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露
永庆坊,还是一样的名字,但已是不一样的存在。
对熟悉它旧日容颜的老广州人而言,这是荔湾区恩宁路上的一条内街,萧条,颓败,死气沉沉。而在它焕然新生之后和它有过接触的人们,却分明感觉到,这是一枝“老树新芽”,是行动者创造的城市新空间。
“新空间”,新在不同的生长路径。区别于推倒重来的旧模式,永庆坊在保留城市记忆的历史肌理基础上,赋予老街巷一种艺术的魅力,让它在沧桑基调下,楚楚动人。
无论老与新,当下的广州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一种情怀的皈依。“旧里复兴”,生活的仪式感又回来了,西关文化不仅仅是一个符号,它还是我们可以继续的日常。
这一切,在这个“增量优先”的时代实属难得。
前世今生
广州民谚说,“东山少爷,西关小姐”。
东山,向来是广州权势家族的世居地,出入东山者,多是官家子弟。西关则是老广州城最富庶最繁荣的商业集中地,出身富商之家的小姐们多数居住在那里。花园式洋房与西关大屋,权力与财富,各分东西,是百年之前广州社会的缩影。
晚清开埠之时,位于西关的恩宁路老街已经是南中国的核心经济区。1931年,恩宁路扩建,沥青路面长达1公里多,宽达18米,可以并排行八顶大轿,风光无限。在这里,簇新的戏台,来来往往的粤剧名伶,市井文化盛极一时。
李小龙祖居的恩宁路永庆一巷13号,由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建于上世纪40年代,李海泉,是粤剧的“四大名丑”之一。
潮起潮落,大时代的呼风唤雨,经不住时光的重重洗涤。恩宁路保存了老广州的风华片断,集中了骑楼、小洋楼、竹筒屋、名人故居、著名影剧院等历史建筑。但社会前进,世道变换,数十年后,难免墙倾瓦颓,满目萧然。
按照当下不带感情色彩的说法,恩宁路周边,是广州市危“旧房集中区”之一,房屋年久失修,市民生活环境亟待改善。
2007年底,恩宁路被广州市政府纳入旧城改造计划,成为旧城改造的试点。恩宁路永庆片区内的房屋开始陆续被征收。由于房屋原本就质量不佳,加上征收后无法利用,这批征而未拆的房屋状况进一步恶化。2015年12月,荔湾区对永庆片区内43栋征而未拆的房屋进行了房屋安全鉴定,结果有30栋为“严重损坏房”,有的甚至濒临倒塌。
最终,这个项目由万科中标进行改造修缮,一期的修缮位于永庆片区,名为“永庆坊”。
走街串巷,恩宁路的一景一物,依旧亲切如昔。从主街拐入永庆坊,两侧是老广州特色骑楼,铜器铺子开门迎客,坐在街边的老街坊用粤语聊天,生活的细微处总在向人展示它的美感,历史重现眼前,仿佛穿越到民国时光。
没有人会舍得抛弃这样的生活情境,而这里的改造,也不走寻常之路。原有住户并不像一般的城中村改造一样拆除、新建、回迁,而是修旧如旧。包括李小龙祖居在内的旧建筑按原样修缮,有一大半的原住民选择继续留在老社区,成为了广州“大都会”城市格局和西关建筑风格的别样遗存。老广州还在,老广州人也还在。
建新如故,青砖屋、黑瓦顶、麻石道、满洲窗、趟栊门,这些元素被赋予新的创意,融进新的街区。永庆坊的建筑从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状态,再到摸索出合适的路径与现代城市重新连接。
其中,不仅包含了对西关历史的怀念,还有城市管理者对人和城关系的全新认识。新与旧、文化与商业在街巷中重构,正是这种跨界与融合让它的潮流与怀旧并存,重获新生。
病树前头万木春
青砖窗格趟栊门,骑楼古巷旧时光。“微改造”后的永庆坊,仿佛沉睡的美人突然苏醒。
对于历史街区的改造,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修旧如旧”。事实上,老城区情况复杂,建筑良莠不齐,有价值甚高的风貌古建筑,也有大量新建的简易楼房。“保留”或“修复”,所有一刀切的断语都是脱离实际的,一味追求假想中的明、清、民国,很容易就错失了自我更新的宝贵机会。
永庆坊幸运地抓住了机会。2015年,永庆片区的改造开始,竖梁社参与其中。竖梁社,是一家根植于珠江三角洲的创意设计机构,主要设计研究对象为新技术条件下的中国“旧改更新”、“文创商业”、“乡建旅游”等项目,颇有经验的他们,面对永庆坊仍然本着十二分谨慎的态度。
竖梁社联合创始人朱志远,是永庆坊的主持建筑师,他有自己独特的城市更新理念,他说:“延续历史脉络要求我们在规划上要尊重原有街区风貌和肌理,但永庆片区不是无条件的复古修缮,城市的更新也不是一刀切,而是新陈代谢式的。”
一切都要因地制宜,比如老城里密度非常高的“竹筒屋”。西关大屋一般是三开间,多为富人住所,而竹筒屋则是平民所居,呈单开间。这种竹筒屋面宽特别窄,进深特别长,采光通风很不理想。朱志远说,他们的办法是在街区中间引入采光天井,将竹筒屋改造成了一个非常实用的现代空间—全玻璃会议室与天台花园。
“再比如,街道外立面风貌、檐口高度与新业态产生了矛盾,我们就保持每条街巷两边的建筑檐口高度不变,在它的后面新建一个更高的立面,把新旧两立面之间的天井塑造成岭南民居传统的前院。”这样,檐口外立面的旧有风格得以延续,新增第二层立面支持了结构强度和实用价值,而新旧之间的天井,成为岭南况味的展示,方寸之间,诗意十足。
很难说永庆坊属于哪个年代,每一所房子,都在不同时间里不断更新。不同时代的建筑材料、审美取向冶于一体,但生活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它总能把所有突兀的组合进行多元融合。
