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杨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EICU,河南 商丘 476100)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属于临床常见疾病,该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同时患者还常伴低氧血症、双肺浸润、肺顺应性降低等临床症状,诸多研究证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病情危急,早期若为患者施以急救治疗将得到理想的临床救治效果,在挽救患者生命方面施以急救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及价值[1]。为观察急救治疗在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应用效果,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用急救治疗,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我科室2015年5月~2017年4月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疾病发病原因分为肺内源组和肺外源组,各25例。肺内源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21~79岁;平均年龄(54.12±9.45)岁;肺外源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20~79岁,平均年龄(54.25±9.5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入院后立即接受急救治疗,进入ICU病房,实施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监测,对患者尿量定时测量,并施以补液,对其中心静脉压等变化情况严密监测,定时为患者更换体位,施以血气分析,并针对患者合并症给予积极治疗,实施机械通气根据患者不同的发病原因选择是否与氧源连接,若患者伴呼吸困难,则实施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或为其施以面罩吸氧,呼吸机相关参数:潮气量:7 mL/kg,呼吸末正压:6~18 cmH2O,气道峰压:40 cmH2O,平均压:35 cmH2O。若患者病情有好转则立即停止气管插管,改为患者使用面罩吸氧,在治疗期间应保证患者治疗舒适度。
观察记录并比较两组ICU救治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急救治疗7天内死亡率及总死亡率。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肺外源组ICU急救救治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均较肺内源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ICU救治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比较(±s,d)
表1 两组患者ICU救治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比较(±s,d)
组别 n ICU急救救治时间 机械通气时间肺内源组 25 15.11±3.21 12.78±2.42肺外源组 25 9.89±2.41 6.79±1.88 t-6.502 9.773 P-<0.05 <0.05
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n(%)]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根据其主要发病原因可分为肺内源性及肺外源性两种不同类型,在临床上针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常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对其疾病类型进行区分并于早期施以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肺内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主要以明显的肺泡损伤为表现,而肺外源性患者则以肺间质水肿为主要表现,根据不同病因施以急诊救治可帮助患者降低死亡风险[2]。
杨卿[3]等研究指出肺内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常合并不同程度的肺组织弹性增加,且增加程度较肺外源性疾病患者高出许多,因此在临床救治过程中常给予患者肺复张、机械通气、仰卧位通气等诸多疗法救治帮助患者缓解临床症状,上述方法的实施可帮助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肺泡组织与呼吸之间气体交换情况显著改善,因此在临床实际救治中为肺内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用机械通气治疗用时明显长于肺外源性患者[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肺内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施以机械通气治疗时间较肺外源性患者长,与该论证相一致。此外有研究指出,在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实施急救期间,患者极易出现休克、感染等并发症,并发症一旦发生将增大患者的血管损伤面积,患者将出现呼吸频率异常及呼吸窘迫等症状,此时为患者施以X线片检查可发现患者有明显的肺部弥散性肺泡侵袭,此时除了为患者实施机械通气外还应结合患者具体合并症施以相应的针对性救治,对缓解患者病情,帮助其通气功能改善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5-6]。
综上所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在为患者采取急救治疗期间应密切关注患者各项情况,并根据疾病主要发病原因为患者施以针对性治疗,确保患者得到有效的临床救治,降低死亡风险。
[1] 李建伟,梁宏开,吴桂深,等.体外膜肺氧合在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7,24(1):40-43.
[2] 余 佳,张晨美,林 茹.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儿童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一例[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7,24(5):390-394.
[3] 杨 卿,李自强,蓝海兵,等.肺内源性和肺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生物标志物[J].中华医学杂志,2017,97(26):2023-2027.
[4] 曾健生,钱素云.肺表面活性物质在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应用[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7,24(2):87-91.
[5] 李育明,周秋香,江伟伟,等.呼气末正压滴定方式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伴腹腔高压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18):3583-3587.
[6] 武子霞,张延林,穆 恩.新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重症创伤并发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6,28(9):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