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泽友 图/乔启明
贵阳香纸沟,人们往往聚焦于这里传承600多年的香纸技艺,却不曾有人留心这里的布依刺绣,直到水东香纸艺术博物馆创始人、雕塑家方聪的到来,他认为香纸与刺绣,都是贵阳水东文化的重要遗存。
以纸浆雕塑来传承并创新香纸沟的香纸技艺,已成为方聪的艺术使命,他为此“归隐”香纸沟已经三年。但成为香纸沟的“村民”之后,方聪发现香纸沟需要打捞的不仅仅是香纸,还有这里的一花一木,乡风民俗,尤其这里的布依刺绣,根植于乌当本土文化,构成了贵阳水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精彩。
水东文化是唐宋元明时期水东布依族、苗族、仡佬族、汉族等各族人民千余年间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专家研究认为,它发祥于贵阳开阳一带,明代中后期鼎盛于今乌当一带,并衰落于乌当。水东文化与水西文化,是贵州土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州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源头,被誉为“贵阳历史之根”。
方聪偶然发现了香纸沟村民家中的布依老绣,虽然已经污迹斑斑,但掩盖不住它的精美与细致。方聪不禁震撼,他一直找寻的水东文化,不也在这里吗?
于是,在方聪的指引下,我们来到陇脚村,找到了65岁的王银芬大婶——香纸沟最后的布依族绣娘。
背扇、帐沿、鱼尾帽、布鞋……这是王银芬珍藏了近半个世纪的嫁妆,针脚细密,图案精美。其中,那面背扇背大了她的三个女儿,大女儿已经40多岁。方聪说,这是根植于布依民族文化基因里的艺术,那些细密的线条和巧妙的构图,充满了智慧和灵动。
这些老绣里珍藏着老人的青春与芳华。大约半世纪前,她从沟外的新堡村嫁到沟里时,刺绣已经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了她们的一种社交方式。木屋里,火塘边,黄昏后,山歌、刺绣陪伴着她与同村的妯娌们,度过漫长的夜,漫长的岁月,布依刺绣正是在绣娘们相互之间的学习与切磋中代代相传。
然而,青春不再,火塘边再也没有故事。如今的香纸沟里,当年的绣娘只剩下三人,而其中还能做刺绣的,只有最年轻的王银芬,其他两位老人都在70岁以上,无论眼神与手,都不能再从事女红。
但王银芬老人也极少刺绣了。这门技艺已不再是布依少女们的必修,她的三个女儿都不会刺绣,甚至几年前就一再劝她把那些脏兮兮的背扇、鱼尾帽等烧掉。
老人犹豫过,但始终没有丢,她知道自己孙子们再也用不上她亲手绣制的帽子、背扇,但这些物件是她作为一个传统布依族女人的身份证明。那是她的根与记忆。
◎王银芬和她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