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

2018-03-02 05:29程建华
新青年 2018年2期
关键词:安禄山玄宗叛军

程建华

1

夜风如缕,月华如昼。

长安城南的官道上,青石冰凉,满地银色。

驾——驾——,忽闻马蹄得得,叱喝不绝,旋见三匹黑马四蹄翻飞,连嘶带喘,箭一般疾驰而去。

那跑在最前面的人五十多岁,头发花白,清瘦矍铄,后面两骑身材微胖,稍显年轻。

三人策马狂奔,跑了整整一宿。

残月西坠,天渐亮了,三匹马儿浑身透湿,喘着粗气停在了路边。

两个胖子早跑得面无人色,又见四野荒芜人烟渺渺,不由暗自对视一眼,旋即拨马上前,支支吾吾对前面那人说:房大人,我哥俩,走时匆忙,家里没打招呼,我们得,得回去看看。

两人说完,一齐勒转马头,猛抽一鞭,跑得头也不回。

房大人朝尘土飞扬的两骑盯了許久,摇摇头,回身打马一鞭,继续往前飞奔。

这天是大唐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十四日。

2

大唐王朝自太宗贞观之治以来,边将开疆拓土,能臣擅理内政,至玄宗开元年间,百姓安康,都市繁华,国家的文治武功恰似烈火烹油,皆已臻至鼎盛。

志得意满之际,玄宗日饮醇酒,夜宠贵妃,尽情享受着穷奢极欲的人间盛宴。

天下承平久,必有灾祸生。

彼时,一个脑满肠肥的番将窥伺大唐江山很久了。

这番将名叫安禄山。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被心中那团王霸天下的欲火燃烧得实在难耐,不禁仰天嗷了一嗓子,旋即点起15万精兵,征尘蔽日,气势汹汹,自范阳郡杀奔长安而来。

叛军有备而来,一时攻城掠地,所向披靡。

第二年六月,长安城最后一道防线潼关失陷,玄宗惊闻消息,辗转一宿,终于做出了个艰难的决定。

六月十三日凌晨,天微微亮,玄宗瞒住百姓大臣和守城将士,仅带着贵妃姐妹,太子太孙,及亲兵近卫一干人马,抛弃都城走人了。

皇帝跑路了,叛军杀来了,许多大臣想也没想,便打开城门,抖抖袍袖,争相投敌去了。

家贫思贤妻,国乱见良相。纷纷攘攘中,有个人却铁了心要为大唐尽忠。

这人便是房琯。

房琯素有才气,颇负盛名。

当年,胸怀壮志的唐玄宗意欲封禅泰山,还未成行,房琯听说了,即刻泼墨挥毫,文不加点,一气呵成《封禅书》一篇,华丽丽进献皇帝。玄宗爱才,览后大喜,自此对房琯青睐有加。

那年房琯才27岁,正是风华茂盛时候。

有了皇帝的赏识,房琯的官儿越做越大,及至安禄山造反时,他已高居刑部侍郎之位了。

房琯听到皇帝跑路的消息时,已是当天晚上了,当下饭都没吃,立即约上朝中死党张均、张垍哥俩,三人打马出城,连夜追赶皇帝。

哥儿几个胡天黑地,闷头追了一宿,累得嘴吐白沫,却连皇帝的影儿都没见着。天亮后,张家兄弟回马而去,硬把个孤零零的房琯撇在了荒郊野外。

房琯心如铁石,义无反顾,匹马追赶皇帝。

皇天不负有心人,到了七月,终于在普安郡撵上了皇帝车驾。

衣衫褴褛的房琯跪在皇帝脚下,伏地恸哭,玄宗感慨不已,念其忠诚,当日便封他做了吏部尚书。随后,房琯跟随玄宗到了成都,又被加封为宰相。

这时风云突变。

七月十二日,本是断后平叛的太子,却被大臣一路拥去了灵武郡,旋又被拥上皇位,南面称帝了,是为肃宗。

肃宗登基后,头件大事便是遣使来到成都,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玄宗这年已七十多岁了,见天下乱成了一锅粥,贵妃又在半路被自己下旨缢死了,一时心灰意冷,平静接受了事实。

可怎么也得派个上得了台面的人前往灵武郡,为新皇补办一个正式的加冕仪式啊!

