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黄山初级中学 刘秀娟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在亲身参与、合作探究、教学互动中主动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新课程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谈以下几点认识。
首先,合理设置合作任务,加强引导式探究学习。
教学任务的布置是课堂合作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将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结合。上课时要巧设问题,使其具有可探究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难度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这样学生才会对讨论产生浓厚的兴趣。老师要多巡视、多指导,对小组合作过程、方法、成果等要及时评价,这样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小组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题材,进行相关应用题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精心组织,增强合作探究能力。课前对学生进行异质分组,确立组长、观察员、记录员、报告员等,并提出明确要求。教师要进行多种方法上的引导,引导学生创新合作方式,积极寻求适合自己小组的合作方式,提高合作探究的效率。同时,纠正合作方式的偏差,找出个性化的小组合作方式,增加学生的合作技巧。还可以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运用这些方法应定期调换各种角色,保证学生不断实践这些技能,直到内化为他们自己的经验。
最后,鼓励争论,挖掘合作探究的深度。留给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间要尽量充足,对于基础差的学生不敢发言,老师要多加引导,鼓励全员参与。在小组交流中出现意见分歧,甚至争执不下时,老师可以尝试设一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让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在具有团队性质的争论中,学生更容易发现差异,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会更全面、更深刻,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的提升。
总之,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活动过程,“自主、合作、探究”与“导学”的整合实施,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构建一种主动探求知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模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