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莹 袁 哲 Yang Ying & Yuan Zhe
(1.2.西南林业大学艺术学院,云南昆明 650224)
殷商文化元素有许多方面,其中典型的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闻名于世的青铜文化,还有商朝神秘化的装饰纹样,甚至是商周的图腾玄鸟。这些都将成为设计师灵感的源泉。把殷商文化元素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风格运用在家具设计上,使之与现代家具设计相融合,可以开发出既符合时代感又富含文化底蕴的现代家具。
在殷商时期的文字,纹样,图腾都与祭祀鬼神相关,并且都有着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奴隶主信奉鬼神,甚至把祭祀鬼神看得比礼制更加重要。在此期间就出现了许多用于祭祀用的青铜礼器和承载这人们某种希冀的纹样和图腾纹样。人们认为这些动物纹样可以作为巫术与神灵相同,通过铭文来告知祖先或者天地神灵[1]。
甲骨文字是殷商时期的文字,从他的文字结构我们可以看到在殷商时期人们生活的方式和生活习性。例如甲骨文“为”,左边部分在古代常代表着手,右半部分是甲骨文的“象”,用以手牵象会助役、作为之意[2](图1)。足以见得在殷商时期大象是很常见的,而且在当时的天气和现在安阳的气候是不一样的。因为大象是热带动物,喜爱温暖潮湿的地方,所以我们可以清晰的推断出殷商时期安阳的气候是比较温暖潮湿的。
在古代奴隶社会,生产力低下,有许多不可人为的事情,他们便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认为的神圣的图腾上,希望他们崇拜的图腾可以保佑他们身体康健,生活富足。而这种图腾一般是动物形象,和氏族的传说相关。而在殷商时期是玄鸟,商朝人一直认为是玄鸟后人,古时《诗经·商颂·玄鸟》有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殷商时期青铜器主要是用来放置祭祀物品用的,它也是具有十足的美感的,不论是从青铜器的造型上还是纹样上都是讲究对称的。青铜器的造型多是规整的四边形,更加稳固,方便放置祭祀品。青铜器上的纹样在殷商时期代表了当时努力制社会的阶级王权,给人以庄重巍峨并要拥有一定威慑感,所以在纹样的布局上十分讲究对称和平衡。例如在青铜器上经常出现的饕餮纹便是如此(图2),其自身就是以鼻部为中心线,两侧对称。即便是纹样罗列,也十分注意左右对称,云雷纹或圆涡纹基本是成排排列,再加上材质、颜色的统一。
甲骨文,它是一种象形的文字,造型变化多端,笔画粗细不一,但是由于龟甲的对称,使得甲骨文在结构布局上同样的强调对称性。这样对称、统一、整体的布局使得甲骨文、青铜器呈现出了不一样的庄严、典雅的气质。
因殷商时期生活习俗,社会环境的不同,造就了殷商文化元素独特的艺术特点。青铜器的纹样体现出了商朝人一些祭祀、战争、节庆时的场景、捕猎和一些自然变化的场景,这便可以看出这些场景是来自他们真实生活中的,是真实写照。不论是殷商纹样中的动物纹样还是场景类的图案,都反映了商朝时期人们对于美的体现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而甲骨文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是由图画文字演变而来的。甲骨文的组成反映了殷商时期的风俗,社会环境,殷商时期的文化,器具等都具有本源性的艺术特征。
装饰指的是对器物表面添加纹饰、色彩以达到美化的目的。它是人们通过一些艺术技巧和手段对于我们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的事物进行提取和设计,使这些元素具有装饰性艺术美。殷商文化元素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一种重要的装饰符号。它拥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致使那个时期的图案、纹样、文字都存在神秘感。
甲骨文是商朝创造的象形文字,具有独特的造型美。虽然是象形文字,但是它依然有节奏、有抑扬顿挫。在设计家具时可以根据甲骨文字本身的结构来设计家具的造型。也可以运用在家具的装饰上。无论从哪些方面讲甲骨文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青铜器在造型上稳重、大方,给人以体积感与沧桑感,而殷商时期的纹样,例如饕餮纹、夔纹、蝉纹和云雷纹、及排成行的圆涡纹,在家具设计中运用,可以在造型上借鉴,纹样可以局部装饰,简洁,复古,同时也很现代化,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中国现代家具起步较晚,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一直照本宣科地模仿西方家具。近代企业和艺术家们意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开始积极研究如何将文化元素引用到家具设计中去,把“中国制造”转化为“中国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有创新,创新才是设计的灵魂。但是创新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智慧的支撑。甲骨文字形状不一,变化各异,格局却稳定对称。这样独特的造型优势,为设计师们提供了新的创作灵感。它可以作为家具的造型而引用,或是把文字组合成为家具的装饰纹样。青铜器在造型结构上的优势是我们现在在做家具设计时可以借鉴的,而它的纹样更是丰富多彩,可以根据种类意义的不同,用在不同功能的家具中去。在越来越重视家具“本土化”、“民族化”、“中国化”的今天,在家具中融入中国的各种文化元素是势在必行的。把殷商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家具设计中就是一种创新。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物品也在全球流通。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美好的前景带动着具有中国东方特点的产品的发展,深受全球市场的喜爱。在世界上,有很多的设计师从中国元素中获取灵感。如当代芬兰著名家具设计大师约里奥·库卡波罗,通过对中国传统家具的研究,从而有了“中国几”和“东西方系列椅”等作品的相继问世[3]。近些年我国的专家们越来越重视把中国传统元素更好的融入到现代家具中去。使得中国风的现代家具更好的被世界市场接受。殷商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融入殷商文化元素的现代家具也会在全球市场上拥有一席之地。殷商文化元素所特有的文化内涵与艺术性结合到现代家具中,这样更有利于人们对与殷商文化的接受和传承。
