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盘点

2018-03-03 19:51
卫星与网络 2018年3期
关键词:航天员研制航天

我国卫星雷达时序干涉测量实现零的突破

近日,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吕孝雷、雷斌联合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处理得到第一幅高分三号卫星雷达时序干涉(TSInSAR)地表形变测量图,研究团队首次获取高分三号北京地区5景时序干涉影像集,采用国产自主时序干涉处理软件,获取166万个永久散射点并进行形变速率解算,得到2017年3月—2018年1月北京地区整体形变速率结果。测量图显示,三环以内相对较稳定,形变区域集中分布在朝阳区东北部以及西部、房山区等局部地区。整体平均形变速率为-5.531mm/year(沉降),其中最大形变速率为-30.23mm/year(沉降)。此举实现我国卫星雷达时序干涉测量零的突破,该成果首次将国产雷达卫星地表厘米级形变测量提升至毫米精度,标志着我国在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欧静止轨道毫米波大气探测仪样机日前在京验收

日前,“中欧静止轨道毫米波大气探测仪样机”研制成功,并在北京顺利通过了测试验收。该样机由两套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系统构成:其中一套为大气温度探测仪,工作在50~56 GHz氧气吸收频段,是在科技部“863计划”和中国科学院重点方向性项目的支持下,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负责研制;另一套为大气湿度探测仪,工作在183 GHz水汽吸收频段,是在欧洲空间局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ESTEC)预研项目的支持下,由瑞典Omnisys公司负责研制。两套系统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完成系统的集成和测试。经过现场测试,两套系统的空间分辨率都达到或超过了指标要求,从静止轨道高度(36000 km)上观测时可达到优于50 km的地面分辨率。

国家航天局卫星总装集成测试中心成立

近日,国家航天局卫星总装集成测试中心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怀柔园区挂牌成立。国家航天局卫星总装集成测试中心是国家航天局卫星项目工程总装集成测试技术支撑实体,是卫星总装集成测试基础设施对外出口技术总体单位。作为航天项目、工程、标准及学术交流的共享平台,该中心设施将向所有国际组织、航天机构、科研单位和工业部门开放。

中科院启动“鸿鹄专项”

日前,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临近空间科学实验系统”(简称“鸿鹄专项”)启动会在京召开。该项目旨在深度刻画临近空间天气、电磁环境与辐射环境,探查临近空间生物多样性,揭示临近空间关键环境要素的生物效应,引领国际临近空间科学研究,提升临近空间开发利用能力。

据了解,鸿鹄专项以“认得清、留得住、用得上”为总目标,将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研制重载浮空器、持久驻空超压浮空器、可复用动力浮空器、球载临近空间太阳能无人机系统、临近空间中高层科学探测平台等三类5型实验平台,建成我国首个临近空间科学实验系统,聚焦临近空间环境和生态系统,在青藏高原、低纬度、中纬度等3个典型区域,开展迄今为止覆盖参量最全、高度范围最完整的临近空间综合探测。

一句话新闻

五年科技创新成绩单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说:“慧眼”卫星遨游太空,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我为中国人民迸发出来的创造伟力喝彩!那么在过去五年,科技创新到底有多少?一起盘点过去五年科技创新成绩单。。

“慧眼”游太空:我国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实现我国在空间高能天体物理领域由地面观测向天地联合观测的跨越。

“悟空”揭 “暗”纱: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高能电子、伽马射线的能量测量准确度”以及“区分不同种类粒子的本领”这两项关键技术指标方面世界领先。是目前世界上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墨子号加密:“墨子号”升空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

大飞机C919:从197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运十”飞机立项,到2017年5月5日,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干线民用飞机C919首飞成功,中国人的“大飞机梦”穿越了47个春秋。打破了“波音”和“空客”的垄断格局。

天眼看“银河”:中国天眼500米超大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可看到157亿光年外,2017年10月10日,发现2颗新脉冲星。

超算惊世界:“神威·太湖之光”是全球第一台运行速度超过10亿亿次/秒的超级计算机。一分钟内计算量相当于全球72亿人用计算器不间断计算32年。

天宫建“新家”:天宫二号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 我国空间站预计将在2022年搭建完成,而国际空间站将于2024-2026年同年宣布退役,届时我国空间站或将成为唯一在轨空间站,为各国提供服务。

