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祖孙的传家与精神

2018-03-01 02:46陶瑾
现代苏州 2018年3期
关键词:吴湖帆吴氏玉器

记者 陶瑾

清代时期,苏州是收藏家汇聚之地。其中,尤以郡中几大家族最为著名。苏州吴氏作为晚清至民国苏州地区有名的收藏世家,从祖父吴大澂开始,就以所藏青铜器、玉器、书画、碑帖、古籍、文房等闻名江南,至梅景书屋主人吴湖帆,在继承祖父藏品的基础上,继续四方蒐集书画、碑帖,成为集绘画、鉴赏、收藏于一身的大家。

百年来吴氏祖孙吴大澂和吴湖帆,守护的宝藏每一件亦是一眼千年。其间发生了太多波折和故事。这些珍贵的藏品历经百余年,间或流散,复有珠还,而今分布海内外。这次,同聚吴门,实乃盛事。

从愙斋到梅景书屋的收藏变化

苏州吴氏家族的主角,即吴大澂和吴湖帆祖孙二人。吴大澂,出生于苏州官宦世家,于同治七年(1868)考中进士,一生宦迹遍布大江南北。吴大澂的一生,不仅可以串联起晚清政坛诸多风云人物,更跨界打入了金石书画圈。其著有《愙斋集古录》《古玉图考》等。

吴大澂的愙斋,以其所获愙鼎而得名。自同治末年他放任外官后,二十余年间,愙斋收藏迅速增长,门类囊括吉金、古玉、书画、碑帖、古印、封泥、文房等,精品琳琅。可惜晚年仕途失意,收藏不无流散,幸得嗣孙吴翼燕(后改名湖帆),守护先人遗物,得以弗失。

而事实上,吴大澂藏品的具体数量,至今还是一个谜。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其收藏极其丰富。因为《马关条约》签订后,吴大澂曾联系张之洞,希望将自己的一部分藏品送给日本人,抵扣一些战争赔款。吴大澂发给张之洞的这封电报,现藏于上海市图书馆,具体内容是:日本索要的偿款太大,我国国力不足,我本人有一些廉俸,基本用于买古董,别无积蓄。我打算捐出百种古铜器、百种古玉器、五十种古瓷器、百种书画……共3200件,大致可以抵1千万。请与日本谈判时交上这份提案,可作为博物馆建造之用……然而他的提议没有得到张之洞的支持,被认为是无稽之谈。

吴大澂画像

学者们通过顾廷龙先生的《吴愙斋先生年谱》知悉,吴大澂有可能在27岁时开始收藏印章,60岁几近结束收藏史。甲午战败后,吴大澂被革职,生活越发贫困,不得已只能变卖藏品。吴大澂去世后,藏品的流散越发严重,直至吴湖帆成年后,才回购了其中一些。

吴氏藏品历经百余年,同聚吴门,实乃盛事

作为嗣孙,吴湖帆从小就被寄予厚望,得到祖父吴大澂的赏识和器重。吴湖帆受家学熏陶,从小热爱绘画,六岁就被安排随“愙斋”幕僚陆恢摹习临摹花果,后又临摹大家名迹。吴大澂一定不会想到,继承了他收藏的吴湖帆,后来成为全国知名的画家、收藏家、鉴定家。

吴湖帆一生用过20多个斋名,对他最重要的就是“梅景书屋”。他在上海嵩山路生活了近半个世纪,那里曾有他的梅景书屋,如今已无踪迹。梅景书屋中,汇聚了祖父吴大澂“愙斋”、外祖父沈树镛“宝董室”、岳家潘氏“攀古楼”三宗收藏,吴湖帆又广肆搜罗,精加鉴别,数量远超过诸家,并多铭心绝品。吴湖帆还致力画学,从书画之鉴藏上说,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吴湖帆都超过祖父,集其大成。

“文革”结束后,吴湖帆的藏品被一些文博机构收购。而吴大澂藏品,早已散落世界各地。此次得益于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博物馆以及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等单位及吴氏后人的支持,吴氏祖孙所藏,于周甲之后,回到家乡苏州,在“梅景传家——清代苏州吴氏的收藏”展览上重聚。

