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历史

2018-03-01 07:14王姣娜
艺术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作品创作发展

王姣娜

摘 要:钢琴音乐在欧洲的发展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对于中国来说,被称为“乐器之王”的现代钢琴的传入中国也就是鸦片战争之后的事,然而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至今也不过十几个年头。我国钢琴音乐的作品发展历史可以根据作品的成熟程度、创作技法、风格的特点划分为不同的几个创作时期,本文对不同的时期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中国钢琴 作品 创作 发展

中国钢琴作品创作历史是从20世纪初期才慢慢开始的,时间也就八九十年,在钢琴作品创作的经验、技法和风格可以分为萌芽、成熟和繁荣三个时期,每个时期创作的作品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创作思路上在借鉴西方创作技法的同时也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创作风格。由赵元任创作的《和平进行曲》和声上沿用了西洋的传统和声。中间虽有几处短暂的近关系转调,但都按传统和声的进行原则,保持了作品G大调的统一调性。这种借助西洋音乐理论与创作技法虽然刚刚传入中国不久,便能被中国作曲家如此熟练的自如运用,写出这样的作品,称得上是学习与借鉴的成功之作。

一、初步萌芽时期

初步繁荣时期历时三十余年,其间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贺绿汀创作的《牧童短笛》,标志着我国钢琴音乐创作进入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新时期。《牧童短笛》的成功在于:用创作实践解决了欧洲音乐理论与中国音乐传统结合的问题。这是一首G徵调的三段体乐曲。第一部分运用了欧洲古典时期的复调手法,以富有民族风味的旋律勾画出一幅牧笛声声、风光秀丽的大自然景色;第二段以民间舞蹈的音乐来表现欢乐嬉戏的牧童;第三段重复再现了第一段,巧妙地运用了我国民间音乐传统的加花变奏手法,进一步丰富了主题。全曲优美清新,富有中国式的诗情画意。

这个时期应该首先提到的是齐尔品(原名亚历山大,车列普宁),他为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齐尔品在钢琴音乐创作中非常重视运用五声音阶的作曲技法,他在1934年至1936年先后创作了《五声音阶钢琴技巧练习》、《五首音乐会练习曲》等作品,这些作品都带有明显的中国音乐风格,由此可以看出他为摆脱欧洲传统音乐影响所做出的努力。丁善德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创作了几部优秀的钢琴作品,这些作品都充分反映出新中国的时代气息。丁善德分别在1950年、1955年创作的《第一新疆舞曲》和《第二新疆舞曲》是他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两部民族风格钢琴作品,

再如蒋祖馨于1955年写的《庙会》表现了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庙会中人群游玩和观赏表演的情景,大量采用了民族民间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杜鸣心于1955年以五声调式为基础,创作了音乐性、民族性很强的《练习曲》;朱践耳于1956年以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为主题写的《序曲之二——流水》;黄虎威于1958年完成的四川民歌主题钢琴组曲《巴蜀之画》犹如一幅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吴祖强、杜鸣心于。59年创作的《舞剧“鱼美人”选曲》形象生动,充分发挥了钢琴的表现力;陈培勋以广东音乐为主题于50年代写成了四首钢琴曲一《卖杂货》(1952年)、《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1953年)、《旱天雷》(1959年)、《思春》(1959年);孙以强于1962年将西方托卡塔的技法与中国的民族音调结合在一起成功的创作了《谷粒飞舞》。表现了中国钢琴音乐自新中国建立后呈现出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徘徊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钢琴作品独立创作的很少,一般都是由中国传统的古典音乐作品改编而成的,在民族风格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比如模仿不同的民族乐器效果,作品不局限于原来民歌所具有的地方性特色。如黄安伦的《序曲与舞曲》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也处在艰难的徘徊状态。然而,有志于我国钢琴音乐创作事业的作曲家们并没有停止他们的创作工作,他们在有限的范围内改编成功了钢琴协奏曲《黄河》(殷承宗等)、《陕北民歌四首》(王建中)、《百鸟朝凤》(王建中)、《夕阳箫鼓》(黎英海)、《二泉映月》(储望华)、《松花江上》(崔世光)、《红星闪闪放光彩》(储望华)、《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周广仁)等一批钢琴作品。如钢琴协奏曲《黄河》第三乐章的主题“黄水谣”旋律,用了快速同音反复的手法演奏,效果酷似月琴的轮指;《陕北民歌四首》中的《绣金匾》,一开始就模仿古筝的下行刮奏,以后又有扬琴的加花和衬音,使旋律更加委婉动听、亲切感人;《夕阳箫鼓》更是多次运用了琵琶、古筝、笙、箫、鼓等乐器的演奏手法,创造了田园诗般的意境。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但增强了钢琴作品的民族特色,而且进一步揭示了原作更深层的内涵。在非常年代,几乎找不到一首原创的钢琴曲,钢琴改编曲成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唯一的写作形式。

