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彬彬 杜 鹃 贾金忠 王媛媛 景正伟 张 驰 王志锋
1.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北京 100191 2.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医学部分院 北京 100191 3.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育处 北京 100191 4. 北京医院教育处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北京 100730
护理工作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人员的数量、质量及其配置情况与护理质量和临床治疗效果密切相关[1],近年来,不少学者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的现状和特点,但大多数研究集中在省、市以及医院层面[2-6],主要侧重于护士队伍结构分布、护理人才数量及其配置公平性等方面,研究内容较为单一,范围较为局限,国家层面的研究较少,并且缺少各地区间以及不同年份间的比较研究。本研究使用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和2015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分析“十二五”以来中国护理人员的数量分布、质量构成及配置情况,比较各省份之间护理人力配置差异,以期整体把握我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并结合现存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数据资料来源于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和2015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护理人员的数量、学历、职称、年龄等基本数据。2010年和2015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和行政区划面积数据参考《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
本研究采用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对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进行分析研究,公式为:
其中,xi和yi分别表示累计人口比例和累计资源拥有量比例;x0=0,y0=0,n为省(直辖市、自治区)总数,i=1,2,…n;G为基尼系数。以省为单位,分别评价中国护理人员按照人口和地理面积在地区间的配置公平性。基尼系数取值范围介于0~1之间,基尼系数越接近0,表示资源分布越公平;越接近1,表示资源越集中。通常以基尼系数在0.2以下代表高度平均,0.2~0.3代表比较平均,0.3~0.4代表相对合理,0.4~0.5代表差距偏大,0.5以上代表高度不平均,达到0.6以上时属于高度不公平的危险状态。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资源分配差距的“警戒线”。[7]
使用绝对数、增长速度、构成比等指标对护理人员的质量结构与数量分布进行描述性分析,使用基尼系数测量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描述性分析和基尼系数的测算均采用Excel2016软件进行。
2010年我国注册护士总数为204.8万人,2015年达到324.1万人,增加了119.3万人,增长幅度达58.3%,年均增速为9%。分地区来看,增幅最大的为西部地区,注册护士总数从49.3万上升至85.3万,增长了72.8%;中部地区从61.4万上升至95.4万,增幅为55.2%;东部地区上升幅度最小,从94.0万人上升至143.5万人,增长了52.6%。与2010年相比,2015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床护比略有上升(表1)。同时,随着护士人数的快速增加,全国医护比从2010年的1:0.85上升至2015年的1:1.06。
表1 2010年、2015年中国注册护士数量及占比/万人
2010年和2015年,中国注册护士中研究生学历人员占比维持在0.1%水平,但总人数增长了约0.1万;本科学历人员占比从8.7%上升至14.5%,增长了约29.2万;大专学历人员占比上升幅度最大,从42.5%上升至47.9%;而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比例有所下降。从技术职称看,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占比从1.9%上升至2.3%;中级和师级职称占比从54.0%下降至42.0%,但仍增加了约25.5万人;士级职称人员占比的增长幅度最大,从37.6%上升至46.0%,总人数增加了约72.1万。在年龄结构方面,34岁以下和55岁以上人员占比均有所增加;35~54岁年龄段护士人员占比从43.8%下降至36.0%,人数增加了约27.0万;从工作年限来看,具有5年以下和5~9年工作经验的人员占比有所上升,而具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占比有所下降,从60.2%下降至46.1%(表2)。
表2 2010年和2015年中国注册护士学历、职称、年龄、工作年限的构成情况/%
中国每万人口注册护士数从2010年的15.30人上升至2015年的23.56人,增幅达54.12%。同期内,位于西部地区的贵州、云南、重庆和四川增长幅度较大,均超过70%,其中贵州甚至达到了107.23%。2010年,全国有14个省级行政区的注册护士配置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东部地区2个、中部地区4个、西部地区8个。2015年全国有17个省级行政区的注册护士配置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东部地区3个、中部地区7个,西部地区7个。2010年,注册护士按每万人口的配置排名中,北京(34.32人)、上海(24.26人)、新疆(20.39人)分别位居前三名。而西部地区的云南(10.74人)、贵州(10.40人)、西藏(6.62人)排名靠后。2015年注册护士按每万人口的配置总排名中,位于东部地区的北京(43.60人)、上海(31.23人)、浙江(28.88人)位居前三名,而甘肃、河北和西藏排名靠后。同期内,所有省份的每万人口注册护士数都实现了增长。2015年,东、中、西部地区每万人口注册护士数分别为25.2人、22.2人和23.0人(表3)。根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对护理人才的要求指标,全国护理人力资源总体上已经达到2015年的发展目标(20.7人/万人口),北京、上海等地已经接近甚至超过2020年的发展目标(31.4人/万人口)。
