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疾控机构后勤保障工作现状分析

2018-03-03 16:09郭志杰
卫生软科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后勤保障后勤应急

郭志杰,李 显,龚 杰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上海 200025;2.上海市健康与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上海 20002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健康的需求持续增加,促进了疾控事业的飞速发展,疾控机构的各项能力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同时在新形式下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与更高的要求。疾控后勤部门作为疾控机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保障工作运转和事业发展的基础环节。而且在社会竞争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如果没有健全的后勤管理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疾控机构发展中内盘不稳的情况[1]。因此,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后勤保障工作以满足疾控一线的需求,更好地为现代疾控发展服务,是摆在疾控后勤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需要思考的实际问题。本文以某疾控机构后勤保障工作为例,通过现状分析,结合实际查找改进项,对后勤保障工作的发展提供参考。

某疾控机构成立于1951年,目前是某类人畜共患疾病国家级预防控制专业机构,主要职责是组织开展该类疾病的疫情监测、防治工作技术指导以及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现负责后勤保障的部门是后勤服务处,于1995年由条件处与设备处合并而成。

1 后勤保障工作现状

1.1 后勤保障工作主要职责

保障是后勤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了本单位疾控事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和基础规划;二是为保证单位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相应的后勤保障;三是为全体职工提供服务,营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与环境。

1.2 后勤保障服务模式与内容

目前后勤保障的服务模式与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由后勤服务处职工承担并实施完成的工作,包括公用基础设施规划,仪器设备和试剂采购,会议硬件设备保障,危险品管理,节能减排、成本核算,固定资产管理,住房补贴审核发放等。二是由后勤服务处职工承担与外包员工共同协助完成的工作,包括公用基础设施维护、水电煤使用保障、会场布置等。三是根据与外包公司签订的合同实施的相关工作,由后勤服务处进行监督管理,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餐保障、绿化保洁等。

1.3 后勤保障工作人员情况

后勤服务处现有工作人员18人,其中在职职工7人(管理岗6人,工勤岗1人),管理岗学历均为大学本科。外包员工11人(占总人数的61.1%),其中在职职工的平均年龄为34岁,外包员工的平均年龄为49岁,外包员工学历基本为初高中及中专职校类。

1.4 后勤保障工作平台

目前主要工作平台有以下几个:①通过政府采购平台进行仪器设备和试剂采购;②采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软件平台开展固定资产管理相关工作;③通过电话和手机平台实现报修项目的审查及管理;④通过人力“网格化”巡视平台进行基础设施检查维护以及水电煤使用保障;⑤通过单位的OA系统平台进行部分工作申报;⑥使用office办公软件处理相关工作。

2 目前后勤保障工作SWOT分析

2.1 外部环境分析

2.1.1 机遇

疾控中心作为我国医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人民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员流动的增加,新发传染病的不断出现,以及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人类威胁的增强,加之政府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突出,疾控工作得到了空前的重视[3]。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的召开,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了今后15年健康中国建设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的总体战略,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其突出强调的重点之一就是预防为主、关口前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促进资源下沉,实现可负担、可持续的发展[4]。从长远看,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沿线国家开展卫生合作,同时加强南南合作以及落实中非公共卫生合作计划等一系列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合作的开展,必将加大对疾病预防控制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持续投入力度,从而促进我国疾控事业得到有效和长足的发展。后勤保障作为疾控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1.2 差距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的疾控中心过度地强调相关物资的保障供给工作,而忽视了物资成本与使用效率对整个疾控中心的重要作用,导致了财政部门每年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与物力为疾控中心的后勤管理部门提供资源,在导致了相关资源严重浪费的同时,也使得部分后勤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产生了惰性,且毫无成本控制的观念,不仅使后勤部门的管理工作失去了前瞻性,而且使财政部门的投入失去了计划性,严重阻碍了我国医疗事业的整体发展[2]。

随着我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提出以及面向全球的多方合作不断加强,疾控事业必将迎来新的高速发展期,从而对后勤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精细化管理将会成为后勤管理发展大方向,而对现有管理模式的创新与传统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然而,后勤工作者思想意识的静态狭隘性与工作现状的动态多样性的矛盾,是制约后勤工作发展的绊脚石[5]。

2.2 内部环境分析

2.2.1 优势

一是机构对于后勤团队建设的重视程度较高,对于在后勤保障工作中起主要作用的管理岗人员配置均为本科学历,平均年龄为34岁,说明了机构希望通过打造一支年轻化、知识化的团队来更好地为疾控一线提供服务,提升后勤保障的质量。

二是建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日常工作管理机制,通过对各项保障工作的细致梳理,基本做到规范化、流程化。加强职工的岗位培训,认真切实地落实安全生产措施。积极组织食堂、水电、库房、毒品管理、电梯管理等人员参加由专业机构组织的岗位技能培训和健康检查,做到岗位工作人员持证上岗。通过制定甘特图,按照每周、每月、每季度、每半年和每年进行分类管理和标注并明确分管责任人,做到岗位明确、责任到人,使每个岗位工作人员对各自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数。

