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秀屏中学 代学凡
当前,以我为代表的好大一批语文老师会有这样一个习惯:上课前先备课,怎么备课呢?我通常是溜一遍课文,随意看看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题,再极快地看看脚注,似乎有点“感觉”了;然后,去百度上百度几个关于本篇的PPT,在浏览的过程中,思整一下自己的思路;再然后就去见学生了……我这样的习惯,在同办公室的老师眼里就是很认真、负责的了。我似乎在告诉自己的同时也向周围人宣布:我备课了,而且很认真。而事实呢?效果呢?真的有意义吗?
一堂堂精彩的展示课中,我惊诧于各地名师的备课深入,特别是他们在课堂里提到的我过去不曾关注到的语文知识时,我便心中一惊,后背不觉得发凉:有这个知识点吗?我怎么没有发现,糟糕!我没有让身边同事看出我的不安,可是也无法抑制自己的心虚。
云师大文学院谭晓云老师的评课,总能激起我认真研读语文课本的激情,我也有一点浅薄的思考。
教师对文本的首次阅读体验可以为教学设计思路提供学情假设。学生是独立的,有自己思考的人,从思维的逻辑顺序而言,成年人和青少年总是有共性的。平时的教学设计,我们总忽略自己的首次阅读,以古体诗《十五从军征》为例,“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二句首遍读来时特别好笑,觉得太夸张了,但是又联系上下句诗歌和题目看时,才感受到:物是人非,时过境迁的颓废景象是多么让人伤怀。打仗为什么,不就是保家卫国,如今拖着累累伤痕的身躯回到曾经的故里,怎么不让当事人抱怨呢,若是我,自然怨恨这可恶的战争,怨恨统治者的自私,许是战争的发起仅仅是为个美人什么的,却赔上了多少无辜者的性命和家庭,似乎受过伤的疤痕此时不是无上的荣誉,而是可笑又可悲的标志。作为读者,我会有以上的思考。而作为一个有点点字词积累的老师来说,能看懂“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也能判断这样的环境描写后诗人的情感。而学生呢,它们可能就因“狗窦”和“雉”是什么自己不清楚而造成理解的障碍,而学生从来都不是绝对的自主、积极地学习的,因此我们在教授这首诗歌时,估计要在出示“狗窦”的“窦”字和“雉”字的读音之外还要讲一讲这两个名词的意义。同时也因该将这个环境的描写,设为教学问题的其中之一,或者就是这首诗的教学切入口或问题切入口。学生们的认知中,“物是人非”这样的概念是很难形成的,因为年龄限制,他们无法像我们成年人一样的有若干的人生阅历。所以要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换位思考的前提是要有换位的想象空间。老师在引导时,问题的设置就很重要了,“这样衰败的家园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个问题就能将环境、学生的想象和学生的思考联系在一起,而这个联系的重要性在为学生和诗人建立情感的联络,只有这样的同感才能促使学生的理解和情感抒发。诗歌在这个层面上就活了,老师的讲也就水到渠成了,背诵就不是难事。
老师的备课,以读者身份对课文的感知为依据,获得自己的体验,再逆推体验的由来,并定位出体验的文本依据,从文本入手,结合学生的普遍阅历,估计阅读障碍,以此撕开教学设计的口子,或许才能更好的走进课文。
此外,最难以把握又是极为重要的就是学情假设了。“学情假设”这个要素如不考虑到常态课时,这节课的结果是“见子打子”,知识散而无序,小结课堂时,看似非常有条理,但细细追究下来,不难发现问题:知识的呈现没有与问题的提出相关联,仅仅是就课文的文段无开端与缘由的“憋”出的,学生很难有知识的生成感。以在品词析句为例,老师可能会集中地分析修辞而忽略了文章的整体美。我听过这样一堂课是关于《花木兰》的,当时听课时觉得非常过瘾,简直天衣无缝。老师有年轻帅气,语言又非常幽默风趣,板书基本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我当时觉得这是一堂人类有史以来最好的课了。之后,我好好回味了一下这堂课,还是能发现问题的:首先,这堂课是七年级下部编教材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这个单元的单元简介明示了本单元的主题是家国情怀,“这个单元所选的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也出示了学习本单元的方法“继续学习精读,应注重涵泳品位”、“调动起体验与想象”、“把握抒情方式、体会作品情景”、“学会做批注”,而上课的老师,课堂气氛很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气势也在,就是他设计教学重点时把《木兰诗》的重点设为修辞手法的解析。老师不仅精讲了常用的古文修辞:排比、对偶、互文,还讲了顶真,更讲了比较生僻的复沓。而且,每一项修辞都有让学生在文中再找依据来验证,以此法来敦实学生的修辞知识。只是,这样细分之后,学生无法从整理来感知“家国情怀”的主题。从单元简介、预习和课后练习来验证,本堂课似乎是定位有些偏颇了。
《木兰诗》的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是这样的:《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看哪些地方叙述得详细,哪些地方简略。这样处理好在哪里?
这个练习题,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在做教学设计时不可忽略的有:一概括文意的能力,二弄懂详略得当哪些详、哪些略,这样的详略是出于什么的考虑,这里需要教师补充写作的社会背景及当时社会对女性英雄的呼唤。修辞也是这首长诗不可回避的,但是不是最紧要的,只是在文意理解时候需要告知学生“互文”的修辞,这个修辞影响到“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类句式的理解,是非讲不可的,却不需要耗时太长。
针对上个课例,我认为:如果文章太过于被肢解,没有了整体性,没有教师认真的研读课本,包括单元简介、课文、注释、课后练习的研读,就做不好教学问题设计,之后的迁移自然不顺利。因此就出现老师上课上得很细、归纳得很好,而到练习时、考试时就问题重重,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从这一点来说,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都应该建立在教师教学问题的设计上,问题的设计要有知识性,也要由浅入深,有层次。
上述事例都可以说明教师的“读课文”是极其重要的备课环节,教一堂合格的语文课,真是要从读课文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