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庆 阿花
每一个写作人的笔中都住有一个独特的灵魂,相同的字经过不同的排列,写出来的故事各有千秋。文从字顺是写作最基本的要求,即语言表达要清楚明白。看似简单,实则不易。你要用最简单的文字勾勒出内心,让所读之人,思你所想,感你所悟,看你所见。(“文从字顺”为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写作训练主题)
水的稀薄的气味在空中流荡,沉静的黄昏在空中流荡,不知谁家的小猪被丢在这里,在水中哭喊着绝望的来往的尖叫。水在它的身边一个连环跟着一个连环地转,猪被围在水的连环里,就如一头苍蝇或是一头蚊虫被绕入蜘蛛的网丝似的,越挣扎,越感觉网丝是无边际的大。小猪横卧在板排上,它只当遇了救,安静的,眼睛在放希望的光。猪眼睛流出希望的光和人们想吃猪肉的希望绞结在一起,形成了一条不可知的绳。
——萧红《弃儿》
点拨:以嗅觉营造出故事所处的大环境,再辅以视觉与听觉,就形象生动地把黄昏时刻小猪受惊的一系列行为与神态描绘了出来,好像身临其境般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依次看到、听到、感受到了小猪的情绪,也自然感受到了作者凄凉又无奈的心理。
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也没有谁指路,只向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走。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馆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
——余秋雨《文化苦旅》
点拨:首句四字,铺垫了景物所在的环境——绝不是有条条大路的城区,以此引起读者的好奇心,让他们只好继续随着作者的走动去“看”。可“未见其物,先闻其声”,一组排比将所听见的声音形象化,留给读者想象的余地,最后再和盘托出。比起凌乱地写声音、写感受,通过移步换景的手法带着读者一起游玩,句句都能引发读者的期待。
落叶和野艾堆成了一个小堆,火在里面慢慢的燃烧。浓厚的烟向上冲去,却又碰到密密层层的树叶,烟就向四周伸开来,像一幅薄薄的透明的帐顶。但这时什么也看不见,只闻到一股刺人的烟味。火的周围有一圈微弱的亮光,照见近处一两株树干,和能够辨别出旁边还有一间小屋。任国忠走拢到火边,没看见一个人影,他摸到小屋去,又叫了一声,也不见人答应。他再回头走过来,仍没有一点声音,只听到远处的林子里有斧子劈柴的声音,连篝火也被果树遮断了,看不见什么。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点拨:从一开始,作者就充分调动其视觉,让读者的视线随着作者视野的变化而从低到高,由远及近地变化着。在具体景物的描写上,还使用了大量的量词,让所写之物更具体,更是画面感比如“一个”“一幅”“一圈”“一两株”“一间”等。这样的描写也会给景物染上情绪,再以有声写无声来强调气氛,无一字言衰却满露落败之意,情绪层峦起伏.冲击人心。
我觉得天气很好。天色黑下来了,可是我仍然能够看见树木、河水、人。整个天空布满星斗,星光照亮了这个世界。我想不起以前什么时候见到过这么多的星。繁星密得简直连一根手指也插不进去。那些星星有的象鹅蛋那么大,有的却又小得好比大麻籽。它们大大小小,一个也不剩,统统到天空中来参加节日的盛典,洗得干干净净,焕然一新,喜笑颜开,一个个都在柔和地闪光。天空倒映在水里,星星就沉浸在黑暗的深水当中,随着轻微的涟漪一齐颤抖。空气暖和而宁静。远处,对面岸上,在伸手不见五指的一片漆黑中,有几团鲜红的火光东一处西一处地发亮。
——【俄】契诃夫《复活节之夜》
点拨:不论谁写星星,也无外乎从它的亮、多入手,所以很难写出彩。但契诃夫却独具匠心。先是从“地上”写虽然黑,但是能看见树木,来突出星星的亮;再是写“天空”:密得插不进去一根手指,来说明星星的多;最后又用比喻“像被水洗得干干凈净”“参加盛典”,将视线又转回到地上的水里来形容星星的亮,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快节奏的描写,也进一步表现出作者欢乐的内心。
我的摘抄本
每一天,我们都会遇见大自然,一株草、一朵花……俯拾皆是。我们喜欢那些景色,可怎么才能让所见即所得呢?那就是用你的笔记录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用心描绘过的景色,才会真正留在你的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