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红宇
12月初的一天,点开微博,开屏是久未谋面的李宇春,原来为了宣传全新创作专辑,她在自己四年未曾登录过的微博中,放上专辑压轴歌《一趟》的MV。
导演是刚刚斩获2017戛纳青年导演金奖的青年才俊,短片拍得让人不明觉厉,不过最吸引我的却是:唱作俱佳的春春进行歌词创作时,引用了海子《夏天的太阳》中的诗句——
“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和你的心上人/一起走在街上”,无论春春是不是海子所说的“在白天出生的孩子”,不管是“故意”还是特意,她都很在意这一次的音乐之旅,在“一趟”上做足文章:
用《一趟》做歌名;平面海报上,“一趟”被撕扯成两半,是想说人间之旅,总要在善念与恶念间挣扎?总之“半趟”变得张力十足;MV中,“一趟”变成信徒头上的歌词文字;而副歌部分更是机械重复着“一趟 一趟 一趟”,仿佛一串忙乱的脚印,走出人内心对科技的恐惧,走出人对未来的慌张,走向幽暗长廊的出口,海子的诗犹如一道光,闪耀在那里——“人间一趟,看看太阳”。
你来人间一趟,你要读一读海子的诗,或者听一听根据海子的诗写成的歌。我一度很拒绝那些歌,因为无法想象自己喜欢的诗句——诸如“美丽的春天,疼成草叶”,“那两只白鸽子,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让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会变成歌词。亨利·梅肖尼克说得好:“诗歌自己就能满足自己,我们甚至敢说,它越是诗,就越不需要音乐。”
可海子的诗行间,常有太阳、月亮、春天、草原、戈壁、麦地、麦子、野花这样朴素又空灵的字眼,它们天生就是民谣里的音符,也因此他的诗最受民谣音乐人的青睐。他们将海子的诗句牵到琴弦间,用手指弹奏它,用歌喉吟唱它,当原本寂静的诗句发出乐声,海子似乎变得更生动了。
连麦兜都会背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最著名的诗作。庞龙、胡畔、冬子、熊汝霖……都曾用自己的歌声演绎过它,还有蒋山,他曾带着自己作曲的《面朝大海》参加了《中国好歌曲》,他用温暖的歌声唱出一片春暖花开。
音乐之于蒋山,是与别的灵性沟通的一种方式,围绕当代诗人作品进行音乐创作的他,被称为“诗歌传唱人”,而《德令哈》是他用“现代音乐的方式将诗歌还原诗歌本意”的又一次成功尝试。这首歌改编自海子的《日记》:“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蒋山歌声中渗透出的那份缓缓坠向黑夜深处的忧伤和绝望,与海子诗的气质更贴合。
德令哈,是蒋山的故乡,这座“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时时提醒着他,歌唱时都要更自由、更纵情、更尊崇内心;而德令哈,也曾让歌手刀郎心生向往。
当海子去世的消息传来,刀郎萌生了想去德令哈看一看的念头。“有可能是目的性太强,”谈起那次旅行,刀郎说:“期许过高了,以为那份感动会一直储藏在那里,結果现实和心里打了一个落差”。尽管后来他创作出《德令哈一夜》,但那只是他自己的德令哈,已与海子无关,他知道,和王洛宾的《达坂城》一样,“真正的德令哈已经被海子带走了”。
当民谣歌手佟妍将海子的《西藏》谱成歌时,她将诗人的名字嵌进歌名中,变成《海子,西藏》,于是,被形容为“一块孤独的石头坐满整个天空”的,不只有西藏,还有海子。原诗写得孤独又空旷,但佟妍却用清丽的歌声轻轻托起诗句,让它们与吉他和手鼓一起跳起了欢快轻灵的舞。在所有海子诗作改编中,我最喜欢这一首歌。
张惠生作曲、周云蓬演唱的《九月》,是海子诗作改编中最广为人知的一首歌。当有人纠结于歌中的“木头”和“马尾”到底指什么时,有人用据说是大冰书中讲过的爱情故事来回答他。只想说:请不要这样解读海子的诗,甚至请不要解读诗,——诗是什么?诗是从一种敏感通向另一种敏感的捷径(安德烈·伯克勒)。
只倾听就好。“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尽管海子和张慧生都已不在人世,尽管周云蓬的歌声幽咽悲怆,但每次听到这首《九月》,它将远在远方的记忆带回到我身旁:
第一次去西北,在青海湖边意外撞见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盛开,接天连地的黄,黄得人心颤,黄得人不敢相信,这么静寂的土地上,怎么会有如此热烈喧哗的色彩?!绝望的诗人走了,他将美好的希望悄悄留在人间,留在诗句间,留在歌声里,等着你用心灵去触碰,每每触碰到,心头都会涌起无限的热爱与感激。
到底怎样的音乐才能配得上海子呢?只要有不繁冗的旋律,不喧哗的配器,不做作的歌声,便是在用音符将海子珍贵的诗句,抄写在美丽的人间。
听着这些歌,我们将“同住在民间的天空下/歌谣的天空下”,海子的天空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