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宏 李颖 许乐
摘 要:作为以旅游行为来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内容的文化旅游,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以及以艺术、宗教信仰、民族习俗和地方文化特色等为中心内容的文化旅游。发展旅游经济,加快农村的产业升级,发挥和加强农业多种产业功能,已经成为农村社会的现实需求。通过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一定程度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并且这种城乡互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又为乡村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关键词:文化旅游 地域特色 可持续发展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习近平指出:“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因此,我们致力于研究民俗村落文化旅游的产生,从发扬民族性的角度来讲,就更具有现实意义。
在我国,学术界对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较早。早在1987年,魏小安就率先提出“文化旅游”的概念,虽然并没有将这一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但他认为,作为经济性和文化性都很强的旅游业,其目的是实现以经济目标为主的综合性目标,并体现在制度文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这四方面。1999年,徐群提出“文化旅游产业”的概念,详细指出,包括文化礼仪、民族风情、民俗宗教、风景名胜和历史遗迹等在内,是文化旅游产业内涵的主要组成部分。学术界众多学者,如刘晓莉、张晓楠、张瑜、丁敏、吴芙蓉等也都认为,文化旅游是一种特种旅游形态,主要特征应具有民族性、神秘性、多样性、艺术性和互动性。
从根本上来说,文化旅游产业就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完善与结合,因此在指导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具有创新性的理念和思路。从供给角度看,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一种独特的经济文化发展战略,是各地区政府及群众为宣扬本地区的文化特色有别于其他地区的一种方式,类似的观点Zukin和Britton于1991年也曾提出。80年代的欧洲出现了各地标志性文化建筑符號泛滥的现象,便是这种人为营造地方文化氛围的表现。1994年Reisinger提出,文化旅游作为体验特殊文化经历的行为, 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而且也包含艺术、宗教、习俗等的文化活动内容, 例如感受地方民俗、品尝特色食品以及欣赏地方特色的戏剧、音乐、舞蹈等。然而在文化旅游开发的进程中,其可能产生的各种冲突不可忽视,需要努力妥善处理。一项研究成果表明,文化旅游活动旅游开发造成了当地文化的淡化甚至生态环境的破坏,还有不公平的利益分配问题,这些都可能导致冲突的产生。如果在这过程中忽略文化与自然的特殊规律,只注重经济效益,就会增强产生这种冲突的可能性。
文化旅游业中的乡村旅游,历经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其相关研究成果呈现出多样化。目前,“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乡村”是现阶段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发展旅游经济,加快农村的产业升级以及发挥和加强农业多种产业功能,已经成为农村社会的现实需求。通过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一定程度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并且这种城乡互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又为乡村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世界上乡村旅游发展最早、最成功的区域是欧洲。欧盟第五框架协议就提出,要从政策、资金、教育等方面支持乡村发展旅游产业。新西兰等国家也针对乡村旅游发展制定法规、政策,有效地缓解了农村人口盲目流向城市的问题。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加强了政府机构管理和民间组织交流,将宣传与促销乡村旅游作为相关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加强旅游协会间的信息、技术、培训、管理等方面的沟通和合作。我国很多地方大都根据自身的地域特色发展旅游产业,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然而由于区域之间合作不到位、科学的协同沟通机制欠缺,导致各地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方面呈现出“各自为政”和“单打独斗”的局面,比如上海、江苏、江西、安徽四个地区及省份在文化旅游资源方面,存在着许多相似性点与共同的文化传承,但各个省份在打造各自文化旅游产业方面并未形成完善的协同沟通机制,相互之间缺少联系,这也制约了各地文化旅游业更高效的发展。
与乡村文化旅游繁荣发展的地区相比,我国众多地区还未完全意识到文化民俗村落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地域文化元素与发展旅游产业的融合度不够,依然采用传统手段发掘旅游业,未能体现地域文化旅游的独特之处。尽管有许多地方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着重开始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但由于其研究力度、开发力度、投入力度均不够强,对文化旅游发展问题理解不到位,导致某些地域的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不尽人意甚至畸形的发展态势。
在我国东北,地域民俗特色具有高度的包容力、亲和力,通过大众传媒、舞台戏剧等多种形式的传播,东北地域民俗文化收获了全国人民的热爱与追捧,也增强了东北人对本地文化的自信力。在发展东北地域民俗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区域拓展的方式,例如借助本地多民族的实际状况,以及与朝鲜、韩国、蒙古等国的地缘条件和交通优势,进行蒙古族、朝鲜族等民族风情游的跨国联合开发,以全面开发的角度着眼“大民俗”,做“大文章”,从少数民族集中地区扩展到广大汉族地区,从集中于少数民族节庆民俗的开发扩展到放眼广大平民百姓民俗文化的更多样、更全面的开发,对民俗旅游进行深入的挖掘。
