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人文与旅游学院,江苏 镇江 212028)
《经济学原理》的作者马歇尔提出:“所有资本中最有价值的是对人本身的投资”[1]28。人才是经济发展的“资本”,这种观点已普遍得到人们认可。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2]。没有教育的优先发展,科技水平的提升和人才资源的开发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中,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势头最迅猛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21世纪以来,从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到出境旅游,我国出现了大众旅游的井喷,国民旅游的时代已经到来,特别是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和旅游新业态的丰富繁荣,不仅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日新月异,而且对旅游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旅游局全域旅游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国内游达44.4亿人次,人均出游率达3次(见图1),旅游成为中国老百姓的必需品。2016年,我国国内、入境和出境旅游三大市场旅游人次达47亿,旅游消费规模5.5万亿元。2016年全国旅游业实际完成投资12997亿元,同比增长29%(见图2),比第三产业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高18个百分点和21个百分点,比房地产投资增速高22个百分点。
图1 我国国内旅游人次统计
图2 我国旅游投资统计
旅游消费市场与投资市场的迅猛发展凸显旅游人才培养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何实现“旅游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问题、如何真正做好“旅游人才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第一资源”问题已经是旅游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的方向。笔者多年从事旅游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工作,深感旅游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必须首先处理好三方面问题: 旅游专业和职业的关系、旅游专业建设的需求驱动模式、专业设置的组合策略。
为了更好适应与对接当今旅游业的井喷发展形势,旅游高职教育专业设置需进一步更新、调整与完善。比较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1年版、2014年版、2015年新版,我们可以发现,2014年版在2011年版基础上进行了专业设置的完善。旅游管理类专业增设了邮轮服务与管理、休闲旅游两个专业,餐饮管理与服务类增设了焙烤食品加工技术、中西点工艺与营养、食品加工与营养配餐3个专业,折射出旅游新业态发展、休闲与体验旅游走势对旅游人才的需求。2015年版是一个全新的专业目录,在专家反复论证、征求意见与修改基础最终形成,是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目录。就旅游大类而言,从“衔接中职专业举例”→“主要对应职业类别”→“接续本科专业举例”,反映了旅游现代职教体系的架构思想。从旅游大类的二级分类而言,由旅游管理、餐饮管理与服务两类22个专业调整为旅游、餐饮、会展三类12个专业。从新版专业名称的整合(例如把旅游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历史文化旅游、涉外旅游4个原来的专业统一整合为旅游管理专业)到新版专业方向举例,反映了旅游专业内涵的扩大、深化和专业设置的完善,这是专业发展的一个飞跃,充分体现出旅游专业与当今旅游业的高度契合。
根据教育部2013年招生目录及23所独立建制旅游高职院校资料统计,目前旅游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已形成了涉及旅游活动和旅游业“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以及旅游业相关行业及其经营管理、间接岗位等全方位的专业发展格局[3]78-88(见图3)。23所独立建制旅游高职院校形成的专业发展格局,基本上代表了当今旅游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状况。专业发展格局中涌现出一批与旅游新业态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如高速铁路动车乘务、国际邮轮乘务、酒店服务与管理(度假村服务方向)等。一些独立建制的旅游高职院校还围绕新业态开设了专业群,如湖南高尔夫旅游职业学院依托行业特色,设置了涵盖高尔夫产业链的专业及专业方向:运动训练(高尔夫教练方向)、高尔夫运动技术与管理(球会管理方向)、高尔夫服务与管理(客户助理方向)、高尔夫球场建造与维护、园林工程技术(高尔夫球场方向)。
图3 旅游高职院校专业发展格局与旅游业发展关系图
专业建设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专业建设是指职业院校依据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所提供的专业目录进行专业开设与调整[4]68。微观层面专业建设主要包括社会发展需求的追踪、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制订专业教学计划以及进行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方法革新等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5]。职业院校要在政府有关法规和政策的指导下,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开设专业和调整专业结构。专业建设是否科学合理,是职业教育提高质量效益、满足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也是职业院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所以,从本质上看,专业建设是设置专业与调整专业的过程,也是调整学校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