玄宗东张西望了半晌,一双炙热的目光落在了房琯身上。

3

至德元年(756年)十月初,肃宗率七拼八凑的大军移师彭原郡,欲与叛军决战,这时,正好房琯也带着传国玉玺和玄宗的禅位诏书,自成都风尘仆仆赶来。

房琯拜见肃宗,宣读了太上皇的旨意。肃宗大喜,因为直至此刻,他才得以名正言顺地号令天下。

肃宗还是太子时,便非常敬重房琯的才华名气,这回又亲眼见证了房琯的忠贞威望,对他更是倾心相待。

房琯一夕成了肃宗近臣。

当时安禄山大军连克长安、洛阳,兵锋所向,无坚不摧,众大臣听闻叛军之名,皆恐惧不安。

唯有房琯风度翩翩,气定神闲。

及至与将领们谈论军国大事,他一样引经据典,侃侃而谈。

不仅如此,房琯对天下大势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进言肃宗:谅安禄山一介胡儿,当初不过是个为我大唐镇守边疆的番奴而已,纵然闹得再凶,有何惧哉?

肃宗急欲平定山河,不耻下问道:爱卿有何妙计破贼?

房琯让肃宗屏退左右,附耳密奏道:只需如此如此,便可一战破贼。

房琯再三叮嘱肃宗:军机大事,万不可轻泄半分,否则大计难成。

肃宗深以为然。

十月中旬,房琯上表,誓领大军收复长安。

肃宗准奏。

一时众将大惊,郭子仪、李光弼二人尤为吃惊。

彼时郭子仪任朔方军节度使,李光弼任河北军节度使,二人颇有战功,在军中皆可独当一面,且肃宗即位之初,孤家寡人,兵马零落,硬是靠着他两人勤王护驾,才勉强稳住了阵脚。

生死成败之际,能征惯战之将不用,用个不懂军事的书生,却为哪般?

只是肃宗心意已决,郭、李只好缄默不语。

肃宗特准房琯放开手脚,便宜行事。

房琯领兵之日,一应军马钱粮,供给无误,部曲幕僚,任由裁选。

不日,万事俱备。endprint

房琯在郭、李等一众武将惶惑不解的眼光中,率领大军气昂昂出发了。

房琯向来看不上那些逞强斗勇的武将。

打仗凭的是奇计良谋,一味打打杀杀,焉成大器?

所以他选定的幕僚如李揖、刘秩等人,竟没一个使过刀枪。

但李刘二人却不是百无一用的白面书生,二人不仅诗词娴熟,文章铿锵,说起兵书,论起战策,也一样信手拈来,头头是道。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大战在即,房琯与二人置酒畅饮,高谈阔论,意气风发。

4

房琯传令,将五万大军分为南、中、北三路,南北两路各令一将统率,自领中军,旌旗蔽日,尘烟漫空,怒气冲冲杀向长安。

一个志在收复河山,一个誓要匡扶大燕,十月二十一日,天高云淡,黑压压的两支大军,于咸阳北面的陈涛斜狭路相逢。

两阵对圆,房琯压住阵尾,顶盔贯甲,手执利剑,出马喝道:叛军就在眼前了,将士们,按我妙计,杀敌立功啊!

必胜,必胜!五万唐军,喊得青筋暴起,地裂天崩。

喊声方落,前军忽如波开浪裂,涌向两翼,阵前平地上密匝匝陡然涌出了两千多辆战车。

对面的叛军看傻了眼。

难怪,战车还是春秋时期装备,上次出现在战场上,已是千年以前的事了。

而且这两千多辆战车,皆由水牛在拖拽着奔跑。

而且每头牛角上,还绑着两柄明晃晃的尖刀。

叛军首领安守忠呆了一阵,终于在士兵们的齐声尖叫中清醒过来。

原来房琯要玩儿火牛阵呀!

