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宁南县民族小学校 田维友
口语交际,它是一种教学策略和方式,是听话、说话能力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听和说是口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认真听,听清楚语言,听懂意思,然后在思考后,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它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最常用的语言交流方式。
我班级里90%的孩子都是彝族,从小生活在大山里,家人基本都是用彝语交流。即便后来父母把孩子送到了县城里来就读,在租住房里也都是爷爷或者奶奶等陪伴,老人们有些连自己都存着汉语交流的障碍,更别说去教导、纠正孩子们的汉语毛病了。所以在接到三年级时候的这个班级时,我就在常常思考,要想让彝族孩子们学好汉语知识,就必须先要解决好他们的口语交流这一难关。
可是学习成果主要是靠书面来体现,如果口语都不会,又怎能顺畅准确的用书面语来表现呢?为了解决这一难关,我决定将口语交际作为突破点。在教学中,逐步摸索,实践证明,这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我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入手。
大部分彝族学生不是不喜欢汉语,他们也想说,但是因为害怕说错,词不达意被嘲笑,就缺少了信心,要么不说,要么就少说。我并不刻意去强调或者强制必须用汉语交流,因为强扭的瓜不甜。我担心孩子们产生抵触情绪。于是,我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太能干了,那么小就会彝语和汉语,你们的彝语其实非常好听,可惜老师听不懂。我希望小朋友们在学校里说话,为了照顾老师,大家都用汉语普通话交流。不然老师傻乎乎的,又听不懂你们说的意思,好着急呢!”孩子们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夸赞,都一致同意尽量用汉语交流。
在课间,我基本都是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和他们拉拉家常。比如,问及一个孩子家里有几个人时,他说“六根”。我急忙说,以后说人要说“个”,我指着外面女同学跳的绳说,“根”呢,这个长长的绳子就可以说“根”,还有老师指字的竹条,这个也说“根”。并教他说“一根绳”“一根竹条”。旁边的几个孩子也情不自禁的跟着读了起来。然后我又让他说出家里分别是哪些人。偶尔还跟着孩子学习彝语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称呼。夸赞他这个小老师教得好,孩子得到老师的表扬后,脸上都显得乐滋滋的。
为了让学生得到展示和锻炼的机会,我坚持了三年的课前说话训练。三年级时候,有一段时间是在每堂语文课前,请四个孩子朗读精短的一句话,名言,古诗,谚语等。其余同学要认真倾听,然后发表一点评价。优点,缺点,注意事项有哪些。有的胆大些的,在老师的鼓励下,还能上台去再读读刚才某位孩子的语段呢,给他作示范。我准备了一本精装笔记本,要求是第二天要上台朗诵的同学提前就要在笔记本上工整的记录好朗诵时间,朗诵者,朗诵内容。时间一长,也就积累了厚厚一本。这就是孩子们成长的历程,也是学说汉语,喜欢汉语的一个见证。
另外就是晨读,要求孩子们大声朗读,采取多种形式,齐读,分组读,同桌读,个人读,有比赛,也有“纠察队”,指出纠正朗读错误或者不够准确的地方。让孩子们在朗朗书声中感受汉语诵读的魅力。
在课文的教学时,除了老师范读之外,我还把每篇课文都在网上下载音频范读,播放给孩子们听,在那标准的专家老师们的示范下,孩子们对汉语的掌握明显增强。
当学生们语言的掌握达到了一定层次后,我又给他们进行即兴简短的口语交际训练。主要是针对语文试题上的语文实践,如“当父母不允许你看课外书时候,当同学乱扔垃圾的时候,随意践踏草坪的时候,就餐浪费粮食的时候,该怎样说服他们,还既能晓之以理,又能动之以情”.虽然开始孩子们有的因为准备时间仓促,不能很好的表达,词不达意,基础差一些的甚至无从张口,憋得脸红筋涨的,但是训练的时间多了,也就能慢慢的有话可说了,而且还较为清楚流利了。孩子们终于敢说,也比较会说了。看到孩子脸上那个成功的笑容,那份激动与自豪,老师也甜在心头。
当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举行辩论赛是孩子们最期待的。给了辩题,确定了正方反方后,就让他们去准备,商量。正规的辩论是一方只要4个人,而我们班的辩论却是基本不限人数,因为很多人都要参加,跃跃欲试的,不能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一般每方都有十来人,在主辩手的同意下,举手就可以发言,进行辩驳了。虽不正规,却也甚是热闹,一个个斗志昂扬,趣味盎然。而且往往一节课都不够用,要两节课。看着孩子们那意犹未尽的样子,我也只好听之任之,充分给予时间开展了。
习作,是彝族学生书面语言应用的一个难点。开始习作,我主要是给学生听读,看读例文,让他们明白可以写些什么,该如何去运用一些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然后在具体习作前,给他们搭架子,将可能在这篇文章中所需到的词语,成语写到黑板上,让学生根据需要去组合,表达。
每次习作讲评,老师都要把优秀的作文拿来给大家分享。开始是老师朗读,听后学生简单评价。后来,让学生自己朗读自己的作文,或者相互交换朗读作文,老师教会他们评价标准,在互相听读,阅读后,写出对该篇文章的评价,建议。就这样,在互学互纠中,互赞互评里,孩子们共同进步了,老师也欣慰了。
通过三年来对孩子口语交际的培养和训练,现在我们班的孩子基本上在书面语和口语上没有什么障碍了。看了课外书后,开展阅读交流汇报会,孩子们能侃侃而谈,有好些女生的普通话水平较高,吐词清晰,不带彝腔,你根本听不出是彝族孩子了。
在校级刊物上,常有文章发表,在县级地方文学刊物上,也偶有刊登,让人深感欣慰。另有可喜可贺的是,我们班还为学校广播站输送了两位出色的播音员,为大型活动,如艺术节等输送了一名出色的主持人。我想,这些都是得益于口语交际的长期训练。实践证明,口语交际,就是彝族孩子爱上汉语,学好汉语的一剂良药,坚持不懈的“服用”,一定能让孩子们的身心得以全面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