永庆坊也是如此,它从未静止过,每个单体建筑差别巨大,和而不同,個性盎然。在里面,参观者能看到不同年代的房子,材料各异,有瓷砖的、木结构的、砖混的。改造时,竖梁社采用“有机更新”的方法,将城市片区看作一个有机生长、新陈代谢的生命体,适应、渐进,不对历史事实横加干涉,所以整个街区既保持最初规划建造时的智慧,又不失现代设计特征。endprint
最要紧的是,改造完之后有没有人气。竖梁社知道,这是其他事情“说破大天”都无法替代的根本—这关乎花费时间、金钱与智力改造之后的老片区,究竟有无能力自我存活。结果让人放松:2017年国庆期间,被誉为国际摄影界“奥斯卡”的荷赛奖,时隔15年后再次回到中国办展,就选在永庆坊开幕,游人如织。
根据规划,永庆坊将要容纳的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幼儿教育、众创办公、青年公寓等。永庆一巷的招商主要是一些无烟产业,如咖啡店、创意设计、文化展览等。荔湾区城市更新局局长吴智华在“历史文化名城的更新与改造”论坛上分享旧城微改造经验时,大赞永庆片区的微改造模式。他说,这个试点实现了两个制度性的创新,“一是创新性地采用政府主导、企业承办、居民参与的BOT新模式,实施维护修缮工作,发挥市场的力量,活化旧城的历史街区;二是制定了永庆片区微改造的建设导则和微改造社区业态控制导则,来确保整个项目完成以后的新业态导入。”
在整个恩宁路微改造当中,永庆坊只是一期中的一块“试验田”,接下来整个恩宁片区的微改造还会继续进行。永庆坊的模式无疑给后续的开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可谓点出了西关之美的深沉底色。
朱志远作为打头阵的建筑师,对这一机遇也非常珍视。他说,竖梁社原本可能是一家传统的“新建型”建筑师事务所,误打误撞进入城市更新领域,接了永庆坊等几个改造项目后,没想到一下子成了名,在广州摇身变为更新改造的专业机构。这与时代的需求有关,我们的城市在经历了数十年的高歌猛进之后,准备坐下来休息一会,聊聊人生,谈谈诗歌了。
项目不断自己找上门来,朱志远他们发现,城市更新的需求越滚越大。而这种需求,其实暗示着生活需求与空间特性的矛盾,这一矛盾正在日益剧化,能否得到缓解,就看一座城市如何去应对。
城市的温度
这一矛盾非中国独有,早在世界范围内就具有普遍性,因为它涉及的是工业社会人如何健全地存在的问题。
上世纪中叶,乔治·埃尔顿·梅奥所著的《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中,强调了人际关系因素在生产管理中的作用。他据此倡导,应该在工业管理中更加关注技术进步过程中人的身心健康问题,以人本管理的方式提升人的主观幸福感。
这些观点对于日益进入后工业社会的中国,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如何使城市改造与社会变化相适应,帮助缓解工业制度和城市陌生人社会难以避免的人和物的异化问题。
极速的工业化瓦解了传统的亲缘、血缘纽带,改变了人际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模式,让每一个人都日渐变得孤立,从而使“不快乐的人增多了”。
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对此做了更为细致的阐述,个人与社群的人和事物已经不再有那种休戚相关的情谊,难以找到新的群体融入其中,带来了个人社群关系的淡薄。
人的需求本身存在着多种方向,当物质需求满足后,精神需求随之而来。正如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理论”所指出的,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
在一个快速成长的城市里,人们很容易感到自己的微不足道。这里总是很忙,汽车地铁、灯红酒绿和城市噪音,将我们重重包围,人们“找回自我”、“聆听自我”的时间不断被挤压。而日常身处写字楼里的精致男女,常常脱离社会现实,高居于某种想象的社会中—高高在上,聪慧且全身心地汇聚于高逻辑性的思考中。他们能够处理复杂的专业问题,却经常无法应对简单的心灵困境。
当城市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的承受能力也触及某个阈值时,人们对快乐和自由的需求,沉淀的渴望,潜在的意识,终将被激发。不说“栖居”,如何在北上广这样的超一线城市里“诗意地喘息”,也成为一个问题。
具有人文色彩的城市更新项目在這种心理诉求下出现,这种内在的诉求,要通过人与城市的互动来实现,站在现代化浪潮前端的广州,更是迫切需要这种互动。朱志远充满诗意地称,他们是用重新进行空间组织的方式来对抗城市里千篇一律的乏味与无聊。
久居都市的人,早已厌倦了烦嚣的闹市生活,忽遇一西关古巷,必定欢喜若狂,视之为珍贵去处。一幢幢建筑是冰冷的,但细腻和场景化的生活情趣和文化韵味,使这个地方开始变得有活力,有温度。在永庆坊内部小尺度的街巷空间及静谧亲切的氛围中,西关韵味和人情味正好抓住了城市人的心理需求。用微改造来回应这点细致的需求,体现的就是广州这座城市的温度。
当然,盘活一个区域的经济,才是它最直白的诉求,这种精神空间的回归只可能是它的副产品。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没有被大拆大建,没有被推倒重来,就已经是城市变得更为细致、更为成熟的体现了。
类似这样的微改造项目的价值在于,某些视觉符号能唤起人们的记忆,抑或引起人们的遐想,无论是青砖屋、黑瓦顶还是麻石道,总有些值得回味的东西留在那时光里,让人驻足,久久不愿离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