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吕 晓
很多次想去台湾,皆未成行,此次台北“故宫博物院”“国宝的形成—书画精华特展”将在11月14日换展,便与师妹相约赴台看展。
既然为看国宝而来,台北“故宫博物院”自然是此行的重点。台北“故宫博物院”是大陆游客去台北必去的一个“景点”,看“一锅白菜炖肉”(大陆游客对台北“故宫”三件镇馆之宝毛公鼎、翠玉白菜、肉形石的戏称)的观众排着长长的队伍,喧闹中让人觉得这里仿佛不是博物馆。国宝展的展厅人相对少一些,但重要作品前的观众也是里三层外三层,而且恋恋不忍离去。特别是换展之后的15日,许多想看两期展品的观众扎堆观展,把展厅挤了个水泄不通,长时间在展厅停留,有点缺氧的感觉。国宝展的铭心绝品真的太多,可惜不能拍照,加上为了保护文物,展厅灯光昏暗,即使借助书画望远镜,也很难看清细节,反倒是旁边灯箱中的高清大图让人更能慢慢品味细节。即便如此,与国宝的短暂邂逅还是让人兴奋不已。
看展是重点,体味台湾亦是此行的目的。我们提前预定了位于西门町的酒店,放下行李,已是灯火阑珊之时,酒店旁边就是西门町夜市,各种小吃、小店、百货商厦应有尽有。在大陆电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台湾的实体经济还如此繁荣,让我有点意外,除了大的商场,一般商铺、小吃摊还只能使用现金(在去台北前,我们在杭州、南京、上海看展,四天中几乎没使用过一分现金)。而且他们销售的很多服装、小百货可能来自大陆,却似乎比大陆更便宜。各种海外免税商品,价格也比大陆低不少。我还记得三十年前,家乡的台胞回乡省亲,引来乡亲艳慕的眼神,而今天,随着大陆经济的飞速发展,台北的市容与北京、深圳相比,真让人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慨。
年少时听台湾歌手孟庭苇唱《冬季到台北来看雨》,以为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伤,没想到这确实是冬季台湾气候的真实写照。到台北第二天还阳光灿烂,第三天早上醒来,一场雨,便一夜入秋。随后几日游览日月潭、清境农场,几乎天天有雨,但正因为下雨,让我们领略到台湾不一样的风景。斜风细雨中,我们坐船游览日月潭。水社码头登岸时,雨渐渐小了,江畔连绵的群山在云气的萦绕下,让人仿佛进入到董源的《潇湘图》中。
云因雨而生,此后的几天,与云为伴成为行程中的主题。因为包车自游行,我们可以选择在沿途遇到的美景中随时停车。离开日月潭前往清境农场的山路上,在一个陡峭坡道上,窗外出现了一个被云雾包围的山间湖泊,像是披着薄纱的少女。等司机停下车,我们跑去拍照时,那层薄纱已如拉上的幕布,美景很快便完全消失了。怆然若失回转时,才发现车停在了一个非常危险的坡道,回去要迈过飞速的车流。不过这种冒险的确是值得的,回程时再次路过这里,发现坡旁就有一个可观景的饭店,正好可以看见那片湖,只是没有云,就没有那份灵动。
快到清境农场时,雨下得越来越大,山林完全被雨雾包围,几乎只能见到眼前200米的范围。如果进入景区,可能什么都看不到,我想起多年前在黄山的经历,上山全是雾,唯有等风来雾散,才能短暂看到奇松怪石。此时刚好路过清境老英格兰庄园,地道的英式古堡建筑,据说所有的材料都是从英国空运而来,这家别致的酒店成为清境山上别样的风景。于是,我们决定停下来在庄园喝下午茶。一个小时后,天居然放晴了,山间的云似乎在飞跑,我们也冲到室外。白云像脱缰的野马奔腾于山间,飞快地舞动变幻出各种形状。两天的山雨之后,太阳突破西边厚厚的云层,从空隙间洒出万道光芒,为远山勾勒出亮绿的轮廓。东边的山间在阳光的照耀下突然出现一道鲜明的彩虹。远山呈现出明亮的黛青色,师妹感叹说她的曾祖齐白石果然没有骗她,山真的可以用纯花青来画。