在殷商时期很多的家具造型我们是可以直接的引用。例如饕餮蝉纹俎,俎面两端微微向上翘起,中间微微的向下微凹,在四周装饰饕餮纹和蝉纹。在设计家具时,完全可以直接运用其造型。设计成复古风格的办公桌,把整个俎加宽坐高,尺寸大约1200mmX600mmX700mm,俎面做平,这样就是一张舒适的办公桌,既有文化特征,又有艺术特质[4]。
甲骨文已经是有比较系统的文字了,在整体格局上对称,稳定,但也拥有变化。以甲骨文作家具的造型最好不过了,造型上有变化,独特。图3的设计就是把甲骨文中的“坐”为设计来源,结合人体工程学图为幼儿园设计的多功能椅。把殷商家具和甲骨文字做成现代家具的造型,是对殷商传统文化的一种延续和传承[5-6]。
殷商时期器具的主要色彩有青铜的青灰色,而在服饰上可以看出印有简单几何花纹的红色,黄色,藏青色等布匹。这样的颜色在当代也是十分流行的,在现代家具中是可以直接运用上去的,殷商时期流行的色彩还是很厚重的,结合一些清新淡雅的色彩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殷商时期的许多纹样因为其造型过于复杂并不适合直接使用,通过提取简化的手法使之更适合现代人的审美。夔纹的形象近似龙纹。为了方便现代家具使用,可以把夔纹简化为一些几何图形,运用线雕的方式,将之装饰在家具的边缘以作装饰,这样既有“意”,又美观。饕餮纹给人一种凶猛异常,强悍狰狞的感觉。弱化饕餮纹的狰狞之感才能更好的运用到家具上[7]。主要的方法就是保留饕餮纹的原本的轮廓,而其他部位适当简化作几何形处理。如果运用在笔者上述根据饕餮蝉纹俎设计的办公桌上的话,可以将其用圆雕的方法,装饰在办公桌的板状桌腿上,生动优美,这样更加的贴合现代人的审美[8]。
在纹样中,不仅可以单独的简化提取使用也可以把纹样组合。我们可以根据纹样的不同属性相组合。例如夔纹和云雷纹相结合。
甲骨文很适合此方法,把文字相互组合,拼接做成台灯的外观装饰(图4)。造型美观独特,符合现代大众审美[9-10]。
变形转化,就是将殷商文化元素进行立体变形,使殷商文化装饰元素从二维形式转化为三维形式。殷商青铜器具,在纹样的运用上,将纹样夸张放大,或者扭曲变形,作为局部或者整体的装饰,这样的设计可谓造型独特与传统装饰性图案的合理结合。
甲骨文在运用上,将其立体变形,可以实现平面的立体化效果,图5所示就是把甲骨文中的“人”字为设计的来源,灯架是甲骨文“人”字,而打开灯后会投射出“东南西北”四个甲骨文字。这个设计体现了对殷商文化元素进行立体转换的有效方法[11-12]。
总之,将殷商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家具中是一种新的尝试,在现代家具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是家具发展的基础。通过造型上的直接引用,纹样上的简化、组合,变形转化等方法把殷商文化元素与现代家具设计相结合,使家具具有文化感和时尚感,更好的把殷商文化宣传到世界各地。
(责任编辑:肖 佳)
:
[1]尤毅恒,干静,张晶,等.傣族元素应用于家居产品设计的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7,(01):31-33.
[2]陈于书,吴智慧.传统漆器在新文化家具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工程,2011,(32):43-46.
[3]王智睿,贺庆文.重组竹在新中式家具造型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6,(37):155-158.
[4]李丹.殷商文化元素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包装工业,2013,(24):12-13.
[5]李嘉超,张佳辉.“甲骨文”家居创意设计与营销策略[J].福建省传播学年会论文集,2013,(12):168-184.
[6]毕海龙.甲骨文在现代设计中的作用探析[J].科技风,2013,(16):251-253.
[7]丁吉辰.青铜器纹样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山东建筑大学,2015.
[8]暴希明.甲骨文:殷商文明真实而又丰繁的镜像[J].甘肃社会科学,2014,(06):221-223.
[9]王少华,肖德荣.基于禅文化的新中式家具设计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7,(01):80-81.
[10]许柏鸣.对当前中国家具业的几个问题的思考[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7,(01):15-16.
[11]贾金琨,刘亚兰,尹西竹.伊斯兰装饰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7,(01):20-21.
[12]吴军伟.甲骨文物质载体和审美特质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转化[J].装饰,2016,(12):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