三是大力推进社会化进程。通过对部分保障工作的社会化,减少了后勤人员的编制,同时没有明显增加费用支出,但提高了后勤保障的服务质量,进一步达到了科学有效的管理。

2.2.2 劣势

一是信息化管理方式应用较少。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决策的依据,没有信息或信息不灵、信息不准、信息不全,或者不善于对信息筛选、拓展,对于决策不利甚至会导致决策的失误[6]。而电话报修存在记录、统计工作量大,后期反馈、评价实现困难,无法实现高效地管理和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等功能[7]。目前除采购与固定资产按照国家规定的信息平台工作外,其余工作基本通过office办公软件进行处理,无法有效地做到信息化集成与反馈,也缺乏后勤信息化管理机制。

二是随着疾控事业的发展,疾控应急任务日益频繁,对于应急保障的各方面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需进一步与疾控一线加强沟通,从而通过建立健全科学便捷的保障机制来提高疾控应急保障工作的能力。

三是后勤管理人员的学历虽然都是大学本科,但都不是后勤管理专业,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磨合后才能逐步适应管理岗位,而要形成管理理念与思维创新则需要更长的周期和更专业的知识,所以就需要进一步地加强后勤管理专业知识经验的培训与交流。同时,相比业务科室,后勤人员专业培训频率较低,缺乏系统的学习与再教育,后勤服务意识始终得不到加强,这就是后勤业务水平无法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8]。

四是由于外包公司的员工文化程度不高,素质良莠不齐,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人员流动频繁,从而对工作岗位无法形成长效化管理,且外包班组凝聚力不强。

3 建议

通过对该机构后勤保障工作的现状调查和SWOT分析,综合精细化管理目标提出了以下建议。

3.1 加强后勤保障信息化建设

3.1.1 建设目的

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发展,疾控机构对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逐渐增多,这就要求在工作方式方法上要不断创新[9]。疾控机构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将零散、分散和孤立的信息经过标准化处理汇总后录入信息平台(信息库)以便于及时协调、反馈、提取、分析和交换。从而将管理人员从被动繁琐的日常工作中解脱出来,站在全局的角度,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处理各项事务,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满意度,为后勤和疾控一线的发展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与动力。

3.1.2 建设内容

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大部分单位有一个局域网与因特网连接,在单位和系统中应用计算机开展工作已成为现实,在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广泛的情况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网络建设,能为开展信息化后勤管理提供一个新的平台,利用网络实施后勤管理工作[1],主要有以下4个模块内容:①监测维护模块。通过数字化信息技术对水、电的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从而对异常状况和消耗进行快速判断处理;对集中摆放的超低温冰箱及其他大型用电仪器设备和摆放房间进行被动监测,出现故障时能及时响应,避免造成设备和线路损坏;对公共基础设施维护信息能定期生成维护任务并进行提醒,对定期维护与非定期维护都形成记录,方便查阅和对比,以此降低公共基础设施的劣化度,节省资金,保障日常工作运转。②维报处理模块。主要面对职工公共基础设施保障,分为服务对象报修与管理维护人员处理两方面。在服务对象报修方面,应通过信息化建设,开发报修管理的网页界面和手机平台界面,以电脑和智能手机为工具进行网络维修直报,同时保留电话报修功能,以不同渠道方便职工进行报修。在管理维护人员处理方面,后勤管理人员接到报修信息后,根据信息内容,结合实际情况通知相关维修人员赴现场进行维修处理,维修结束后在电脑或手机界面确认并填写维修人工材料费用信息,对现场无法处理的通过手机界面进行信息反馈,交由后勤管理人员开展后续处理。在日常保养中发现公共基础设施故障的,保养人员通过电脑或手机界面进行报修,后勤管理人员根据报修信息进行相应处理。③物资储备模块。通过数字化信息技术对库存后勤日常维护物资(如电线、电缆、三角阀、水龙头、照明灯具等)进行种类数量的登记和储存,对整个维修过程中所消耗物资的数量进行记录和统计,方便核算、回溯、分析和及时补充。对库存的其他物资(如防台防汛、疾控应急等物资)也根据种类数量使用年限进行分类登记、储存和消耗统计,方便补充,做到有力保障。④评价建议模块。在后勤信息化平台上,管理人员和服务对象根据到达及时、完成质量、服务态度等方面对维修人员进行量化评价,对每次评价结果进行记录、储存。同时,管理人员和服务对象也可在平台上进行交流和建议。通过信息的双向沟通,从而能更有效地分析服务保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改进,提高后勤保障工作质量。

3.1.3 制定后勤保障信息化管理制度

疾控后勤保障工作信息化管理是一项新的管理应用技术,在实施的过程中就应当制定和健全信息工作管理,通过交流、互动、公开、透明的机制来保证信息化管理模式的逐步落实和顺利实施。对于与人密切相关的后勤管理来说,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不仅能够加快信息化的落实步伐,还可大幅提升管理的效率,从而使员工能够尽快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后勤服务信息化的创新管理当中[10]。

