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远方
我建立了一个诗歌练习群,名为“狄金森的草原”,源自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句:
造就一个草原
需要一株三叶草和一只蜜蜂
再加一个白日梦
那段时间我常常去南京玄武湖的樱洲。黄昏,公园里少有人迹,一片辽阔的墨绿色中,车轴草(又称“三叶草”,茎上长有球形白色或红色小花)的小白花像星星一样寂静地闪耀。
说辽阔,再怎么也不过是公园的一片草坪。然而,在从一座高楼到另一座高楼,日复一日循环的生活中,这片城市中央的草地犹如我的圣殿。
就是在那一刻我对自己说:为什么不假装它就是我的草原?
这就是“狄金森的草原”来历。
人们对诗总有误解。比如:“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仿佛诗必定意味远方,远方才有诗。
然而,我去不了远方,至少暂时去不了,也可能永远没有远方。生命的根深扎在这平凡琐碎的生活中,我只是应付却体验不到生而为人的喜悦。
有没有可能,日常生活不是苟且,而是诗意的源泉?
有没有可能,通过写诗来捡拾生活的珠贝,让日子叮叮当当唱起歌来?
这就是我的文学拯救行动所要做的。我选择了诗歌作为切入点。诗歌短小,练习起来不难;诗歌的意象跳跃,符合小孩子的思维特点。
那,到底什么是诗?
那一点细微感受
听写
sunshine
我唯一的快乐
就是书
你却把我的快乐
夺走了
说,来听写
一位妈妈记下了孩子的话,这算诗吗?算。它描述了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个家庭都会见到的场景:孩子沉浸在书中,妈妈拿走他的书,说要听写了。这种日常场景我们太熟悉了。如果再深想下去,你可能会意识到人长大的每一天都在失去,在被剥夺。快乐在失去,时间被剥夺,但是一个小孩不能不听写。他要接受很多训导、规则,为将来的生存而训练自己。
当你用语言对生活做一个还原,事情本身内在的张力就会构成诗。生活中随时随地都有诗,当这些诗迎面撞过来的时候,能不能接住,取决于你能不能意识到里面的诗意,取决于你的敏感性,你的判断力。
一位和孩子一起练习写诗的妈妈对我说:“很喜欢写诗课,只是我还没找到写诗的突破口,乱写了一些东西,可能达不到老师的要求,不敢发上来。不过把生活过得诗意的细微感受已经有了。”
写诗,正是那一点“细微感受”啊!如果你保持敏感,对一切美好的事物、丑陋的事物都保持敏感,你就会发现平凡生活里的诗意,发现生活每个瞬间里的光芒。
什么是诗?
依尼诺·法吉恩
什么是诗?谁知道?
玫瑰不是诗,玫瑰的香气才是诗;
天空不是诗,天光才是诗;
苍蝇不是诗,苍蝇身上的亮闪才是诗;
海不是诗,海的喘息才是诗;
我不是诗,那使得我看见听到感知某些散文无法表达的意味的语言才是诗。
但是什么是诗?谁知道?
玫瑰的香气、天空的色泽、苍蝇翅膀上的亮闪、大海的喘息,这些蕴藏在事物中精细微妙的东西,正是生命饱含生机的部分啊!诗歌就是要突破事物的概念去领略这些精微,去感知生命的动态。
比当一个诗人更重要的,是像诗人一样去生活。“把生活过得诗意的细微感受已经有了”——仅此一点就是自我成长的一大步。一首诗写得好不好没那么要紧,在你之前已有无数杰出的作品写出来了,在你之后还会有无数杰出的作品寫出来,难道我们的诗因此就没有价值吗?当然不是。世界何其辽阔,但对于你来说,你的心灵、你的生活一定是最重要的。学习写诗,其实不止是为了写出诗来,而是以诗歌这种短小的体裁作为契机,练习用文字表达自我。
教诗,我是想让一个孩子从童年时代开始,就有自由写作的意识和习惯,训练他们拥有表达能力。如果表达的能力不够,体验和感受到很多东西就说不出来,那么那些感情、感受、思想和印象就会在一个人的内部堆叠起来,越来越重,心智成长就会不断被压抑了。
不妨破除对诗的印象与成见。诗,就是用分行的文字表达你真实的思想情感。
分行意味着一种节奏感,这是诗歌独有的。哪天你不分行,那就是散文或者小说。
现代诗没有格律的要求,完全可以成为文字的自由舞蹈。如果我们再去除传统文学观念中的一些限制,在题材与手法上给予诗歌更大的自由度,那真的每个人都可以写出诗来!