市场经济下的高职专业建设是一种市场主宰的需求驱动模式。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明确了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 实行动态管理,每5年修订一次,每年增补一次专业,并向社会公布,同时,按照“宽窄结合、以宽为主”“宽专业、窄方向”的原则,高校还可自行设置非国家控制的高职专业的专业方向。这为高职院校根据办学需要合理、灵活调整专业设置提供了基本保障。
这种专业建设需求驱动模式的两个基本要素为: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社会需求是高职专业建设需求驱动的第一要素,主要表现为产业、行业、企业和地区对专业建设的导向作用。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明确旅游业的发展定位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6]。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几十项重大区域战略,旅游业发展战略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如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西藏国际著名旅游胜地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等,大旅游、大发展,旅游人才的需求可想而知。为此,十二五期间各省纷纷出台旅游人才战略发展。如,江苏省的十二五旅游人才战略发展凝炼了江苏旅游人才的六大问题:旅游人才缺口大、旅游人才结构不合理、新兴业态人才奇缺、旅游人才区域失衡、旅游人才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小语种旅游人才偏少等,提出了“科学兴旅、人才强旅”的人才发展战略,赋予了高职旅游类院校人才培养的重任。
个人需求是高职专业建设需求驱动的第二要素,主要表现为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规划对专业建设的制约作用。目前,旅游高职教育与当前旅游业发展存在三个不对称:一是学生不愿报考旅游类专业;二是毕业生不愿就业旅游业;三是旅游人才流动性大。据麦可思对我校2015届、2014届调查数据显示,旅游管理专业的离职率高达43%。原因很多,如个人发展空间不大、薪资福利偏低、社会舆论和家庭认识的误区、工作压力大等。所以旅游学生的择业倾向、意愿、规划等等不仅影响学习动机和效果,还直接影响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关系。
专业建设的需求驱动模式涵盖了政府、劳动市场、社会需求、个人需求、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等要素,其基本运行机制形成了一个大闭环系统和两个小闭环系统,大闭环系统是劳动市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需求匹配—劳动市场,两个小闭环系统是社会需求—劳动市场—职业院校和个人需求—劳动市场—职业院校,三个闭环系统都相交于劳动市场,形成的综合反馈调节实现了专业建设的需求驱动机制[4]72。可见,劳动市场和专业建设有着直接的关系,整个机制的中心是劳动市场。
图4 专业建设的需求驱动模式
1.3.1 坚持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相结合——以短补长
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相结合,强调的是专业设置的稳定性(长线专业)与灵活性(短线专业)的结合。所谓长线专业,是以满足劳动市场长期需求为前提,同时拥有“生命持久、前景看好、竞争力强”等特点的专业。如,旅游类高职院校中,占比最高的两个专业——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都属于长线专业。所谓短线专业,是在满足长期需求的同时,根据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或围绕区域经济的某一个重大项目开设的一些急需专业,这些专业“针对性强、学制灵活、见效快”,大多采用订单培养、冠名培养等形式。
1.3.2 坚持宽口径专业与窄口径专业并存——以宽为主
宽口径专业与窄口径专业并存,强调的是专业设置的适应性与针对性的并存。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特别是生产管理的现代化都使职业分工的专门化逐步向高水平的综合化演变[4]108。旅游高职院校也要顺应经济和人才市场发展规律,设置尽可能多的宽口径专业。如,旅游管理专业,在大旅游行业环境中,其专业内容综合性强,覆盖了尽可能多的旅游职业岗位,因此几乎所有的旅游类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此专业。酒店管理和导游两个专业的针对性要强一些,但也属于宽口径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可以面向各级各类的饭店酒店,就业面很广,导游专业的适应性也较强,毕业生的就业和转岗都比较容易,可以就业于旅行社、景区等的任何岗位。专业的宽、窄口径是相对的,根据市场需求,有些专门的有特殊岗位需求的专业也需设置,并通过定向培养的方式实现。
1.3.3 坚持核心专业的集群效应——滚动发展
核心专业的集群效应强调的是专业设置的主体性与分支性的贯通。一所好的高职旅游院校和旅游二级学院都会拥有核心专业,并且都会将其建成品牌专业或骨干专业,为了彰显核心专业的辐射力,比较科学的做法是以品牌或骨干专业为核心建成专业集群。譬如,镇江高专人文与旅游学院经过20多年的专业建设和发展,坚持以旅游管理专业为核心专业。2006年,旅游管理专业成为江苏省首批品牌专业;2012年形成了一个以旅游管理专业为核心专业的专业集群,并成为江苏省重点专业群建设项目,充分彰显专业集群的辐射力;2017年旅游管理专业被评为江苏省高水平骨干专业,充分展现了核心专业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
我国高职教育大规模发展的时间不长,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还有许多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在专业建设方面。当今,正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要认清专业建设的瓶颈,找准对策,为高职教育又快又好发展而不懈努力。
关于旅游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瓶颈问题,笔者已在《高职院校旅游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7]一文中详细阐述,归纳起来主要为以下4个方面:
1) 关于综合职业能力持续发展的问题。高职学生从行业“新手”成长为“能手”再成长为“专家”,即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螺旋式提升,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从个体职业规划来看,行业“能手”是高职大专生的发展基础,有了“能手”,才有可能成长为“旅游企业中层管理者”或者“旅游行业专家”;从旅游高职教育目标来看,“旅游企业中层管理者”和“旅游行业专家”是区别于中等旅游职业教育的育人定位。但是“中层管理者”“专家”不是3年专科学习所能达及的水平,也不仅仅是在工作中、实践中轻易就能炼就的,一定是在高度工作经验基础上深度专业理论知识的构建和应用,这就呼唤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即本科职业教育、研究生职业教育,综合职业能力发展才会形成强有力的持续力和后劲。在这个意义上言,融通现代职教体系,让“在校”“在职”的旅游人才及时快速走上现代职教体系立交桥,是解决综合职业能力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的关键。
2) 关于高职教师主导力的问题。在我国高职教育现有条件下,混编教师团队一定要坚持“高职教师主导力作用”,即高校和教师应该起着主导作用,不能因为校企合作,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企业和行家身上,迷失方向,丧失了应有的主导权。如何实现主导力?一方面,通过学历学位提升和国内外高级访问学者培训等路径加深理论知识学习,另一方面,加快实现“教师企业化”进程。教师企业化是职业院校教师区别于普通高校教师的标志性特征,教师企业化一方面反映的是教师专业成长经历中的较长时间的企业经历,譬如,企业挂职锻炼、企业顶岗锻炼等,另一方面反映的是教师高水平企业实践能力。加力加速“教师企业化”进程,是解决高职教师主导力问题的关键,但在许多高职院校,还面临诸多困难。
3) 关于企业主动参与度的问题。在校企合作实践中我们强烈感觉到,提升企业主动参与度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政府加快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企业和学校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激励政策,同时加大社会和法律监督、执行力度等,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成果法制化。在这个意义上而言,如何建成政府、企业行业、学校的利益共同体,是当前的重要问题。
4) 关于专业(群)建设模式的“自我更新”问题。对于旅游高职教育,需积极探讨如何加强专业建设的前瞻性、如何建立“专业预警机制”、如何构建“自我更新型”的专业(群)建设模式,以充分发挥其在拓展新专业方面的集群优势,更好地服务于旅游经济的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
旅游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在实践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四个瓶颈,归根结底,就是四个关键问题,旅游高职教育专业在未来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在关键问题上实现突破。
1) 办学体制开放化问题。旅游高职教育发展到今天,不仅教育理念有了根本性突破,实际办学过程也有了重大突破,校企共管共育订单班、冠名班已成为常态,但教育教学改革如何走得更高更远,必须突破体制问题。譬如,如何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制机制,“鼓励企业和公办高职院校合作举办适用公办学校政策、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7]。在我国现行的企业体制下要跨出这一步可能很难,但是只有真正意义上实现混合所有制或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办学办专业,才能真正建立校企无缝对接、产教深度融合,培养的人才才能被行业企业“用得上、留得住、发展好”。
2) 专业化问题。在我国,高考后分流到高职院校上学的学生,往往学业水平有所欠缺,学习习惯不甚理想,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虽然高职教育寄予学生美好愿景,但在高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遭遇很多问题,这种状况下,就涉及到如何解决“专业化问题”。这里的“专业化”包含两方面:一是旅游高职教育的专业化程度,它主要指与本科阶段旅游学科教育相比、与其他门类高职教育相比呈现出的整体专业化水平;同时也指教师群体的外在的发展进程、社会地位、专业组织等的专业性提升。二是旅游人才的专业化水平,指培养的旅游人才是否能无缝对接旅游行业,是否为旅游业中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等等。
3) 智慧化问题。智慧旅游在各大城市建设着、发展着,随着自助游、自驾游、背包客等等个性化旅游形态的出现,智慧旅游日臻完善。作为旅游类的高职院校,要能整合旅游信息和教育信息中的大数据,建立融合发展机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学环境开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建立由行业、企业、教学专家组成的专家系统,通过网络、大数据等为学生、为合作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产学研信息服务、就业信息服务等。如何利用和开发高校旅游资源,创建“景校合一”智慧旅游校园?如何建设共享型智慧旅游实验实训基地?如何建设专业教学网络资源平台?结合“导游资格证书”“领队资格证书”等职业资格标准,如何实现课证融合、完善专业“双证书”体系、建立网络共享支持系统?如何创建开放式协同育人平台,做到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学生的共赢?这些都需要加快建设大数据,实现“智慧化”。