天渐渐暗下来,我们来到清境山顶预定的民宿。说是民宿,其实和酒店一样干净,客房沿山坡朝东而建,每个房间都有开放的阳台,正对合欢山的最高峰,如果天气晴好,在阳台上就可以看见日出。不过正值雨季,我们对看日出并不抱什么希望。但我还是充满着好奇,第二天早上六点闹钟响后,向窗外一望,昏暗一片,仿佛还有雨声。只好回去睡回笼觉。七点多,再次醒来,打开阳台门,一团雾气直扑过来,顿时白云盈室,空气中充满着湿润的气息,屋外的云气让人在咫尺之间都无法相见。想想今天或许会在这山雾中一无所获,心中难免有点失望。还没洗漱完毕,突然发现山谷中的雾气变薄了,如厚厚的帏幕被撕扯成碎片,幻化成白色河流奔涌分散开来,满山满谷地流走着。霎那间,天开始明亮起来,山渐渐清晰,白云勾勒着山的轮廓,映衬着山与山之间的层次。我拿上相机,冲到屋顶的平台,希望寻找更开阔的视野,才发现,雨还没有停,而云仍在不断变幻着形状,相机根本无法记录山谷的宏阔,云的流走与舞动。在雨中,我痴痴地站立着,只想用眼睛记录这如诗如画的山水实景,有一种立即作画的冲动。
台湾的云在短短的几天里无数次感动着我,漫步在清境农场的景观步道上,看云卷云舒,不由得吟诵起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因为在南投杉林溪淋雨感冒,我们放弃了更为美丽而艰险的花莲太鲁阁,直接回了台北。在101大楼之巅俯瞰微雨中的台北,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薄雾之中,云雾飘散聚合之间,四周的建筑如山峦一般在云雾中时隐时现。冒雨去基隆,没能见到蓝天下海天一色的壮阔,小雨中,司机领我们来到野柳公园外一片海滩,成片红色的岩石有着如波浪一般的天然纹理,还保留着火山喷发后岩浆流动突然冷却凝固的姿态。雨渐渐停了,大海中的雾气渐渐散开。这里是台湾海峡和太平洋的交汇处,远远的海平面上隐约可见一座梯形的小岛,那就是基隆屿,据说基隆每年百分之八十的天都在下雨,特别是在冬季见到这座小岛的机会十分难得,而此时,它却渐渐变得清晰,海平面越来越长,长得让你能感受到地球作为球体的弧度。海风推动着海浪,拍打着礁石,卷起巨浪,天地辽阔,人是多么渺小的存在。雨不知何时又开始下起来,一切又开始变得朦胧,远处的景物渐次消失,但这短暂的云开雾散,足够让我回味良久。在这多雨的季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油然而生一种莫名的幸福感。
台湾感动我的还不止风景与云雾,还有环境与人的干净。来台北前,已经退休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原书画处处长王耀庭先生早已周到地安排了看展的各种接待,细细为我写下乘车路线,看完展览又邀请我们去参观他的书房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图书馆。早已毕业从未谋面的台北师兄和夫人在加班后领我们去士林夜市品美食,贴心地为我们准备了雨衣。陪伴我们六日的司机是个满头银发的老伯,全家都从事旅游业,每年与来自世界各地、背景性格各异的游客打交道,却感觉不到一点油滑与世故,开朗活泼得像个孩子,细心周到得让我们放下过往旅行中的各种防备。台北“乐学书局”在下班前静静等待我们挑选书籍的店员,乡间民宿服务员的温和礼貌,集市女摊主为淋雨的我们送上的一杯杯暖暖的姜糖水……一切都让我体会到一种长期在中国传统文化浸润中的教养与淡定从容。
在前往桃园机场的路上,我不想再对比台北与北京的现代与传统,只想起高晓松的那句话:“这里有被大历史碾过的痕迹,这里有温良恭俭让的人民,这里保留了许多我们的过去也预示着许多我们的未来。”
这就是台湾,在这个冬季不断带给我细细而绵长感动的台湾。
(本文作者为北京画院齐白石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