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洛怡
摘 要:对于声乐演员来说,除掌握娴熟的声乐技巧外,具备表演及形体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声乐表演不同与舞蹈、戏剧、戏曲等舞台表演形式,其形体训练的方式、内容、教材也应有所区别。
关键词:声乐表演 形体课 形体教学
声乐表演是声、台、形、表的结合,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表演形式。对于声乐演员来说,要在一首歌曲的短短几分钟时间内,与观众建立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动,得到观众的认可,不仅需要美妙动听的声音,也需要借助表演及形体等手段来辅助。从声乐演员的表演角度来说:演员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所理解到的思想情感用真实准确的、可直观感受到的“形体动作”表演出来。把适当的肢体语言结合到声乐演唱中,赋予音乐作品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从观众的欣赏角度来说:在欣赏声乐表演时,听到的声音作用于听觉,看到的形体动作作用于视觉,以声音(演唱)为主,形体动作为辅,共同作用在观众的视听感官中,构成声乐表演形式的整体呈现,达成综合性的舞台展现。所以对于声乐演员来说,除了好的声乐条件,娴熟的声乐技巧、演唱能力外,具备形体表演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针对舞台话剧演员、影视剧演员及声乐演员进行肢体或舞蹈训练的课程我们称之为《形体课》。但声乐专业的形体训练是在“声乐表演”这一专业的要求下,《形体课》的教学目的、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等方面也应有所区别。
一、 声乐专业《形体课》教学目的
声乐专业《形体课》有训练仪态或肢体能力的功能,但最终是为舞台表演所服务,为塑造人物、表达情感所服务。其教学目的是:在教学中用正确的训练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舞台表演形象;增强形体表现能力,提高舞台表现意识;培养学生能用肢体动作表达人物情感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
1.用正确的训练方法,端正体态,建立良好的舞台表演形象。
体态是指人身体的姿势状态。由于先天因素或后天的生活习惯影响,人的自然体态往往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如;歪头、高低肩、弓背、塌腰等。对所有从事舞台表演的演员来说,端正的体态是演员最基本的形象要求,是增强演员个人自身魅力和自信心的手段,也是进行不同人物形象塑造的基础。因此,在训练中,首先要在以人体解剖学和人体运动力学为依據的指导下,通过正确的训练方法对自然体态进行修整,改变体态的不良问题,帮助学生掌握端正的体态,建立良好的舞台形象。
2.增强形体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意识,以适应舞台表演的需要。
演员要对自己的肢体要有准确的认知,并通过具有美感的动作传达情感、塑造人物,而舒展优美的形体动作是在肢体具有灵活性和可控性的前提下完成的,这就需要演员具备良好的形体表现能力:柔韧性、协调性及对肢体的控制力。柔韧性是指人体关节周围肌腱和韧带的伸展性和弹性,柔韧性越好,形体动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就越高。协调性是指肢体相互配合、协同运动的能力,是动作自由连贯、准确流畅的保证。肢体的控制力是指支配肢体完成轻重、缓急、强弱等不同力度动作的能力,以及让形体动作张弛有度的能力。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及肢体的控制力,是演员完成舞台表演的必要能力,也是形体训练的重点。
3.培养学生用肢体动作表达人物情感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建立用形体动作表演的理念。
《形体课》强调学生肢体功能性的开发、注重动作形式美感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去体会动作和情感的关联,以情感引导动作,以动作展现情感,寻找内心情感与外部动作的契合。通过不同性格特征的动作,提高学生用肢体表达的能力。让他们认识到《形体课》中的肢体训练不是单纯的肢体训练和身体能力开发的课程,而是可以帮助他们去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情感的手段和方式。如果将《形体课》简单的看作是身体动作和能力的训练,学生也会在大量肢体功能性开发的、重复性的动作练习过程中逐渐对课程失去耐心和兴趣。
二、声乐专业《形体课》教学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1.教学内容的多样性。
声乐专业形体课的教学内容不应拘泥于某一种舞种或是训练方式,应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多种肢体训练的内容。用芭蕾优雅的舞姿动作来教会学生挺胸、抬头、舒展肩背,调整其自然松懈的体态,提升气质和美感。用瑜珈柔和、舒缓的慢牵拉性动作来改善学生肢体的柔韧性。用现代舞风格的跑、跳性动作训练学生的肢体灵活性。用戏曲身段训练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气韵美之所在。这种混搭多种训练形式的教学,教学内容丰富,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虽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教师的备课工作量,但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里得到多方面的训练,而且对于非舞蹈专业的声乐学生来说,课堂中只是一种训练方式,难免会有枯燥和单调的感觉,学习兴趣也大大降低。
