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煜
摘 要:音乐剧中包含着音乐,舞蹈,戏剧等多形式化的表演方式,其人物的表演与塑造会影响到整体音乐剧的演出效果。因此音乐剧中任务的塑造以及舞蹈动作的特色是展现整个作品的重要环节,首先因其具有较高观赏价值,更为加深舞台的艺术效果与震撼力,是音乐剧表演更具有生命力,发挥出最大表演效果。本文旨在根据音乐剧中舞蹈的特点与元素运用,分析舞蹈动作对于人物塑造的体现与定位,阐述其关系与影响。
关键词:音乐剧 舞蹈动作 人物塑造 艺术效果
一、音乐剧中舞蹈动作的特色与运用
1.音乐剧中的舞蹈元素
舞蹈在音乐剧中是一种加强形象深入与情感表现的肢体语言,是推动情节发展的有力工具,良好的舞蹈元素运用甚至比独白更具有说服力。音乐剧中的舞蹈本身就是一种包含情绪的艺术形式,其中包含舞蹈的风格编排,舞蹈队形,中心思想等多方面元素的展现。而音乐剧由于其故事情节与舞台气氛的渲染与节奏,舞蹈的队形总会根据适当的情境制造相应的画面感,从而直接或间接的表现出舞蹈的深层含义;而舞蹈的编排则通常会从整体的风格特点出发,创造出符合其人物性格与情节的舞蹈;舞蹈的风格则需符合音乐剧的时代特征,地域特征等,将中心思想通过人物塑造与舞蹈动作,最直观的进行刻画,带动人物的内心活动,达到以舞传神的作用。无论伤感的动作或滑稽的画面,舞蹈元素的运用都能使音乐剧的呈现更加异彩纷呈。
2.音乐剧中舞蹈动作的特点
音乐剧的舞蹈动作从总体类型上可分为抒情性舞蹈和叙事性舞蹈两大类别,在近年来也出现了二者相融的舞蹈类型,三种不同舞蹈通过肢体,情绪等方面展现出了效果特点也有所差异。叙事性舞蹈的肢体动作顾名思义是通过舞蹈的与肢体语言的方式,展现音乐剧中某一特殊或特定的情节,起到故事情节的推动及渲染效用,这其中有的舞蹈动作是表现时间事件发生的流动,而有些则体现气氛的紧张与轻缓,为后面的故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等。而抒情性舞蹈动作则主要在情节的推动下通过肢体刻画展现人物的情绪与心中所想,塑造丰富的喜怒哀乐。第三种抒情叙事并存的舞蹈动作,其特征更偏向于抒情性与叙事性的融合,将二者的特点通过情节之间的相辅相成进行进一步抒发,通过融合渲染音乐剧中的整体效果。
3.音乐剧中舞蹈动作的运用
音乐剧中舞蹈动作的运用是其整体的重要表现不等,观众可从舞蹈动作中体会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人物特点。例如在音乐剧《西区故事》中,就利用爵士舞展现两伙人打群架的情节,使得原本杂乱无章的画面在爵士舞的运用中乱而不失节奏感,让观众明确了解情节矛盾点,以及重要人物在斗殴情节中的特殊冲突。从中可以看出,音乐剧中的舞蹈动作是通过情节的阐述加人物情感的迸发而描绘的动人故事,所以,音乐剧中舞蹈动作的合理运用极为重要。
二、舞蹈动作在音乐剧中的人物塑造
1.舞蹈动作在音乐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通过舞蹈动作在音乐剧中塑造人物形象时,需要通过对不同人物与情节的特征限定进行动作间的塑造,例如老态龙钟的老人,其舞蹈动作的节奏与步伐则相对年轻人的角色更加缓慢沉稳,增添其年龄感,而其舞蹈动作中的节奏也需更加迟缓,展现出步伐蹒跚的姿态。再比如温婉的少妇人设,其舞蹈动作的设计则更加柔和,充满亲和力等。在音乐剧《德古拉:爱比死更强大》中,就曾有段精神病患者的群舞情节,由于其人物设定,在一开始他们的舞姿怪异,左右摆动并形态不一,有的蜷缩挣扎,有的狂乱夸张,而在音乐进入到高潮部分时,则所有的“精神病患者”开始了整齐的抓狂,跳跃翻滚等,每个人体现着不同的病癥,但又统一塑造了这特殊的共同团体。由此可见,令人印象深刻的舞蹈动作也需要基于人物特点与规划才能得以展现。
