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从何时开始以瘦为美

2018-03-02 19:26础德
百科知识 2018年4期
关键词:身材

础德

原始人为何以胖为美

在减肥广告随处可见、脂肪是人人皆欲除之而后快的累赘的今天,如果真的发明了时间机器,相信石器时代将会是胖界人民的第一个理想去处。

在早期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无论男女都需要从事社会劳作或家庭劳作,女性拥有健壮的身材,在生存中才能具备优势。史前时代中,最能带给人类强烈的美感当属“人口的繁殖”和“种族的延续”,没有办法解释生育问题的先民自然尊崇女性,而代表着生殖能力的壮硕身材自然受到异性的欣赏。

所以我们看到出土的石器时代女体像的造型特点就是丰乳、肥臀、鼓腹、整体形象硕大。即便到了有文字的时期,对生育的功利性审美依然根深蒂固。如“好”字,无论甲金篆楷,其结构都从女从子会意,不能多生孩子的妇女不是好妇女。在这样的审美文化中,胖人的自尊心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健硕不只意味着生育,还意味着力量。

西方中世纪:胖人的美好时代

西罗马帝国于476年灭亡。在接下来的一千多年漫长的中世纪里,欧洲一直笼罩在连年的战争、鼠疫和各种自然灾害之中。对于饥饿和动荡的记忆如影随形。人口急剧减少,绝大多数普通人为能够喂饱自己的肚子而发愁。人们随处可以见到皮包骨头、饥肠辘辘的妇人。相较之下,圆润的、被脂肪包裹的女性胴体成为男性争相追捧的目标。肥胖意味着健康、富有和权力。频繁的饥荒和灾难导致大部分人的胃无法稳定地得到满足,只有非常富裕的人才能毫无节制地饮食,所以,丰满甚至肥胖的身材被认为是一项特权,是上等阶层最直观的标志。在这一时期,减肥不是问题,如何变得更丰满、更胖才是问题。德国历史学家约阿希姆·布姆克在《宫廷文化》一书中就曾指出,中世纪宫廷对于美人的评判标准中“圆圆的下巴”是必不可少的特征。人们对于灭绝的潜意识恐惧,使得“丰满的妇女更易于生育”这一“真理”在文艺复兴之前一直被有机地融入到男人对女人的爱慕里。

人们为何会开始“以瘦为美”

肥胖人群的出现和肥胖现象被社会拒斥,都与近现代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

15世纪文艺复兴之后,一拨又一拨的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带领人们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最终,18世纪的工业革命彻底颠覆了古典的农耕文明。现代的生活方式和新兴交通工具使得粮食种植和运输的成本大幅度下降。18世纪末蒸汽机的发明,使大规模运输食物成为可能;19世纪20年代,铁路普及,蒸汽船也出现了,在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之间的食物运输变得廉价而迅速;十九世纪60年代,防腐剂的发明使食物可以储存更长时间;1903年反式脂肪酸被发现,并被大量运用于市售包装食品、餐厅的煎炸食品中,使食品保存几个月都不会坏。反式脂肪更易于保存的特性使得油炸类肉食成为价格低廉的美味选择。这种如今被人们称为垃圾食品的快餐主力军迅速催肥了一代人。

19世纪,由于物质生活的改善,发福的农民和工人越来越多,肥胖在西方不再是上等阶层的专利。科学的进步让人们认识到,能量消耗不充分会导致肥胖—要么吃得过多,要么运动过少。这一认识促成了欧洲饮食文化的变革,传统的丰盛大餐被精细健康的中产阶级美食所代替。法国人布里亚·萨瓦兰在其名著《味觉生理学》一书中指出,美食是一门理性的学问,美食的前提是控制体重和保持体型。暴饮暴食从此被视为美食的对立面,饕餮之徒开始受到鄙夷和指责。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以前,人们对苗条、纤细的追求,大部分都停留在上层社会即衣食无忧的阶层中。在下层社会,人们依然追求丰满、健硕的女性。虽然胖不再意味着美和好的社会评价,瘦却仍然可能是脾气差、有气无力和性格忧郁的外在象征。可以说,近代早期是一个胖瘦形象平分秋色的时代。

全民追求瘦,只不过是近100年的事

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社会带来的生活节奏加快和现代娱乐的兴起,西方人对身材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说此前人们保持身材主要是为了形象的美观,那么从20世纪开始,身材则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含义。

