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学的新特点

2018-03-01 22:56朱良志
新闻世界 2018年2期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大学生

朱良志

【摘 要】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融媒体时代的到来, “信息茧房”效应愈发明显,带来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教学对象不断更新,媒介接触习惯和认知方式与以往不同;教学方式也有新的路径融入进来,大学生媒介素养教学呈现新特点。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 ; 大学生 ; 媒介素养教学

【基金项目】2017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703050304)研究成果。

进入融媒体时代,媒体不仅是公众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公众社交并发出自我声音的重要平台,是影响并体现公众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媒体运作商业化和信息传播自主化的大背景下,引导公众科学、理性地接触和使用媒介,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处在成长阶段,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在逐步成型的大学生作为社会大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媒介素养教育亦呈现新特点。

一、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催生新问题

“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达7.51亿,网络普及达54.3%;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占网民总数的96.3%”,[1]另一边,2018年1月1日起,又有十几家传统媒体宣布停刊或是延长出版周期。激烈市场竞争下的媒介生态环境进一步变化,融媒体技术的发展不断催生新的问题,媒介素养教育应予以足够重视。

(一)融媒体技术快速发展,“把关人”缺位严重

传统媒体时代,传播内容和媒体的价值取向都经过一系列严格“把关”。而在融媒体时代,不单是传播技术快速融合,传者、受众的界限也日益模糊,UGC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人都有话语权”、信息的传播和获取都变得简单。而专业素养的缺乏使得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和价值取向难以保证。

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个人为了获得关注度,争取更多的点击或者转发,往往盲目地迎合受众或者做出违背道德伦理,甚至违法的标新立异之举,使得许多虚假、媚俗的信息得以散布。甚至一些专业的互联网公司,由于追逐商业利益,对自身的传播内容疏于监管,不加“把关”,透过2016年的“魏则西事件”可见一斑。

本课题2017年11月以《融媒体时代河北省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问卷》为题(以下简称《问卷》),对河北省1000名在校大学生做了调查,收回有效问卷954份。其中关于“您在使用媒介浏览信息、新闻时,会有意识的辨析它们的真实性吗?”的问题,有169人选择“全部信息都会主观过滤”,仅占17.71%;671人选择“会,但不深究”,占比70.34%;97人选择“很少会,认为基本上都是真实客观的”,占比10.17%,还有17人选择“不会,觉得都是真的”,占比1.78%。由此可见,信息的传播和流动过程急需“把关”,而且必须“把关”,否则将会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不良影响。

(二)传播方式精准化,“信息茧房”效应日益明显

“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和自己的立场、态度一致的观点或者内容”。[2]进入融媒体时代,信息获取的高度便捷性使得受众能够自由的,通过网络搜索或者各种被传播者细分并处理过的渠道获取信息,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用户数据被传播者加以分析,能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信息推送,不经意间,受众就进入了自己织就的“信息茧房”。

大学生作为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主力军,每天都获取大量的信息,有的是主动搜索,有的则是被动的接受,经年累月的用户数据产生后,也很有可能进入“信息茧房”,这与大学生广泛涉猎信息和知识的初衷并不相符。

二、教学对象产生新变化

大学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群体,根据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大部分大学生的入学年龄在18岁左右,现阶段的在校生普遍为“95后”,个别“00后”也已经进入大学阶段,到2018年9月份秋季学期开学,更多的“00后”将步入大学校园。这一代的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成长,媒介素养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他们呈现的自身特点。

(一)传统媒体接触频率很低,学习、生活严重依赖手机

在《问卷》中,本课题对大学生们接触报纸、广播、電视三类传统媒体的频率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每天都看报纸杂志的人数为67人,占比7.02%;每天都听广播的人数为82人,占比8.6%;每天都看电视的人数为137人,占比14.36%。另一端,63.84%的调查对象偶尔会看看报纸杂志,17.92%的调查对象选择从来不看报纸杂志;53.88%的调查对象偶尔会听广播,26.83%的调查对象从来不听广播;62.37%的调查对象偶尔看看电视,10.27%的调查对象从来不看电视。一系列的数据都在说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这些传统媒介形式对大学生的影响甚微。

此消彼长,在“您每天使用手机的总时间大概有多久”这一调查中,48.85%的调查对象选择在5小时以上;30.5%选择3到4小时左右;17.19%选择2到3小时左右;选择1小时左右的为3.46%。而且数据显示,有39.2%的调查对象“经常有上课或学习的时候玩儿手机”的现象,选择“偶尔会有”的占47.59%,基本不受影响的仅为4.3%。占据调查对象使用手机时间最长前三位的分别是:第一,聊微信、刷朋友圈;第二,看视频,第三,上QQ,看QQ空间。

(二)参与信息传播的意愿较强,但对相关法规缺乏了解,自我管控不足

个体参与传播的便捷性大大提升,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是融媒体时代的一大特点。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无论是对最新信息的获取还是信息的发布,都有着比较强烈的参与意愿。新闻信息的获取方面,本课题关于“你是怎么获取到各类消息的?”的调查显示:40.36%的调查对象选择“通过微博等社交软件关注”,34.28%选择“主动上网搜索浏览”,7.55%选择“主动看报纸或者电视”,三个主动选项共占比82.19%;16.67%的调查对象选择“有软件自动推送上来才看”,属于被动接收;只有1.15%的调查对象选择“不关注新闻”。信息发布方面,在“您会把身边发生的事发到微博、微信朋友圈吗?”的调查中,按照程度不同划分的四个选项:从不发、很少发、有时候发、经常发的占比依次为5.24%、30.5%、47.38%、16.88%。endprint

