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柳姣
摘 要:贝多芬《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创作于1802年,是一首具有强烈对比的奏鸣曲。本文将从曲式结构入手,对作品的音乐性格、和声、创作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求对这部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 暴风雨 曲式分析
贝多芬《第十七钢琴奏鸣曲》(op.31,nr.2)第一乐章的整体结构性质为典型的奏鸣曲式。大致结构图式如下:
一、呈示部(第1-48小节)
这个呈示部包括有主部、连接部、副部和结束部。尤其注意的是,这部奏鸣曲为了表达强烈的戏剧性而突破了古典奏鸣曲的一些形式。
主部(第1-21小节)
主部主题是整部奏鸣曲的核心,是一个不等长的二句式乐段。在这个乐段中,不但有性格迥异的三种材料的强烈对比,还有三种速度的对比,并且有展开、有高潮。在短短的21小节的篇幅中,包容着有如管弦乐演奏的宏大气势(见例1)。
第一句以Largo的属和弦开始,两小节后,用Allegro的速度如暴风雨般的急骤进行,最终换以Adagio的速度半终止。其中主和弦虽然出现过两次,但都是用在经过的和弦公式化进行中,并且速度非常快,没有稳定感。
第二句从平行大调(F大调)上开始,音程从三度小跳扩展到七度大跳,并伴有连续的减七和弦进行。音乐的紧张度一步步提升,最终在主调的K上形成高潮(第13小节)。随后,将音乐继续扩展至第21小节,终于出现了强拍上稳定的主和弦,形成完全终止。
在主部中,有三个性格迥异的材料:
① a材料:第1—2小节分解和弦织体,“疑问型动机”,如同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宁静。
② b材料:第2小节第四拍开始,急骤的等分性八分音符,“暴风雨织体”。
③ c材料:第6小节回音式的合唱式织体,“祈祷动机”。
连接部(第21-41小节)
这个奏鸣曲的主部和传统的古典奏鸣曲写法上有很大的不同。其表现为调性不稳定,且具有极大的紧张感。相反,连接部却用了稳定的、平衡的写法。主要表现如下:
(1)和声节奏拉长。主部的和声节奏是很密集的,甚至一拍换一个和弦,在连接部,却是4小节用一个和弦。
(2)写法上比较平稳,织体平静无变化。主要的低音声部素材来自主部a材料的“疑问型动机”;高音声部来自于c材料“祈祷动机”的扩大。
(3)调性转换较为平稳。首先在主调上持续了10小节,然后进入副调(a小调),最后以三个重属导七和弦引出a小调的属和弦进入副部。
这个连接虽然平稳,但是也有逐步增长的因素。如和声节奏由4小节变为2小节,最后将音乐解决到属七和弦(41小节),为副部的出现做了调性与情绪上的准备。所以它的稳定只是相对于主部而言,依旧起到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
副部(第41-63小节)
结构似乎是4+4+6+结束句。在这里,主部的b材料“暴风雨织体”被大大发展了,副部有强烈的不稳定性,它的和声一直在a小调的属持续上,直到第55小节的强拍才出现主和弦,却由于停在主和弦的三音上,还是不太稳定。之后是一段很长的结束句,四次出现那不勒斯六和弦,终止被扩充了,肯定了副调a小调,直到62—63小节才构成a小调的完全终止。
这个副部较为不同的是:副部主题没有歌唱性因素,好像是主部主题的补述。而歌唱性的旋律却在连接部分。副部中那不勒斯和弦出现时的旋律声部才和连接部分的歌唱性旋律近似。
结束部(第63-92小节)
这个结束部有两种划分方法。
第一种:结束部从63小节第二拍算起。副部在63小节完全终止于副调,紧接着是将副部的结束句旋律置于低音声部重复两次,但此时的高音声部已经变成了d小调,于是就这样调性并置,再逐步过渡到副调a小调。从75小节开始,低音声部出现a小调的属持续,内声部出现了平行三度的下行级进旋律,这个新材料接着又在不同声部,以不同的方式重复了五次,和声不断地在巩固完全终止式,使音乐得到进一步肯定与终止。