2.教学方式的综合性。
声乐是声、台、形、表的综合性表演形式,但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演唱时仅像个会发声的立式麦克风一样站在台上,呆板僵硬,学生们也是非常想在演唱时适当加入符合歌曲意境的形体动作,但却不知道如何去演、如何去做,不知道怎么做。我们总说“歌舞不分家”,戏曲演员能在训练中边唱边做,为什么声乐专业的《形体课》不能开“口”呢?我们应把“唱做结合”的方式贯穿在声乐专业的形体教学中。可以选取带有唱词的歌曲给学生编排舞蹈组合或是剧目,要求学生边唱边跳,训练学生“唱”与“做”、“歌”与“舞”的结合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表演能力。如:中国的民族曲目编排成民族舞蹈组合或剧目、歌剧中的咏叹调或是艺术歌曲编排成有外国性格舞元素的舞蹈片段,要求学生边歌边舞。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练习中,学生的“唱”与“做”,“歌”与“舞”的综合能力会逐步得到改善。而且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打破了原来形体课堂中只动手脚、不开口的呆板形式,给教学带来了活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表演能力,也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了声乐表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声乐专业《形体课》教学在结合时代特征的同时,更要重视对传统的学习
声乐专业《形体课》教学既要以开放的姿态吸纳爵士舞、拉丁舞、现代舞等西方舞蹈的素材,更要重视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学习。在传媒发达的现代社会,西方的文化艺术对中国年轻一代的吸引和影响是巨大的,他们对拉丁舞、爵士舞、现代舞等这些西方的舞蹈有着极高的学习热情,当然这些舞蹈的训练对声乐专业学生的演唱和表演也是有益的。但中国声乐演员首先要唱好、演好中国传统声乐作品,做中国音乐文化的继承者、传承者、传播者。而且在众多曲目类别中,古曲风格和戏曲唱腔风格的曲目也是非常重要的、具有特色的一类。如,《长相思》、《枫桥夜泊》、《胡笳十八拍》、《前门情思大碗茶》、《说唱脸谱》等曲目。近年来还出现一批像《贵妃醉酒》、《梅兰芳》、《清明上河圖》等带有戏曲唱腔风格的新曲目。这些新时期的声乐作品,成功的把戏曲声腔元素和现代作曲技术相结合,令人耳目一新又不失传统意蕴,在演出中也极受观众欢迎。面对这类有传统戏曲风格的歌曲时,声乐专业学生在舞台表演中却往往不知如何把握其表演的方式。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表演形式,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和谐而独特的结合成为一体。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习惯和艺术特征都沉淀其中,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训练价值。因此,笔者认为在声乐专业《形体课》中,中国传统舞蹈元素动作或戏曲身段的练习是必要的。拧、倾、圆、曲的身体律动,小五花、双晃手、圆场等典型动作,把它们编排成舞蹈或组合进行练习,或是用学生经常演唱的戏曲或古曲风格的曲目入手编排短小的舞蹈节目,使学生体会中国传统的身体运动规律和身法动作,让学生学习民族风格特征的动作及传统身体的表现方式,结合到古曲、戏曲唱腔风格的声乐作品表演中。
四、声乐专业《形体课》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对教学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声乐专业《形体课》教学看似简单,实则相当考验教师的专业基本功能力和教学工作能力。1.要求教师掌握多种训练方式,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形体课》课时设置相当有限,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里,尽量的接触到多样的形体训练内容以及不同风格特征的舞蹈,就要求教师要掌握芭蕾舞、古典舞、民族民间舞、外国代表性舞、现代舞、拉丁舞等不同舞种的素材,甚至瑜伽等其他肢体训练的方式。2.声乐专业的《形体课》教学最终是要为声乐演员的演唱服务的,是要让声乐演员在演唱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时有不同风格的肢体语言相配合,因而教师也应对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特点和风格有所了解,如:古曲、民歌、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等。这样在《形体课》的教学中,教师才能有清晰的教学思路和方式。3.因声乐表演专业《形体课》所涉及的教材种类多样,所以要求教师要有选择教材、组织教材、运用教材的教学整合能力,教材既要保留传统性,又要结合时代特征。
总之,声乐专业《形体课》教学有其自身的教学目的和特点的,教学有别于专业舞蹈课程或其他类型的肢体训练课,照搬舞蹈专业或其他舞台表演专业的教学方式和教材,不经思考的“拿来主义”是行不通的。必须立足于自身实际,通过对教学对象的揣摩,评估教学环境,探索教学方式,提炼教学特点,组织教材,才能将教学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杨扬. 戏剧影视:形体表演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