三、创新繁荣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有一大批以民族音调、民族风格为基点,运用西方20世纪各种现代写作技法创作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相继诞生。如:汪立三的《他山集一五首序曲和赋格》、权吉浩的《长短的组合》、储望华的《前奏曲》、陈怡的《多耶》、周龙的《五魁》、王建中的《诙谐曲》、罗京京的钢琴与乐队《离骚》等等,这些作品的出现显示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新时期——一个百花盛开的多元化新时代。1987年上海国际音乐比赛又成功地推出一批以赵晓生的《太极》为代表的具有独创性的中国风格的钢琴曲,从而把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对20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创作的中国钢琴作品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钢琴创作作品的主流方向前后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中国钢琴作品显示出的特點,证明了中国音乐家的音乐文化价值观的转变与创作的作品发生变化的关系,即20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钢琴作品反映出了中国音乐家的新的音乐文化价值观。音乐家音乐文化价值观重建在其创作的钢琴作品中体现了三个特点:

第一,20世纪八十年代后,中国的现代钢琴音乐作品创作并不是专门针对钢琴的演奏特点和演奏技术的展示而创作的,更多的是表现一种现代意义上对于中华民族音乐的理解,反映作曲者的音乐创作理念,展现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用这些作品对比李斯特、肖邦等钢琴演奏家、作曲家的作品,就可以证实这个区别。20世纪八十年代后的中国现代钢琴作品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20世纪的现代音乐创作呈多样性,一些过去被认为非音乐的音响也被用于音乐创作之中,如谭盾等中国作曲家使用一些非传统音响作为音乐文化的表达。20世纪八十年代后的中国现代钢琴音乐即使是音块的使用,也在传统音乐音响的范围之内,这让钢琴音乐相对更为循规蹈矩,在一定的基础上获得更多认同,成为过去和现代音乐之间的桥梁。中国现代钢琴作品的意义在于展示中华文化,对于20世纪八十年代后的钢琴作品分析,可以证明这些主流作品并非只是表现了钢琴的沙龙式的高雅及乐器特点,如技巧炫耀、音色控制和其他方面的文化艺术形态,它同时也有突出中华音乐文化的表达。作品中的钢琴传统、熟悉的风格特点虽有被冲淡,但这反倒成为20世纪八十年代后中国钢琴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二,20世纪八十年代后钢琴音乐创作更重要的特征,是在音乐创作上重建民族文化平等的信念,以寻求新的音乐发展模式。古代的中华文明悠久灿烂辉煌,音乐文化同样璀璨。

近代工业革命后的中国,音乐文化价值观开始发生逆转,在否定和摈弃自己封建的音乐文化的同时,开始顶礼膜拜西方古典音乐,部分音乐家将前苏联的音乐模式作为中国音乐发展的唯一正确的形式。但是,20世纪欧洲科技的发展使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欧洲中心论的思想在西方社会剧烈变革的情况下开始受到质疑,一些作曲家开始否认欧洲中心论。随着社会变革发展,东方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文化平等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东方的音乐越来越多地受到放弃欧洲中心说的音乐家的垂青。20世纪八十年代后的中国钢琴作品中有了更多的中华文化表达,反映出作曲家对文化的平等追求。

第三,20世纪八十年代后,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理念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革命性转变是摈弃大小调功能、和声音乐在进行民族音乐创作时形成的从属性。在20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一个很长的时期里,西方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在中国成为“正统”音乐或者“高雅"音乐,是人类音乐发展的方向和最终将要实现的理想和目标。中国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以此为目标和评判优劣的标准,将民族音乐的特点依照这个标准来进行取舍。他们舍弃民族音乐传统,将民族传统音乐修剪斩断,将民族音乐人西方大小调功能和声框架中,形成了一个不可逾越的从属性。以这种崇拜18、19世纪的欧洲古典音乐、自我建立的认识标准作为放置四海皆准的衡量标准建立起的音乐,必然会抨击现代音乐。也有出于音乐具有教育人民、陶冶群众情操的目的,以现实主义音乐观念阻断现代音乐的出现,担忧现代音乐会使人民群众变得颓废并偏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社会主义音乐文化产生怀疑。如果只是崇拜和凝固一个音乐模式,显然和社会发展相对立。有些音乐家和理论家为了解决这种矛盾,找到了西方现代音乐中进步甚至是革命的范例,如介绍进步作曲家创作出的反战和表现人民受摧残、遭受痛苦的作品,以此為例,证明20世纪现代音乐的进步性,改变阻碍发展中国现代音乐的意识,推动和保护开始成长的中国现代音乐。

结语

值得一提的是,回顾中国钢琴创作发展,我们会惊喜地发现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在传统风格的基础上有了前所未有的突变,在创作作品的成熟程度、创作技法、风格气质特点上,都表现出了中国钢琴音乐已经突破了欧洲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的创作形式,吸纳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创作技法,运用了民间传统音乐的素材,丰富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形态。

参考文献:

[1]吴旭东,马宁宁.钢琴艺术发展研究[J].音乐时空,2015(24).

[2]张薇,王梓薇.试论钢琴演奏中的情感教育[J].音乐时空,2015(23).

[3]魏廷格.我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J].音乐研究,1983,(2).

[4]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

注:本文系肇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青年项目)《民族元素在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中的运用》项目论文;项目编号:201820。

猜你喜欢
作品创作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一墙之隔》创作谈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对丁旭东音乐作品的探究和分析
简论20世纪的法国文学潮流
创作随笔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