深海捷报多:“蛟龙”号深潜7062米海底,创造世界作业型载人潜水器最深纪录;“海斗”号无人潜水器最大潜深达10767米,创造我国无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及作业深度纪录,使我国成为继日、美两国之后第三个拥有研制万米级无人潜水器能力的国家。

一句话新闻

航天员中心——创新跨越五十年

今年是中国航天员中心成立50周年(1968-2018年),经过50年发展,中国航天员中心不断创新、谋求跨越,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9类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成为能独立培养航天员的世界第三大航天员中心。

——形成了完整的航天员选拔训练体系,建造了航天飞行模拟器、模拟失重水槽、舱外航天服试验舱等十余个大型地面训练试验设施,选拔培养了21名优秀航天员;

——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员健康保障机制,走出了中西医结合的航天员健康保障之路;

——突破和掌握了航天飞行器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关键技术,实现了航天员从短期飞行到中长期飞行的生命安全保障;

——自主研制了以“飞天”舱外航天服为代表的航天员系列化功能服装,展现了航天员良好形象;

——研制生产了6大类上百种航天食品,把“舌尖上的中国”带进茫茫宇宙;

——设计并完成了近百项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为后续空间站建设和深空探测积累了宝贵数据;

——提出了飞行器设计和飞行试验各个阶段的医学要求,全面建立了有害环境因素医学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体系;

——设计了企鹅服、太空跑台等多项失重防护措施,有效减少太空特殊环境对航天员的不良影响;

——创建了航天工效学评价体系,确保了航天员安全、高效完成各项工作。

我国低轨道通信卫星星座计划将于年内启动

3月2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发布消息称目前正部署低轨道通信卫星星座。一期工程将有54颗星,至二期工程时实现系统能力平滑过渡,卫星总数最终将超过300颗。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介绍,该计划将在年内启动全球移动宽带卫星互联网系统建设。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无缝覆盖的空间信息网络基础建设,为地面固定、手持移动、车载、船载、机载等各类终端提供互联网传输服务。该卫星互联网系统可在深海大洋、南北两极、“一带一路”等区域实现宽带窄带相结合的通信保障能力。通过该系统,处于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任何人或物在任何时间实现信息互联。

“湖北造”天基物联网组建工作正式启动

3月15日,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行云公司)正式揭牌并对外发布天基物联网组建计划,首个“湖北造”天基物联网组建工作正式启动。行云公司天基物联网计划发射80颗行云小卫星,分α、β、γ三个阶段逐步建设系统,最终打造覆盖全球的天基物联网。

与传统物联网相比,行云公司组建的天基物联网具有许多独到的优势。系统覆盖区域地域广,能够实现全球无盲区通信。现阶段,全球超过80%的陆地及95%以上的海洋,移动蜂窝网络都无法覆盖,如海洋、岛屿、沙漠,在这些偏远地区,行云公司组建的天基物联网将发挥至关重要作用。

中国火箭公司正式启动微小型固体运载火箭研制

日前,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火箭公司)正式启动微小型固体运载火箭研制工作。微小型固体运载火箭是专门面向商业航天市场需求开发的商业火箭产品,具有能力强、精度高、成本低、发射快的技术特点。后续,中国火箭公司将继续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商业火箭型谱,为用户提供更加灵活、便捷、高性价比的发射服务,助推中国商业航天事业的发展。本次研制工作的启动,将是中国火箭公司践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向建设国际一流的商业航天公司迈出的重要一步。

航天科工成功研制小型便携式CPT原子钟

日前,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03所研制出小型便携式CPT原子钟。是目前唯一可实现小型化、微型化的原子钟,可实现电池供电长期工作。

CPT原子钟基于相干布居囚禁的量子频标,体积约半个烟盒大小,核心技术指标已优于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功耗约1瓦,是国外同类产品的五分之一,守时精度可达每天1微秒。该项目突破了CPT原子钟量子系统和电路控制系统各项关键技术,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PT原子钟精确伺服控制电路,解决了CPT弱信号提取放大的难题,实现了激光和微波的精确伺服控制等。据悉,本项目科研成果已成功转化,正在进行小批量试生产。

猜你喜欢
航天员研制航天
春节前写给航天员的一封信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仿生眼的研制有新突破
我的航天员手记
我要当航天员
来吧,少年航天员
逐梦航天日
一种新型固定翼无人机的研制
XV-24A垂直起降验证机的研制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