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结晶,村落文化在传统农耕社会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如今城镇化的进程中,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独立性和德育文化性方面,具有极为重要且深远的意义,因此村落文化依然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各地域应当以民俗村落为中心,进行一系列具有实践性的旅游资源调查评估,制定旅游功能分区、旅游形象定位,研发旅游产品,推动省际旅游联动发展。此外,要明确村落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模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构完善的各地域民俗文化保护机制。在民俗村落旅游发展项目上,应全方位还原本地域特征,将民俗文化贯穿于旅游文化线路全程,在保持娱乐性的同时,加强民俗文化的全方位体验,增强独具特色的地域品牌意识,形成以地域民俗文化旅游精品产业化发展为基点的产业链。
发展民俗村落文化旅游能够带来各个方面的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通过对各地域民俗村落文化的开发来带动地区旅游业发展,将民俗旅游研究与文化经济产业相结合,开辟民俗村落旅游产业的新领域,建构以“土地生态”与“农村习俗”为基因的民俗文化形态,能够吸收各种适合本地的旅游文化资源,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来体验。
2.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前提的民俗村落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能够创造大量的经济效益,使更多的乡村居民获得除农业耕作收入之外的其他收入,开拓他们的经济文化视野,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文化水平。通过城镇与乡村的交流沟通,提高乡村居民对地区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这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3.充分吸收国外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经验,有效地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利用各地协同联动机制,有利于城乡人际交流与信息沟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民俗旅游富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浓重的人情味,并以鲜明的民族内蕴、浓厚的历史氛围、独特的文化内涵、显著的地域差异、丰富的表现形式,带给中外游客以难以抵挡的诱惑力与感召力。民俗文化旅游作为文化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产业行为,也在激活区域经济内在活力、优化经济社会结构的同时,传播了各地民俗文化的精神文化特质,促进了各地文化的现代化发展。而我们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仍固守已知的热点问题,欠缺对乡村旅游主要功能特色的挖掘。例如,乡村作为人们渴望回归自然的载体,能否真正让旅游的体验者感受到自然的魅力,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乡村旅游能否以农村经济发展新引擎的身份,带动农村经济产生某些变革?旅游业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的根本是什么?如何评估并有效解决乡村旅游业发展中的各种焦点问题?这些问题对于研究旅游业的学者而言,在完善现有课题,开拓全新的研究视角,扩大对乡村旅游的研究领域,运用实证分析或定量分析等常规研究方法方面,都具有启发意义。
民俗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符合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之间协调发展的要求,从生态、经济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各个角度为基本点,去认识并解决乡村旅游发展实践中存在的各种疑难问题。以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为基点的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对欠发达乡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发展乡村旅游也必须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理论指导下进行。
参考文献:
[1]陈家刚.旅游规划与开发理论·案例[M].天津:南開大学出版社,2006.
[2]王凯宏.嫩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生态环境因素[J].学术交流,2016(9).
[3]余向洋.古村落社区旅游的另一种思路,借鉴台湾社区营造经验[M].黄山学院学报,2005.
[4]雷海燕,赵振斌.古村落旅游形象设计的社区参与模式--以党家村为例[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版,2007.
[5]姚国荣,陆林.古村落开发与旅游运营机制研究一以安徽省黯县宏村为例[M].农业经济问题,2004.
[6]申秀英,卜华.中国古村落旅游企业的“共生进化”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一种分析[M].经济地理.
注:本文系2016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项目名称:民俗村落文化体验—兰西旅游产业实证研究,编号:2016B046;2016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名称:黑龙江省民俗村落文化旅游产业实证研究,编号:16YSB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