4) 企业化问题。“企业化问题”的关键是教师企业化,《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8]中提出“推进高水平大学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探索‘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完善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建立教师轮训制度;专业教师每5年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等办法; 明确要加强“以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为主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笔者认为,高职混编教师团队建设是解决“双师型”教师建设的切实有效的办法,其中的关键就是教师企业化。这是破解诸多高职教育难题的一个突破口。除此之外,“企业化问题”还表现在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化旅游二级学院建立、人才方案制定与修订的企业化论证和实践,表现在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化程度和实质性指导建设,表现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等等。我们应努力思考让“企业化”延伸向办学办旅游专业的方方面面,让高职教育真正姓“职”。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的发展过程,涉及全局性、系统性的职业教育决策问题,每一个层次都必须有明确的科学定位,应结合人才需求的层次结构,分别确定中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以及高职教育后更高层次的旅游专业应覆盖的专业。同一个旅游专业,在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阶段的要求和人才定位都应不同。总而言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每一个层次阶段既要做好互补与衔接工作,又要做好自身不可替代性的科学的人才定位工作。
不论是旅游业的全球化发展,还是全球化的国际职业教育环境高度融合趋势,都要求职业教育要有国际化的高度与视野,要摒弃传统的封闭式的地域观,建立开放式的全球观。为此,旅游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必须在一个国际化的教育平台上进行全方位的整合、重组。在我国现有职业教育体系下,旅游高职教育可以借鉴欧盟各国职教证书互认的经验,选择合适学校的旅游专业进行国际合作,举办旅游特色专业,有目的地利用国外教育资源,建立互认制度,构筑高起点的专业平台,使得我们培养的旅游人才能“走出去”,并在国际劳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应建立专业建设的开放型体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创新办学模式。旅游高职教育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主动对接、主动适应劳动市场的需求,做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培训证书相互促进互相依存,其开放型体制的创建可以通过现代学徒制模式、混合所有制模式等实现。2) 建立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一体化办学体制。在高新技术领域,经验和经历在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非学历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证书备受企业、行业重视[4]115。所以,旅游高职教育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将职业培训纳入正常的教学范围,建立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一体化办学体制。
旅游高职教育应具有超前发展专业意识,专业设置的调整要与旅游经济结构性改革所引起的职业资格的动态变化相适应,这是关系到旅游专业生存与发展前瞻性的问题。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要积极跟进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并建立一套自适应机制和运行控制机制。当前,乡村旅游、冰雪旅游、温泉旅游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旅游商业模式不断创新,这必然呼唤新旅游专业人才。旅游类专业(群)应通过新置专业和专业方向来适应大旅游发展,通过更新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又快又好又准地服务于旅游新业态发展。同时,要不断加强专业和职业的动态跟进,成立“专业预警机制”,定期对专业进行“预期”和“预后”诊断,要适应市场要求,体现动态特性,构建“自我更新型”的专业(群)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其在拓展新专业方面的集群优势,更好地服务于旅游经济的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
[1]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2] 新华日报.十九大江苏团代表畅谈用好人才这个战略资源[EB/OL].(2017-10-23)[2017-10-25].http://js.people.com.cn/n2/2017/1023/c360300-30849115.htm.
[3] 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2016中国旅游教育蓝皮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6.
[4]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 宫福清,蔡竹,邵淑娟,等.浅析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J].中国校外教育,2012(12):14-15.
[6]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EB/OL].(2009-12-04)[2017-10-25].http://www.gov.cn/xxgk/pub/govpublic/mrlm/200912/t20091203_56294.html.
[7] 李冬梅.高职院校旅游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6(4):60-64.
[8] 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EB/OL].(2015-10-19)[2017-09-15].http://www.moe.edu.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cxfz/201 511/t20151102_216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