3.2 提升后勤人员素质,完善激励机制

未来疾控事业的高速发展必将要求后勤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而随着后勤理论的不断更新,信息化的逐渐普及运用以及服务对象和环境的变化也对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针对现有管理人员有学历但缺乏专业知识和观念的问题,首先就要加强思想观念教育,在不断熟悉工作岗位的各项制度、流程、方案的同时要鼓励多接触、了解和学习时下流行的后勤管理理念和模式,转变观念,寻找差距。其次,要多学习相关国家卫生制度、疾控条例和疾控工作常识,与服务对象和部门经常沟通联系,了解和熟悉其工作中的实际需求和疾控现场的真实情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升综合素质。最后,单位和后勤部门要积极组织和大力支持后勤职工参加各类职业知识技能学习,定期组织参加各种专业培训班,不定期组织参观学习进修,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和讨论氛围在提升个人素质的同时也加强了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后勤保障工作中,要以人为本发挥好管理人员的主体作用,关键在于完善激励机制。在管理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每个管理人员的优点与长处,了解其价值取向,从而搭建一个施展其才能,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工作平台。通过合理的物质和精神激励,充分激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3.3 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在发生公共卫生应急事件时,快速及时的后勤保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日常工作中除了加强疾控理论学习和与疾控一线的沟通联系外,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①完善疾控应急物资储备。要注意收集灾害多发地区的现场信息和总结以往疾控应急任务中突出的后勤保障问题,主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物资准备,特别是疾控个人和集体装备,包括速干贴身衣物、保暖防水衣裤、速食食品、手电筒、卫星电话、睡袋、帐篷等,在接到应急任务后能快速领取,及时出发。②疾控应急试剂药品轮储。在以往疾控应急任务中,需要带至现场使用的试剂药品往往都是紧急从各业务科室中调取,费时耗力。因此,后勤保障工作中要作好疾控应急试剂药品储备,同时根据试剂药品的使用年限进行及时更新,保证第一时间内能拿得出、用得上。③做好疾控应急准备。在疾控应急任务中,后勤管理人员也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无论是疾控应急物资的补充发放还是疾控应急现场的后勤保障建设,都需要能熟悉流程、快速开展。因此后勤管理人员还要多与其他部门进行沟通,将联动应急工作机制进行有效联合,使其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能做到规范有效的处理[11]。

3.4 进一步优化社会化管理

在目前的疾控后勤保障工作中,社会化服务的作用日益显现,但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因此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主要有以下3方面内容:①提升外包员工的素质。针对外包员工普遍年龄较大、学历较低的特点,应与外包公司加强沟通,指导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各员工的工作标准、岗位职责与流程以及突发状况的处理。以此为基础强化专业培训,从而提升每个员工的工作素质,同时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慎独精神和岗位使命感。②加强对外包工作的监督管理。在后勤保障信息化建设中,应对外包员工基于其他科室发出的服务需求与基于合同范围内的服务需求均进行记录,便于工作量统计与成本核算。同时对部分外包工作采取量化评价的方式进行管理,并与日常巡查、不定期抽查等监管方法相结合,发现问题及时限期整改并进行追踪,从而提高服务质量与满意度。③要改变“我出钱,你出力”的“主仆”思想观念,而是将外包公司作为后勤保障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沟通协调,一起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不断更新服务意识,倡导外包员工从“要我服务”到“我要服务”的意识转变。同时应加大外包员工的福利待遇,增加其对公司和单位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从而稳定员工队伍提升群体凝聚力,更好地为疾控后勤保障工作的发展助力。

总之,目前疾控后勤保障工作必须顺应精细化管理的发展趋势。而精细化管理则需立足于观念的形成、技术的更新、信息的精确、细节的完善、文化的构建、人员的配合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才能得以实现。因此需要整个后勤服务处员工们夯实基础、齐心协力、开拓进取,为推进疾控事业的发展提供更科学、全面和细致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熊俊勇.浅谈疾控机构后勤管理机制创新[J].中国卫生产业,2014,7(3):182-183.

[2]廖文龙.疾控中心后勤管理社会化工作模式探讨[J].办公室业务,2014,(9S):196-197.

[3]曾 巍.关于疾控工作“管保”问题的思考[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22(1):125-126.

[4]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与信息司.解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6-10-26).https://baike.baidu.com/item/“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9926077?fr=aladdin.

[5]李东亚.疾控中心后勤资源开发利用最大化思考[J].中外健康文摘,2010,7(17):344-345.

[6]董尉勤.机关后勤管理的艺术[J].上海后勤,2009,(5):24-25.

[7]瞿鸣浩.医院后勤设备故障电话报修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体会[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6):260-261.

[8]陈智高,温长康.浅谈江苏省疾控中心后勤管理[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5,26 (6):159-160.

[9]杨顺生.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疾控机构后勤管理工作探讨[J].财讯,2017,(5):82-83.

[10]熊建辉.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创新[J].科技与企业,2013,(16):101-101.

[11]蔡 露.探讨疾控机构的后勤管理工作机制改革创新[J].中国保健营养,2015,(12):45-46.

猜你喜欢
后勤保障后勤应急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后勤保障装备走向智能化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后勤服务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强力后勤”入职记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后勤服务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金门岛登陆作战后勤保障的主要教训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