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天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艰巨任务和最突出短板,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对脱贫攻坚作出了全面布署。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身先士卒,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实现了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思想和丰富实践,深刻揭示了我国扶贫开发的基本特征、科学规律和奋斗目标、实现途径,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脱贫攻坚的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
新一轮扶贫开发、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最突出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我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减贫形势:截至2013年底,全国有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900多万贫困户、89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不能留下绝对贫困这个短板。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个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这为确保到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根本保障。党中央从全局和政治高度重视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始终把脱贫攻坚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带动了全党全社会众志成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大势。各级党委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攻坚期内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不脱贫不脱钩、不摘帽不调离,高度重视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机结合,把选派扶贫工作队、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作为加强基层扶贫工作的有效组织措施,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增强了基层党组织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解决突出贫困问题的能力。对分布如此之广、数量如此之多、情况如此之复杂的贫困人口,党中央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开展到村到户到人的精准帮扶,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就业、生态建设、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采取超常规举措,全方位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在2020年精准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目标。全世界只有中国能够做到这一点,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实行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扶持,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精准扶贫,就是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他强调,要聚焦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脱贫,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和工作力度,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重点向农牧区、边境地区、特困人群倾斜,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贫扶到家,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完善建档立卡,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前提。自2015年以来,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各地认真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全国动员近200万人进村入户摸底排查,相关部门加强数据比对,探索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共剔除识别不准的929万人,补录贫困人口807万人,提高了識别精准度,使以往统计抽样测算出的贫困数字进一步精准落到了具体家庭、具体人口,回答了贫困人口是谁、分布在哪里、贫困状况怎么样、致贫原因是什么等问题,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夯实了基础。
区别不同情况,在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分类施策上下绣花功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精髓。我国贫困点多、量大、面广,要切实做到精准帮扶,确保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目标,就要精准施策,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六个精准的要求: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这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指明了目标。
贯彻精准扶贫要求,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举措明确,精准发力,不能使花拳绣腿的虚招式,必须以持之以恒的绣花功夫抓落实。一是发扬共产党人最讲认真的传统,找准“穷根”,切实把情况摸清楚,一心一意为贫困群众做实事,扶真贫、真扶贫,把钱真正用到刀刃上,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真正发挥拨穷根的作用。二是秉持一丝不苟、细致入微的作风,提高脱贫攻坚的针对性。对于贫困地方,要清楚这个地方穷在哪里、为什么穷、有哪些优势、哪些自力更生可以完成、哪些需要依靠上面帮助和支持才能完成,从而有的放矢搞好规划,真正成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明白人。三是保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恒心,脱贫摘帽要坚持成熟一个摘一个,既防止不思进取、等靠要,又防止揠苗助长、图虚名,不赶进度、不抢进度,确保实现稳定、有质量的脱贫,让脱贫成效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发挥基层和贫困户的积极性、创造性,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从中央到地方层层强化了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以及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到了实处。鉴于贫困地区各方面条件千差万别,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首先要依靠各地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落实政策措施,选择适合自身的脱贫路径、帮扶举措和工作重点,提高帮扶的精准度和实效性。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正视有些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不足、只见“物”不见“人”的问题,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激发其内生动力。
创新形成持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产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欠发达地区抓发展,更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必须全力完成好党中央提出的通过发展产业实现30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奋斗目标。这个任务既艰巨、繁重、紧迫,同时又面临特殊难题。与健康、教育、移民搬迁等扶贫形式相比,产业扶贫的资金、技术、产品、市场等资源要素更加难以精准到户到人,使之持续稳定脱贫。
如何更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在产业扶贫中实现精准脱贫?给钱给物不如给个致富好门路,这是产业精准扶贫的核心。各地供销合作社在产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实践和探索证明,充分发挥政府、供销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比较优势,通过股权投资、生产经营合作、风险防范机制构建,让贫困户全方位、全环节地参与到产业链条中,合力形成政府引导服务协调、市场主体自主决策的“龙头企业+合作社(联合社)+贫困户”的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因此,建立起发展生产有门路、增收致富有门路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是实现产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
责编/王妍卓 美编/李祥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