虽然有着较为强烈的信息传播参与意愿,但是本次调查也显示,河北大学生群体对相关法規缺乏了解,自我管控不足。关于“您了解信息传播或互联网传播方面的法规吗?”的问题中,根据程度不同,了解、知道一些、不太清楚、完全不知道的占比分别为12.49%、50.26%、33.47%、3.48%。在关于“匿名评论条件下,您会对热点新闻事件中的人物进行言语攻击或人身攻击吗?”的问题中,4.73%的调查对象选择“经常会有”,28.05%选择偶尔会有,67.23%选择从来没有。关于“当前的融媒体传播环境下,您觉得自己发布的言论应该怎样”的调查显示,4.19%选择“不加约束,想说什么说什么”,13.84%选择“偶尔约束,但也有憋不住的情况”,50.42%选择“稍加约束,说话前考虑一下”,31.55%选择“刻意约束,三思而后行”。以上几组数据需要引起媒介素养教育从业者们的关注,将信息传播的法律法规介绍和信息传播中的道德伦理知识,进一步深入传播。

(三)媒介素养重要性的认知较高,但是接触情况不容乐观

心理学研究领域将人的德育过程分为“知、情、意、行”四个阶段,教育对象对某个概念的认知和理解是促成最后“行”的先决条件。本次问卷调查中关于“您认为有必要开展媒介素养方面的教学活动吗?”这一问题中,81.45%的调查对象选择“有必要”。在“您认为当今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缺失程度?”这一问题中,49.58%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比较严重”,26.52%选择“不是很严重”,22.01%选择“不了解”,仅有1.89%的人选择“不缺失”。可见大学生们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都是有较好认知的,这就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开设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在关于媒介素养教学的接触情况调查中发现,调查对象的媒介素养相关讲座和课程的接触情况不容乐观。针对“您曾修过关于媒介素养方面的课程或者听过相关的学术讲座吗?”这一问题的调查发现,32.08%的调查对象修过相关课程,18.34%听过相关讲座,也就是说有过媒介素养相关知识专业接触的同学占比为50.42%,剩余将近半数的同学选择了“学校有相关课程,我没有选修”,占比7.34%,“学校有相关讲座,我没有去听”占比6.08%,“完全没有听说过相关课程和讲座”占比36.16%。

进入融媒体时代,大学生们花费在媒介中的时间长度和融入深度,对媒介素养概念的认知和需求,都呈现出属于他们这一代人的新特点,媒介素养教育从业者,不可不察。

三、教学方式融入新路径

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使媒体行业产生了巨大变革,对于教育行业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样态的出现,不断丰富着教学样式。媒介素养教育作为新闻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汇聚点,众多新路径开始融入媒介素养教学之中。

(一)利用“网络课堂”推广案例教学

本课题调查发现,占据调查对象使用手机时间最长前三位的分别是“聊微信、刷朋友圈”、“看视频”和“上QQ,看QQ空间”。利用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这三种渠道,开展“网络课堂”建设,全面的覆盖到教学对象,而且微信、微视频、QQ空间等渠道易于分享,取得了良好的次级传播效果。另外,这一手段更新周期短,能够将最新的案例第一时间呈现在大学生面前,满足了大学生快速的信息需求。

内容的选择上注重以经典的案例教学为抓手。选择经典教学案例,加以深度的分析和解剖,利用融媒体技术手段全方位地展现出来,如“魏则西事件”等,给大学生们以直接的感受和体验。

(二)融入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等公修课程

高校单独开设面向全校的媒介素养公共课程,受到课程体系、学分结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多个影响因素的制约,存在一定的难度。一些高校借助思想政治课程和心理健康课程这些现有的公共课程,融入媒介素养教学的相关内容,开拓了媒介素养教学的新方式。

一方面,媒介素养教学内容本身就有着一定的思想政治属性,与思想政治相关课程的融合能够进一步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媒介素养教学的相关案例能够为思想政治课程提供鲜活案例,方便师生“解剖麻雀”。与心理健康课程的融合亦是同理。

(三)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媒介素养教学

与“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更多的是学生自主、自愿参加的活动。主要形式有学生社团活动、班级活动,已及学校给定的小学期等等。“‘第二课堂已成为提高大学生各项素质的重要形式,有利于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素质能力的提高,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职业选择、人生走向等”。[3]

媒介素养教学积极通过“第二课堂”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成立专业的传媒类社团,让学生接触媒介、感知媒介。利用好校内的媒体资源,如校园广播、校园报纸和学校的网站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媒体内容的生产和发布过程中来,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

大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心理成长和行为控制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也是其媒介素养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控制好个人行为,健康成长。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培养青年学生良好的媒介素养有助于他们筑牢思想防线,坚定理想信念。大学生良好的媒介素养有利于形成高度的安全意识,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和侵害。

注释: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N).2017年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8/t2017080

3_69444.htm.

[2]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M].唐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仲柳靖,孙悦,王艳会.关于高校第二课堂的思考[J].教书育人,2012(24).

(作者:河北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

责编:姚少宝endprint

猜你喜欢
融媒体时代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融媒体时代对编辑的能力要求
融媒体时代电台文字编辑发展战略研究
融媒体时代如何培养记者的创新意识
融媒体时代,广播如何挖掘音乐节的声音价值
融媒体时代电视画面的剪辑研究
融媒体时代三网融合下电视新闻网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