谢仁勇
加快推进“双一流”高校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后勤不落后,服务可教育人。对高校后勤工作而言,就是要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到高校后勤工作中,抓住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需求,不断提升高校后勤服务供给质量。
提高认识,树立“以师生为中心”的理念。一是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无论是食堂餐饮、公寓管理,还是校园环境绿化,均关系着师生的切身利益,只有“以师生为中心”,从师生关心、满意的事做起,才能让师生有获得感,才能把服务育人的功效最大化,才能做好有情怀、有力量的高校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二是要推动“双一流”建设布局。高校后勤看似一项辅助性工作,但校园办学条件的提升、人文氛围的营造等却关系人才引进、培养质量等“双一流”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三是要坚持社会化改革路径。构建“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打造绿色学校的重要体现。
践行宗旨,发挥“服务育人”的功能。一是选择合适的后勤服务模式。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至今,大致形成校方自主经营、校内设立甲乙方、校外购买服务三种格局。受地域偏差、开放程度和工作理念等因素影响,有的不顾基础一味社会化,有的视市场如“猛虎”一味固步自封。如何正确处理“公益性投入与市场化运营”之间的关系,如何选择适合师生切实需求的后勤模式至关重要。二是强化“服务育人”意识。目前,不少品质参差不齐的市场主体充斥着高校后勤服务市场。校园市场与社会市场不同,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同时,更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体现高校教育的公益性,并担负部分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特殊责任,但部分社会企业采取短线经营策略,在“包干经营、独立核算”的合同约定下,往往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让高校校园充满“商业味”,淡化了“服务育人”,影响了高校后勤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充实监管人才力量。高校后勤服務市场高速发展,“物联网”“人脸识别”“机器人清洁工”“智慧公寓”等高新科技应用于高校后勤服务,在为师生提供智能化、便捷化等服务的同时,也需要高校职能部门配备相匹配的现代企业管理人才。
完善监管,建立“让后勤工作在阳光下运行”的机制。一是顺应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全面梳理高校各自实际情况,从自身短板入手,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后勤服务模式;从制度建设入手,消除影响后勤服务效率、质量、廉政等方面的痼疾,全面落实责任、强化监管,不断创新完善后勤服务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二是以师生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目标,以新矛盾、新问题为导向,探索建立监管部门、社会企业、师生之间的质量监督机制和联席工作机制,定期加强信息沟通,寻求教育公益性和市场之间的平衡,力求把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功效最大化。三是强化高校后勤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以自我革新的精神刀刃向内,整治慵懒行为,不断提升现有团队的执行力;另一方面采取外部引进、内部培养和市场购买相结合,努力构建一支专业、敬业的高校后勤队伍。四是后勤服务是高校反腐败的重点区域之一,要全面梳理材料采购、食堂供货、设备维修等环节,及时完善各项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在加强日常教育的基础上,建立透明、有效的举报平台,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决防止校内人员与校外企业形成“利益链”,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强化不敢腐的震慑。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服务保障中心副主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