兵书上记载着,战国时期,齐将田单曾以火牛阵一战破燕,继而连克七十余城,成就了一世英名。

安守忠才想明白的刹那,房琯手中的长剑,早已在秋日的阳光下划过一道亮丽的弧线,自空中直劈了下来。

准备就绪的唐军举起火把,点着缚在牛尾的苇芦,苇芦皆浸满了油,乍遇上火,烧得噼啪直响。

转瞬牛尾尽烧着了,老牛负痛,迈开四蹄,哞哞吼叫着,一齐朝前狂奔,阵前尘烟如雾,地动山摇。

眼见两千多头火牛如疯似癫,狂呼怒号着冲向敌军,一缕胜利的微笑,悄然抹上骑在马背上的房琯的嘴角。

房琯再次挥起了长剑,这次的命令是传给陌刀手的。

大战之前,房琯并未刻意训练刀手,一来时间仓促,抽不开身,二来火牛踩踏后的叛军,非死即伤,刀手们只需上去补补刀就行了,训练做甚?枉费气力。

房琯、刘秩等人自认为这条妙计天衣无缝。

这一板一眼,全按兵书所载来的,没掺丁点儿水分,怎有漏洞?

房琯差点儿就成功了,唯一的遗漏,是他们忽略了对阵的将领。

原来安守忠和主子安禄山一样,也是胡人出身,胡人自幼在草原上摸爬滚打长大,莫说牛了,世上哪有他们没经历过的牲口?

却说安守忠见官兵驱着老牛破车,尘埃遮天而来,稍感惊讶后,竟乐得仰天大笑,笑得差点儿没栽下马背,他笑大唐皇帝怎么派来这么个不靠谱的将领,却和胡人玩起了牲口大战的游戏?

眼见火牛一步步逼近,安守忠扭头对左右说:擂鼓。咚咚咚,几百面羯鼓一时擂响,动地震天。火牛还在驰奔,安守忠又命令道:吹号。呜呜呜,数百支号角一齐吹响,声遏流云。

说也奇怪,刚刚冲到叛军阵前的几头火牛,乍闻了鼓角争鸣,猛然一惊,竟踏地不动了。

适值风起,安守忠抓住时机,高声喝令:放烟。瞬时,滚滚狼烟扑天盖地朝牛群袭去,只见领队的几只火牛仰起头来,哞哞惨叫几声,毅然掉头而去。

旁边的牛见了,也紧跟着掉转了头,旋即几十头,几百头,一千头,两千头,所有的火牛皆掉过头来,朝着身后肝胆俱裂的唐军,如潮似浪盖了过去。

笑容像冰一样凝结在房琯脸上,他当场懵了,脑里也乱成了一坨糨糊,明明已负痛冲向敌阵的火牛,怎么硬生生突然就回头了呢?

但这些已不重要了,千百头火牛已发疯般咆哮而来,前军撕心裂肺的悲嚎惨叫,已像一支支利箭射进耳朵里了,该怎么办呢?这,这个兵书上可没交待呀!

对了,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也是刘秩惯说的术话。

房琯骑马而逃,陌刀手们扔了锋利的陌刀,跟着主将,赤手狂奔。

出发时五万雄赳赳的大军,不到半天功夫,眼睁睁被自家火牛踩死大半,叛军几乎没有损伤,只是大摇大摆跟在火牛后面,朝着倒地呻吟的官兵胡乱补刀。

这支死得不明不白的人马,却是肃宗千辛万苦凑成的一半家当。

5

陈涛斜的惨败,如兜头一瓢凉水,总算让肃宗彻底醒悟了,复兴大唐的平叛战争,还得靠一刀一枪搏杀出来的战将领兵才行。

的确,后来若不是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忍辱负重,组织起了一场场英勇无畏的绝地反击,大唐王朝怕是真的就要交待在房琯一众书生手里了。

房琯兵败之后,自知罪孽深重,只得五体投地,肉袒负荆向皇帝请罪,肃宗见他一把年纪,又混得无比凄惶,心中一软,竟轻轻松松就赦免了他的罪责。

房琯罪不容诛却能死里逃生,古今世人大多不解,其實那唯一生效的保身妙计,谁知他是不是又在兵书战策上照搬照抄来的呢?endprint

猜你喜欢
安禄山玄宗叛军
唐玄宗&安禄山:一个敢宠,一个敢作
唐玄宗缘何对安禄山深信不疑
中 计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