我知道天下没有
比好诗更灵巧的教师
不仅将人内心卑污的一切
抑制下去
也教给高尚的思想,可爱的言辞
礼貌的举止,爱惜名誉与真理的心
那使人成为好人的一切
这是英国诗人丁尼生所言。没错,当节奏与和谐浸入一个人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成一个心灵富有的好人。
章红老师在教授儿童写诗的过程中,拥有很多美好的收获。她记录了一件印象特别深的事,分享给读者——
心中一动,即是诗意
那是在一堂《怎么过生活,就怎么写诗歌》的课程结束后,一位妈妈发来9岁儿子写的诗:
发出沙沙声的竹子
刮风了
学校楼顶的竹子往后仰
竹子们发出沙沙声
老师并不在意,可我却在意
因为每次无聊时
我都会注视着它们
妈妈告诉我,孩子说,写出这首诗很激动。
我们来揣摩一下这个9岁男孩的内心世界。在枯燥的听课作业之余,他注意到了窗外这丛竹子,竹子摇曳的身影和发出的沙沙声抚慰了这个男孩。人的眼睛是需要一个落点的,就是一个愿意停留的地方。
大自然的身影,常常成为心灵的源泉。对于这个9岁男孩,这丛竹子就是日常生活中滋养他心灵的泉源。
当竹子被大风刮得朝后仰倒,这个男孩心中为之一动,因为他担心竹子的命运。为什么会担心竹子的命运呢?因为他跟竹子之间是有感情连接的。完全可以说,男孩心中这“一动”就是诗意。
我们常会觉得诗意是神秘的、遥远的,或者是高不可攀的。并非如此。诗意散落在日常生活的时时刻刻。在生活的某个瞬间,突然有什么东西触动了你,你心中一动,那个一动就是诗意。
比如川端康成写过这样的句子:
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
凌晨四点钟,一个失眠的人出现在院子里,世界在沉睡中,他睡不着,所以他一定有点孤独,这时候海棠花映入眼帘,开得正好。他就心中一动了:海棠花也没有睡觉呢。这个人顿时感到不那么孤独了,好像海棠花在陪伴自己,自己也在陪伴海棠花。人和世间万物在这一刻融为一体了。所以说,这心中一动的瞬间就是诗意。
一个场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气味,一种滋味……都有可能让你心中一动。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中那块著名的小玛德莱娜点心,就是某天他拿起一块点心,浸在椴树花的茶水中,放进嘴巴里的一刹那,这种被茶水泡软了的点心的口感滋味让他心中猛然一动。然后开启了长长的回忆:
“当这口带着点心屑的茶一碰到我的上颚,我便猛然一惊,感觉到在我身上发生了奇妙的事情。一种美妙的快感侵袭了我,使我超脱了周围的一切,而我却不知道快感由何而来。它立即使我对人世的沧桑感到淡漠,对人生的挫折泰然处之,将生命的短暂看作过眼云烟……我不再感到自己庸庸碌碌,可有可无,生命有限。这种强烈的欢乐是从哪里来的?我感到它和茶及点心的味道有关……”
点心在舌尖融化的瞬间唤起了深沉的欢乐,唤起了对往昔时光的记忆。诗意,让一切事物都披上了迷人的色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