第二种:结束部从75小节算起。原因是这一小节开始出现平行三度的下行级进新材料,并作了多次重复;加上63—74小节是副部结束句材料的延续,因此结束部应从75小节开始。
但如果从和声,调性上来考虑,这样划分不如第一种合理,原因如下:1.副部的结束句往往结束在副调的完全终止上,62—63小节已经在副调上有了完全终止;而74小节只是在属和弦上,并无任何终止;2.副部结束在副调为典型,63小节之后,音乐暂时离开了副调,虽然之后转回副调,但到了74小节还只是a小调的属功能。从以上两个原因看来,第一种划分更为合理。
二、展开部(第93-143小节)
这是一个典型的展开部,包括“引入-中心-回头”三个层次。
引入(第93-98小节)
在呈示部的結束部中,给予副调a小调巨大的肯定,展开部的引入部分就在于破坏这种调性的稳定性,因此引入部分出现一系列模糊调性的和弦进行。(见例2)
这里的三个和弦是(D:I/g:V--#F:vii7/V-- K)终止四六和弦后进入展开中心时突然改变调式,变成#f小调。
展开中心(第99-121小节)
展开中心运用了连接部材料。开始很长一段时间都在#f小调上,在111小节通过那不勒斯和弦转入C大调的属和弦,再通过半音模进到d小调,低音半音级进进入回头过渡部分。
回头过渡(第121-143小节)
回头过渡部分全部建立在A音之上,运用的材料是副部主题伴奏音型的变体。121—133小节这一部分篇幅较长,但无主题性格;围绕A音进行,但调性并不明确。如果说是A大调的主和弦,F音没有升高:如果说是d小调的属和弦,B音却没有降低。直到134小节的柱式和弦才终于明确是d小调。所以之前的段落可以看作是d小调属功能的积累。
小结:整个展开部运用材料较为单一,调性变化较少,回头过渡篇幅较大,这都是与典型的展开部不同的地方。
三、再现部(第143-228小节)
再现部保持呈示部各部的出现顺序,副部回归主调,但由于在展开部中对于连接部的材料做了展开,所以再现部做了相应的改动,因此再现部是展开部发展的结果,成为真正的动力再现。
首先是在a材料的基础上,派生出一个宣叙调的单线条旋律,b材料和c材料完整出现。第二句也是在分解和弦之后,在f小调上出现一个与上句呼应的旋律,停在f小调的三级音上。这里的宣叙调起着平息的作用,正是展开部巨大发展的结果。也可以说,这里的再现部不是建立在机械的反复上,而是建立在交响性发展的原则上。
连接部(第129-171小节)
由于展开部的基本部分都是用的连接部的材料,加上主部在再现时发生的变化,致使在连接部分再现的时候不再运用原有材料,而出现全新的带有即兴性的材料,在调性上也拐了一个大弯。首先是在159小节,利用主部结束音(ba=#g)的等音关系,变为#f小调的属和弦,第二句(163小节)向上小二度模进到g小调的属和弦。紧接着两个减七和弦,第二个减七和弦(169小节)同时是主调d小调的重属导七和弦,“g:ⅶ7/ii= d:ⅶ7/V”引出副部主题。
副部(第171-193小节)
副部调性回归,音乐材料无变化地出现在d小调的属持续上。
结束部(第193-228小节)
音乐材料无变化,最后终止主和弦有10小节补充,平静地结束全曲。这是在经历过激烈的戏剧性之后,沉淀下来的安静与孤独。
整个再现部的主要特点是主部主题变化很大,不但派生出新的旋律,并使富于紧张性的b材料“暴风雨织体”逐渐消失。其次,连接部使用新的材料,运用半音关系,逐步回归到主调,总的来说,再现趋于平缓。
总结:这部奏鳴曲表达了强烈的戏剧性,这种对比冲突不仅体现在主部与副部之间,而在主部主题内部就存在着。主部本身就是建立在两个对立力量的冲突原则之上,而后就好像是这两种力量的各自发展。a材料“疑问型动机”发展成连接部,b材料“暴风雨织体”发展为副部。展开部又将连接部的材料继续加强。再现部则用宣叙调的手法缓和了这种戏剧性冲突,逐渐使矛盾完全平息下来,引向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