2.舞蹈动作在音乐剧中对人物性格的定位
人物性格特征与其人物的背景,职业,以及人物所经历的事件等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就像不同职业人群的思想与动作习惯的不同一样,从舞蹈动作中定位表现也同样有所展现,例如退伍的老军人由于其性格定位需区别与其他老人,肢体干练,步伐稳而慢,动作细节也要凸显出老军人特有的气质,再比如穷人孩子与富人孩子的舞蹈动作差别,也可从生活上的富裕心灵上的束缚,对比生活上的贫困和心灵上的自由来对比,用欢快但夹杂复杂沉重的步调表现其背景特征。而在音乐剧《德古拉:爱比死更强大》中,男主人公没有一句演唱或台词,仅凭着肢体语言与舞蹈动作完成了整个表演,在许多人多其提出质疑,问他为什么只跳舞而没有台词时,男主人公通过有力的步伐亮相,以及流畅精彩的独舞表演,在穿插大量的跳跃躬身中与旋律配合得当,充分展现了其狂野,高傲以及冷漠的人物性格,而在结尾其优雅的肢体表现展现了解脱的舒缓感,恰恰良好地明确了德古拉的伟大性格特征,这也是人物性格定位对于舞蹈动作人物塑造的经典。
3.舞蹈动作在音乐剧中对人物内心活动的体现
众所皆知,人物内心活动的变化因不同人会产生不同的肢体表现效果,而舞蹈动作是音乐剧中能够将人物内心活动与状态最为淋漓尽致表现出来的体现,舞蹈动作对于人物内心的塑造也需要具体形象的编排来表达。而在人物性格与形象的限制下,舞蹈动作在人物愤怒、悲哀、欢乐时的具体节奏都要具体化,并通过内心活动的变化控制舞蹈动作,展现人物内心活动,舞蹈动作要在感动自己的基础上感动观众。带着舞蹈动作把握人物情感,将舞蹈与内心活动相互影响与牵连。
三、舞蹈动作在音乐剧中对人物塑造的影响
1.音乐剧中舞蹈动作的形式对人物塑造的影响
舞蹈动作在音乐剧中的不同呈现风格与舞种等形成了其编排本身的差异,有的舞蹈动作整体呈“圆”形形式,其主要肢体动作是展现柔和与美满,效果更加温和;而“方”的动作形式则相对更加强硬,可以体现出人物的坚韧精神或自强态度;而整体的舞蹈形式相较于“对称”而言更具有形式感,常用于剧情中刻画与表现人物事件较为平和的部分与心态;相反“凹凸”形式的舞蹈动作无章感较强,呈混乱形态,可以很好的展现音乐剧当中的一些戏剧冲突,或表现人物的紧张与愤怒情绪。例如在音乐剧《灰姑娘》中,舞蹈演员为表现灰姑娘获得裙子的喜悦之情,就通过整齐的舞蹈配合强烈的形式感展现给观众,而其舞蹈的形式就为“圆”形,配合情节与音乐让观众直观的感受到其人物内心的愉快。而音乐剧《德古拉:爱比死更强大》中,米娜在“玻璃屋”中所采用的就是以“凹凸”为主要形式的独舞,并跟随音乐律动展现舞蹈动作中的快慢节奏,并从中加入许多造型,来展现米娜想要逃脱当有愧于心的心理,使得音乐剧在不失美感的同时通过速度与力度展现人物内心的焦躁不安。
2.舞蹈动作在音乐剧中的风格对人物塑造的影响