中国每平方千米注册护士人数从2010年的0.22人上升至2015年的0.35人,增幅近60%。其中,位于西部地区的贵州、四川、云南、重庆等省份增幅较大,均超过80%。2010年,全国共有7个省级行政区的配置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部集中在西部。2010年注册护士按每平方千米的配置排名中,位于东部地区的上海(9.63人)、北京(4.01人)和天津(2.20人)分别排名前三位,位于西部地区的新疆(0.03人)、青海(0.01人)、西藏(0.002人)排名靠后。2015年,全国有9个省级行政区的配置低于全国水平,其中中部2个、西部7个,位于东部地区的上海(13.01人)、北京(5.63人)和天津(3.07人)排名前三位;位于西部地区的新疆(0.04人)、青海(0.02人)、西藏(0.003人)仍然排名靠后。2015年,东、中、西部地区每平方千米注册护士数分别为1.4人、0.6人、0.1人,说明地区间差距较大(表3)。就不同地区注册护士按地理面积配置的变化情况来看,同期内全国所有省份都实现了增长。
表3 2010年和2015年中国注册护士按人口和地理面积的配置情况
注:*为达到十二五规划2015年相关要求的省份;**为已经达到国家十三五规划2020年相关要求的省份。
注册护士在各省份按人口分布的公平性好,2010年和2015年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04和0.14,处于公平状态;然而,按地理面积分布的公平性差,基尼系数均在0.6左右,处于高度不公平的危险状态。
各地区注册护士数和总人口数呈现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大于0.9且接近1(P<0.01),而各省份的注册护士数与地理面积的关系不甚密切。提示在中国的注册护士人力资源是按人口来配置的,人口越多的地方注册护士数越多(表4)。
表4 2010年和2015年中国注册护士与人口密度的相关关系分析
“十二五”以来,中国护士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护士数量显著增加,西部地区的增长幅度尤为明显。但总体医护比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远未达到原卫生部提出的1:2的要求。[8]此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5年世界卫生统计》显示,全球平均每万人口护士数(包括助产士)为28.6人,其中欧洲地区的每万人口护士数(包括助产士)为80.2人,美洲地区每万人口护士数(包括助产士)为44.9人,而中国每万人口护士数(包括助产士)仅为16.6人。[9]由此可见,我国护士按人口配置数还未达到全球的平均水平,与欧洲、美洲等发达地区的差距较大。同时,有学者指出,中国护理人才队伍中还存在“在编不在岗”、“使用不合理”以及“稳定性差、人员流失严重”等问题。[10]这使得护理人员实际不足的问题更为严峻。因此,我们在进一步扩大培养规模、加大护理从业人员供给的同时需要重视提升护理管理水平,提高护理效率,建立科学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制度,从而调动护士队伍的积极性,提高护士队伍的稳定性,减少护理从业人员流失。
近年来,虽然护士队伍得到了大量扩充,且职称和学历结构均呈现改善趋势,但目前我国护理人员无论年龄上还是年资上总体都趋于年轻,学历水平整体偏低,没有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WHO欧洲区在1999年发表的“21世纪健康的21个策略(Health 21)”文件中提出:“21世纪的合格护士须经过最少12年的基础教育(高中毕业)后,并进入大学进行4年护理专业的学习并获得学士学位” 。[11]目前,我国的护士队伍中大专和中专学历人员仍占多数,全国仅有14.6%的护理人员学历在本科以上,这与美国2000年就达到的本科学历注册护士占比32.7%、硕、博士学历注册护士占比11.1%的水平差距较大。[12]从年龄结构来看,我国新增的护士大部分为工作经验欠缺的年轻人员。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老龄化进程加速对我国护理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中国护士队伍必须具备较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调整优化护理职业教育结构,大力发展高职护理专业教育。因此,在培养阶段,我国要进一步加大高职护理专业教育的规模,明确高职护理专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完善课程体系和临床实践技能培训体系。同时逐步加大护理专业本科和硕士的招生规模,适当放开一批护理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议逐渐取消中职护士的招生,从而改善护理人员总体的学历结构。在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阶段,要建立完善的护士在职培养培训体系,对已经入职的护士有计划地进行分层使用和管理,对新入职护士、专科领域护士、社区护士进行针对性培训,提升护理从业人员的岗位胜任力,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水平。
从公平性角度看,中国护理人力资源按照人口配置的公平性较好,基尼系数接近0.1;但是按地理面积配置的公平性较差,基尼系数高于0.6,处于高度不公平的状态。结合现有研究发现,省份内部护理人员按地理面积配置的公平性一般较全国水平好,如2012年山西省护理人员按地理面积分布的基尼系数为0.32[13],2011年浙江省护理人力按地理面积分布的基尼系数为0.28[14],2009年山东省按地理面积分布的基尼系数为0.13[15],总体均处于相对公平状态。同时,通过省际间的比较发现,不同省份之间的差距巨大,如2015年西藏每万人口护士人数是上海的1/3,未达到北京的1/4。这一现象的部分原因是由于北京、上海是国家医疗中心,承担了很多外省市居民的医疗护理服务,但也反映了地广人稀、医疗条件差的边远地区护理人力资源短缺问题的严重性。通过进一步对护理人力资源与人口和地理面积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护理人力资源与人口数呈高度正相关,而与地理面积的相关关系不显著。这表明中国在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时较多考虑的是服务人口数量的影响,而对地理因素的考虑较少。这种配置方式忽视了由于地理区域不同所造成的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不公平的问题,而地广人稀、医疗条件差的边远地区开展护理活动的难度较大,同样的工作量往往需要更多的护理人员提供服务。因此,相关部门配置人力资源时既要重视区域差异的问题,也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护理需求来设置合理配置标准。宏观层面,国家需要考虑按人口配置和按地理面积配置两个方面,不能单纯依据人口数量来配置,要综合区域卫生服务人口、服务半径、服务成本等参考因素,从护理需求和需要两个角度进行合理分配。微观层面,医院的护理人员配置也应按照护理岗位的任务、所需业务技术水平、实际护理工作量等要素来进行[11],从而全面提高中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整体公平性和合理性。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