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祎 陈长贵
摘要:城市的现代化治理迫切要求不断提升产业社区发展治理水平,要求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多元治理格局。成都市西园街道的经验值得借鉴,但仍需要在自治、共治和法治等方面健全实现机制,为产业发展和社区和谐提供保证。
关键词:产业社区 发展治理 西园街道
中图分类号:D6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3-0251-02
所谓产业社区,主要是指以现代工业、服务业以及新兴产业公司企业等广泛聚集而形成的都市综合体。与传统居民社区不同,产业社区的居民是以企业为主,治理主体涉及党委、政府、物管公司和公司企业等方面,治理方式要兼顾工业园区和社区治理的一般要求,积极构建“多元共治共享”的现代产业社区治理新格局。
一、西园街道产业社区治理基本做法
近年来,西园街道紧扣产业社区发展治理中心工作,以“建设新型街道,服务产业发展”为指导思想,建立条块结合、点面相融、“立体化”基层治理板块布局,形成以西园街道“大党建”为根、以云党委为干、以16小时党委为枝、以“群团+统战”工作为叶,编织西园产业社区党建引领新体系。
(1)构建“16小时党委”产业社区大党建格局。其一是创新党员管理“大融合”机制,成立“16小时党委”。集优统筹产业社区党员在企业工作“8小时以外”的社区生活,破解“双区”服务难题,形成人人参与、群防群治、覆盖全域、服务全域的城市产业社区发展治理新格局。其二是“四个维度”构筑产业园区基层党建平台,深入推进“先锋西园”建设。以“16小时党委”下属5个党支部为载体,着力实施党建+管理、党建+服务、党建+公益、党建+双创,开展组团式、订单式服务,搭建党员“8小时以外”党建先锋示范岗,形成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以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的“四社互动”城市社区基层党建工作新业态。其三是搭建党员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平台,深入推进“和谐西园”建设。推行“党建+志愿服务”积分存折活动,鼓励社区党员亮身份明职责,亮承诺比奉献,通过“击鼓传花”方式,让志愿服务更“接地气”。其四是致力绿色公益行动,深入推进“美丽西园”建设。以“星辰·心愿”党支部为载体,围绕共同参与重大产业社区治理、服务产业员工和党员为核心,倡导全域增绿行动,通过创建培育“党员义工孵化器”项目,着力打造“社区党建志愿服务实践”基地,聚合群众力量“挑大梁”,引领社区形成环保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氛围。其五是着眼“植根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入推进“幸福西园”建设。以“西园夜话——产业社区发展治理大讲堂”为载体,聚焦街道主责主业,创新“党性+”教育培训课程,通过完善党课展示环节,将党课学习与业务开展紧密融合,提质党建服务成效,从而搭建起了党员与群众、党员与社区、党员与政府之间的诉求沟通桥梁,切实提高员工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2)大力培育社区治理内生动力。其一是探索实践“党建+共建”物管模式。按照“党建搭台、社区共建”的思路,厘清社工站、企业主体和物业公司等三方职责,实现社工站由管理公寓园区内部事务和保姆式服务富士康,向管理属地范围事务和普惠式服务属地企事业单位转变,进一步夯实产业社区共治基础。其二是匹配落实经费保障。按照“渠道不变、集中投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通过强化“16小时党委”的“轴心公转”作用,探寻“民意最大公约数”,聚力优化经费适用范围,实现产业社区发展治理经费使用效能大提升。其三是加强共治团队建设。创新“三长队伍”管理模式,即“社工站苑落长→宿管楼栋长→员工楼层长”,引导“三长”承担起5项社会治理职责,进一步推动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目标,构建起“全员参与、共同管理、邻里服务”的社区治理大服务格局。其四是创新共治议事平台。构建“政府指导、企业协同、社区参与”的“西园邻客”产业社区和谐共建理事会,通过发挥企业、居民协商议事作用,形成多方联动,积极推进社区公共事务民主协商,实现产业社区公共服务领域的民主监督管理。
(3)增强产业社区群众的获得感。其一是全域实施“党建服务”工程,以“区域统领、两新融合、社区服务”为抓手,建立“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社区参与、市场配置”产业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大体系,贴近产业员工文化需求,开展定制无差别化的文体服务产品。其二是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利用产业服务“云党委”资源整合平台,成功打造国内首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层面的心理和精神健康促进服务场馆——“青年压力管理中心”,组织深入产业社区、企业联姻共建“健康驿站”,探索“互联网+”分级诊疗模式,建设成都“健康园区”的样板工程。其三是推进社区治理精细化服务,以建设“友情社区”为主线,聚焦基层组织人文关怀,建立产业社区“幸福驿站”,配备电饭煲、微波炉、缝纫机、甩干机等常用设备,免费为产业员工提供多样化日常生活便民服务,全力解决公寓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和集体宿舍生活管理制度相矛盾问题,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切实增强产业社区居民获得感。
二、深化产业社区发展治理对策建议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着力推进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深化对社会运行规律和治理规律的认识,要善于运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态度、专业的方法、精细的标准提升社会治理效能。[1]显而易见,产业社区治理的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积极动员、多元参与和协商共治,又需要尊重治理规律和强化治理的制度保障,不断提升产业社区发展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从产业社区发展和治理的趋势来看,我们需要特别抓好“一核三治”,即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核心,在党的领导下构建“自治—共治—法治”的治理新格局。其一,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最本质特征,也是搞好产业社区健康发展和有效治理的最根本保证。越是到基层,越要特别重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越是牢固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和加强党的建设,企业越能够充满生机活力。其二,提高产业企业的自治能力是基础。自治,既是一种要求,更是一种能力,考验的是自治主体的现代意识和民主素养,尤其是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公共参与水平。自治的前提是广泛的参与和热情的支持,在没有广泛深入的宣传工作到位之前,这些恐怕是难以做到的。所以,建立健全党委政府与产业企业居民良性互动的交流机制必不可少。其三,构建多元互动的共治格局是关键。新的历史形势下,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是共同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基本路径。在产业社区治理过程中,基于产业发展的特殊因素和规律,要更加注重“社会协同”这个环节,特别要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协会、商会、联谊会、兴趣小组及各种论坛等自治团体或形式的积极作用,以社会自治组织或活动形式为纽带,提高体制内外的互动效能,不断提高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现代治理水平,更好地服务园区企业和产业的健康发展。其四,健全促进产业社区发展治理的制度体系是保障。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健全产业社区发展治理的制度体系是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健全自上而下关于社会治理与社区治理的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的实施机制,让上级的制度精神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保驾护航”功能;另一方面,健全符合本地实际的促进和特殊保障机制,以制度方式为产业企业排忧解难,以制度方式厘定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区等之间的权力界限,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以政府治理法治化保障和推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86.
責任编辑: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