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丽丽,王金凤*
(江苏省徐州市康复医院康复科,江苏 徐州 221001)
脑卒中的主要临床特征以偏瘫为主,据相关资料显示,该疾病近年来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有学者研究后表明,早期康复护理可加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使伤残程度得以减少[1]。但是现阶段临床选择的传统康复护理,其系统性和连续性相对缺乏,这样会对患者的肢体功能训练有不利影响。鉴于此,此研究分析康复护理路径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效果,选择我院2016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6例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6例,依据护理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33例。研究组男20例,女13例,年龄46~80岁,平均年龄(60.13±8.22)岁;参照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44~79岁,平均年龄(61.05±8.5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参照组接受常规训练,主要包括:上肢、下肢康复练习,同时还包括日常生活训练等,训练时间为15 min/次。
研究组接受康复护理路径,详情流程包括:①临床护理路径小组予以建立。其成员主要包括:护士长、责任护士和护理人员等,将所有小组成员的工作进行合理划分,并指导患者进行功能训练。②临床护理路径予以建立。首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主动与患者家属进行交谈,随后将肢体康复临床护理路径予以制定。③康复训练具体流程。入院3天,指导患者进行床上练习,主要包括:翻身、坐起及坐位等平衡练习等。在训练期间,不得进行拖拉,防止关节出现损伤。动作需缓慢,避免出现体位性低血压[2]。患者的训练时间需控制在25 min,3次/d。入院4天,指导患者进行上肢康复训练,对一侧上肢予以固定,另外一侧则实施支撑训练,训练时间为15 min,3次/d。入院7天,指导患者进行综合练习,让其保持仰卧位,屈伸患腿,同时进行伸髋和抬臀,训练时间为10 min,6次/d。入院2周,对其下肢训练进行指导,并进行屈曲动作练习。首先让患者保持仰卧位,双腿先伸直或屈曲,双手扶住床边,抬高单侧腿部,训练时间为10 min,6次/d。入院1个月,指导其进行下床练习,同时配合行走训练。指导患者扶住轮椅进行缓慢移动,左右脚的控制需严加关注,训练时间为30 min,3次/d。出院前,对患者日常生活训练进行指导,如:穿衣、使用餐具和翻报纸等,训练时间为25 min,6次/d。
对两组患者不同方法护理后的运动功能(FMA)和神经功能缺损(NIHSS)情况进行统计。
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不同方法护理后,研究组FMA评分和NIHSS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FMA评分和NIHSS评分(±s,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FMA评分和NIHSS评分(±s,分)
组别 n NIHSS FMA研究组 33 11.54±2.73 49.44±15.53参照组 33 13.23±3.70 38.94±16.82 t 2.1113 2.6347 P<0.05 <0.05
有学者表明,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可加快其神经功能恢复,从而使肢体运动功能得以改善。通常情况下,功能锻炼有助于同侧大脑侧支循环的建立,对病灶周围组织的重建起到促进作用,从而加快患者患侧肢体快速康复。临床护理路径属于全新的护理模式,针对某一疾病将针对性护理流程予以制定,不仅可以使康复延迟得以减少,同时可以获取患者的信赖[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不同护理方法,比对其FMA评分和NIHSS评分,研究组改善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该结果充分体现了康复护理的临床优势,通过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掌握,将个性化康复方案予以制定,另外通过对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指导,加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同时使康复训练效果得以提升。
综上可知,脑卒中偏瘫患者予以康复护理路径,效果理想,可使患者的肢体功能有效恢复,临床应用价值存在。
[1] 李凤娣,陈焕红,欧阳秀珊,等.康复护理路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训练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5,14(3):62-65.
[2] 陈 赟,钟印芹,张广清,等.专人管理模式在脑卒中偏瘫后遗症家庭康复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9):654-656.
[3] 宁文帅,于凤伟,杨 洋,等.超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6):1490-1492.
[4] 张 雪,郭 威,黄 芬,等.神经内科护士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认知和活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2):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