人們渐渐意识到了肥胖的危害,也第一次让“节食”这一概念成为众人皆知的健康时尚。1933年《柳叶刀》上登载的文章写道:“如今,节食成了谈论减肥的一种流行语,人们不再说‘去掉多余肥肉。”减肥的专用词汇的出现,可以看出当时减肥人数不再是少数群体,他们的人数多到已经有了重塑语言体系的能力。

1945年7月5日,巴黎时装设计师路易斯·里德发明了“比基尼”之后,肥胖彻底与不时髦联系起来。在这个观念的推动下,减肥栏目在各个报纸、杂志都被归类到“时尚专栏”里。同时无数以“美女”“沙滩”“比基尼”为主题的电影、广告、海报,都在不断强化这个观念。

医生和健康专家们也开始关注肥胖对健康的影响,1950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生物物理学家约翰·葛夫曼认为胆固醇含量与冠心病的关系很大,并且发现血液中含有胆固醇的脂蛋白与心脏病有关联。研究认为,肥胖和血液脂蛋白有关系。而对高血压、高血脂的研究也证实肥胖是一个很重要的致病因素,科学家和医生也加入了“反肥胖”大潮。endprint

1972年,安塞尔·基斯的《慢性病日记》正式采用BMI(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用来衡量人体胖瘦程度。其使用方法是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对于18~65岁的人来说:BMI在18.5~24.9时为正常;BMI在25~30时为超重;BMI超过30则为肥胖。(中国官方标准认为BMI在18.5~23.9之间为正常。大于23.9便是超重了)。在BMI的精确计量下,科学家可以统计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胖子比例,每个人都被规划到一个“胖”或者“不胖”的框架之内,肥胖顿时无所遁形。此时,肥胖已不是个人的私事,而是整个社会津津乐道、指手画脚之事。

與此同时,瘦的意义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经典美术作品中瘦是死亡或者病痛的象征,但到20世纪,瘦意味着精致,象征着力量和自由,是个人自主的象征。精力充沛的面孔、没有多余脂肪的肌肉、苗条的身材成了新时代的女性美的理想典范。

20世纪正逢大众传媒迅速发展的时期,时尚杂志、报纸、电视的出现,审美的趋势第一次被大众传媒推波助澜。于是,瘦就是美,迅速而不容质疑地占据了女性审美的霸权地位。如果说以前束腰的瘦、细腰的舞蹈都还是贵族对女性的要求,到了20世纪,普通民众也接受了瘦就是美的“真理”。电视广告和T台展示的瘦身明星与那些为瘦女人量身打造的时装,似乎更是在编织一项社会公理:瘦即是美。同时给予胖女人以格格不入感,于是减肥变成了女人们最流行的话题,苗条也变成男人选择女人的潜意识标尺。

为了追求完美的身材,减肥成了终生事业。人们前所未有地关注自己的身材,时常处于紧张的状态。

“以瘦为美”有了科学证明:越瘦暗示越年轻

为了更瘦更美,多少女孩走上了“疯狂”的减肥之路。女人真的是越瘦越美吗?科学家对最具吸引力的女性身材的脂肪量进行了研究。

研究者首先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人类的审美与生物进化的本能高度相关,那就是我们觉得某个女性的身材迷人,是因为进化驱动我们本能地认为其将来的存活率和生育率都更高。因此,研究者结合肥胖程度与死亡率的关系、肥胖与生育率的关系,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

为验证该模型,研究团队对来自10个不同国家的超过1300名受访志愿者进行了调查—让受访者对一系列女性的轮廓图像按照吸引力进行排序。受访者中既有男性,也有女性,来自不同的国家。

研究者用BMI指数来代表女性的胖瘦程度,越瘦的人BMI值越小。上述研究发现,所有国家的受访者,不论男女,对图片的排序结果都非常相似,在使用的研究图片的范围内(BMI:19~40),女性的吸引力与其身材的肥胖程度成负相关。也就是说,人们确实认为比较瘦的女性更迷人。此外,研究还发现,受访者对模特年龄的预测和模特的实际BMI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原来,越瘦的体型还意味着越年轻。

研究结果很好地解释了人们以瘦为美的心理机制—人们通常认为的最迷人女性的身材,与那些未来生育力和存活力都最强的年轻女性的BMI完全吻合。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封面女郎、性感女星的平均BMI值都在17~20之间,时尚界的潮流为何都是以瘦为美。endprint

猜你喜欢
身材
身材肥硕的灰姑娘
坦克名流比身材
小身材大本领的
小身材 大艺术
“枣核形身材”是怎么形成的
控制身材的不二法门 热量管理
不受身材局限的美服
3步曲之身材恢复
“袖珍”女生完美穿衣术 亭亭玉立做豌豆公主
“扬长彼端”的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