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芳,邢倩倩*,顾雪静,邹艳丽
(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山东 聊城 252000)
本研究旨在探寻一种科学有效的干预模式,帮助改善剖宫产产妇术后转换角色,促使其尽早分泌乳汁,并成功完成母乳喂养。本实验依不同干预模式将所选初产妇80例分为两组进行研究,现将报道如下。
选取于我院分娩的剖宫产初产妇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平均年龄(28.43±3.91)岁;观察组平均年龄(27.25±3.08)岁。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50±3.10)周。两组患者的年龄、孕周、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产科护理模式干预:产妇剖宫产后予以各项基础护理,将新生儿放于温度为28℃~30℃的辐射台上,并及时清理呼吸道,断脐包扎。及时为新生儿擦洗血迹、胎脂等污物,再对其身体情况进行测量并记录,注射维生素K 1后为其包好包被。及时对产妇做健康宣教,护理人员依产妇及新生儿具体情况给予基础护理,并密切观察产妇各项生命体征及恶露等情况。
1.2.2 观察组
采用常规产科护理+母婴早期接触模式干预:常规产科护理内容与对照组相同,母婴早期接触工作贯穿于产妇整个分娩中。产前向孕妇介绍母婴早接触、早吸允的方法及好处,介绍母乳喂养的方法及优点,并进行母乳喂养的模拟训练等。新生儿出生后,给予清理呼吸道、结扎脐带,给新生儿常规戴上一次性尿垫,裹上小包布和包被,10 min内抱给产妇进行母婴脸对脸的皮肤接触。术后30 min内将新生儿俯卧着放于产妇胸前,并帮助新生儿进行早吮吸(各乳房均吮吸5~15 min)。同时鼓励产妇与新生儿沟通,比如轻声说话、呼唤、亲吻、抚摸等,早期接触1 h即可。由干预组护理人员对术后产妇做相应的健康宣教,教会产妇正确的哺乳姿势、新生儿正确及有效的吮吸等。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产妇角色转换评分为(47.14±8.12)分、对照组产妇角色转换评分为(42.09±7.36)分,观察组产妇角色转换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产妇泌乳及喂养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泌乳及喂养情况比较
剖宫产后许多女性都不愿接受剖宫产带给自身的创伤,但有研究结果显示:剖宫产后约1 h后,产妇开始慢慢接受剖宫产的事实;而约7天后不再是简单的接受事实,取而代之的是失落;这些情况都导致剖宫产产妇比自然分娩妈妈更难转换母亲角色。母婴早期接触可帮助剖宫产产妇尽早转换角色,主要方法是让产妇和新生儿进行零距离接触,增强母子间的感情,使母亲与新生儿都感受到彼此的存在和温柔[1]。新生儿刚出生的10 min内对语言、体温、气味极为敏感,母亲给予相应的语言沟通及触摸后,便能使新生儿对母亲的熟悉感加强,经母婴互动可于短时间内建立母婴关系,促使母亲快速转换角色,加深其对母亲角色的认知[2]。
此次研究中观察组产妇常规产科护理+母婴早期接触模式干预,结果显示:产妇角色转换评分为(47.14±8.12)分,高于对照组产妇角色转换评分(42.09±7.36)分;其48h泌乳情况(92.5%)、母乳喂养时间(78.54±23.51)min、吮吸时间(26.43±8.35)min、喂养成功率(97.5%)等方面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前为产妇耐心讲解母婴早期接触的有效性,并为产妇做相应的心理疏导,提高其依从性,使其主动配合各项训练[3]。
综上所述,实施母婴早期接触对产妇产后角色转换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并可促使产妇尽早泌乳,提高术后产妇的母乳喂养成功率。由于本研究只在某专科医院进行,且样本量较小,因此,研究结果具有局限性。今后应该开展大样本的干预研究,以验证干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