音乐剧中舞蹈动作的风格主要决定限制于剧本身的思想,民族信仰以及地域性限制等因素,音乐剧当中最为常见的爵士舞与现代舞就是其代表。两种舞蹈类型风格明确,也使得其更便于人物塑造,例如现代舞的叙事感与空间感都较强,同时舞蹈本身更轻盈灵活,也更贴近生活。在音乐剧中,每个舞蹈动作都要标准化,规范化,并在严格要求的基础上展现人物内心变化以及剧情发展,以求准确无误,而舞蹈动作在音乐剧中也只有通过肢体步伐的表现,才能真正体现出人物性格的鲜明与音乐剧舞蹈的美感,给观众心灵上与视觉上的享受。例如在音乐剧《西区故事》中,开头的片段就运用了爵士的风格以群舞的方式在街道“游走”,通过潇洒的肢体动作,展现人们的玩世不恭以及“横行霸道”的态度,而其中融入的看似随意的驱赶动作,则展现出了人们在故事情节中的潜意识抢地盘的荣誉感与快感。
3.舞蹈动作在音乐剧中的技巧对人物塑造的影响
在音乐剧中人物塑造上,舞蹈动作的技巧在展现人物心境与情绪,以及背景主要是因舞蹈力度与线条上的差异产生,以现代舞为例,芭蕾舞的舞蹈形式与动作表现都与其有众多相似特点,其音乐剧舞蹈演绎时除了肢体关节最大限度上的打开之外,还要拥有良好的线条美感以及平衡能力,舒缓轻快的展现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生活形态。由于现代舞的整体动作形态类似芭蕾中“绷”的状态,演员需保持肢体放松状态下的身体线条,并在舞蹈动作中造成无限的延伸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并帮助人物在此性格中的刻画展现。
另一方面,出形态伸展以外,音乐剧中的人物塑造在舞蹈动作上还有连贯性与冲击性的体现,这些连贯性动作虽看起来不如跳转与翻转难度大,但根据音乐剧中的内容与节奏,用表演的方式融入让情感迸发,便难以掌控。无论是动作固定在某一重心上的转换,或是空中,地面动作,都要求舞蹈演员的重心稳固,并通过连贯性给予观众更加强烈的内心感知与画面感知,这种动作技巧也被称为“情感技巧”,能够通过肢体的掌控肌肉的收缩,使音乐剧更加深情并具有说服力。
4.舞蹈动作在音乐剧中的节奏对人物塑造的影响
节奏虽然看似在音乐剧中无关紧要,但确实包含音乐剧在内的各种艺术形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音乐剧中舞蹈动作的肢体语言与人物内心都会根据故事的节奏与音乐的节奏随之迸发,同理,节奏的快慢也从一定角度上定位了舞蹈与音乐剧情节的类型与风格,舞蹈的变化会随着不同的节奏变化为之改变,为动作与节奏的配合则更加展现人物内心的层次感。
根据以上几点可以看出,音乐剧中舞蹈动作的展现方式与人物塑造,其形式,风格,节奏,情节等方面均有联系,也造成了互相极大程度上的影响。
结语
综上所述,舞蹈动作在音乐剧中与人物塑造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其融合性造成了精彩的任务冲突与情节发展,才能使的音乐剧在观众的心中留下印象并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区洁.论音乐剧表演中歌唱与形体动作的整合艺术表现[J].四川戏剧,2015(6):90-92.
[2]區洁.音乐剧整合表演中“歌唱与运动”的戏剧性呈现——英国三所专业院校联合音乐剧表演工作坊案例分析[J].音乐创作,2014(8):135-137.
[3]杨静. 音乐剧演唱中美声与流行唱法相融之研究及其教学探讨[D].南京艺术学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