吴大澂藏玉之传奇

吴大澂的藏玉,始尔礼天神器,继尔人间美物,经千年而不腐,历百劫而弥新。透过其莹润的光泽,我们可以解读它神秘的过往,讲述它背后的故事。

从一件精心镌刻的玉璧黄花梨木座,加籍华裔考古学家和博物馆学家、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副馆长沈辰博士讲出了一段吴大澂藏玉流失海外的秘事。吴大澂玉器这一段蜿蜒曲折的前世今生、聚散离合,让观者在赏玉之余,又多了一份回味和珍惜。

据了解,吴大澂的玉器约有300多件,数量不多,质量很高。他的玉器是如何一步步收集起来的呢?沈辰博士告诉记者,吴大澂收藏玉器的高峰有两个时期:一是1872—1877年,他在西安任职陕甘学政的时候收藏的,大部分为出土的史前文化玉刀、玉璋类;二是1888—1889年通过北京的德宝斋古玩店大量收购玉器,种类繁多。光绪十五年(1889),吴大澂出版《古玉图考》,他在书中将自己所藏的玉器和古代书籍中记载的玉器做了对比考证。而从1895年起,他的收藏结束了,藏品也随之开始流散。

“吴大澂没有束缚于历史,也没有被传统金石学观念影响。他以公平和开放的理念,对《周礼》《古玉图谱》和其他著作等注疏的错误做了批判。他的一些认识引领他得出了前所未有、崭新和非凡的结论。”这样一段话出自一位和吴大澂没有任何私交的西方学者、菲尔德博物馆资深研究员劳费尔之口,可以说是对吴大澂《古玉图考》做了相当科学的评价。

而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可以肯定吴大澂生前没有直接和古董商交涉出售玉器给海外藏家。他的玉器大多数应该直接留给了两个女儿吴本娴和吴本静以及嗣孙吴湖帆。吴大澂有一子六女,独子吴本孝九岁不幸夭折。年过45岁的吴大澂于光绪五年(1879)纳妾陈氏,陈氏之女吴本娴和吴本静是吴大澂的五女和六女,深得吴钟爱。吴大澂盛年名望,为二女寻觅了好婆家,1896年吴本娴嫁给了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吴本静于1900年嫁给老家苏州的名士费家才子费树蔚。吴大澂直到去世前始终视玉器为家传,临终前还在搜寻一个玉爵。故而可推测,前三位女儿出嫁时,吴大澂位高权重,家底殷实,嫁妆不需要用古物来陪嫁。而当吴本娴和吴本静出嫁时,吴大澂已经贫困潦倒,玉器和其他文物可能是作为陪嫁进了袁家和费家,这也能解释为何袁、费两家后来出售吴大澂的玉器。虽然吴湖帆在吴大澂离世时才九岁,倒也继承了吴大澂藏品的精髓部分,包括玉器。

吴湖帆和潘静淑留下的艺术作品至今还被人们所追崇

此次选展玉器37件中,最大一宗来自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即原配木座之苍璧。这件苍璧对吴大澂来说意义非凡,苍璧木座上的篆体铭文留下吴大澂的名号、斋名、印题以及来源经历。吴大澂还特意请人为玉璧量身定制了木座,并在正面的下部携刻了十五个字:“青玉无文,制作浑朴,亦三代礼天之器”。木座背面有一段铭文,其中除了“愙斋”外,有一处地名“南浔”,两处人名“顾子嘉”和“徐翰卿”,以及一件青铜器“诸女方尊”。这段文字足以说明:这件苍璧是由徐翰卿通过一件带铭文“诸女”的青铜方尊,与家住南浔的顾子嘉交换而得后归吴大澂的愙斋所藏。

吴潘之姻缘与书画

吴家和潘家都是苏州声名显赫的大户人家,吴湖帆和潘静淑的结合在当时可以说是门当户对、天作之合。婚后两人更是意趣相投,闲暇之余常常一起切磋画艺,鉴赏书画,时而合作绘画,时而互相题跋,对艺术的共同追求让他们的感情生活更加和谐融洽。

吴湖帆是民国海上收藏大家,丰富的家藏也让他在鉴定界闻名遐迩。论其藏品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祖父吴大澂的遗留。吴大澂有意让吴湖帆继承家学,将自己收藏的大部分书画和一些鼎彝都传给了吴湖帆,1902年吴大澂过世后,吴湖帆继承了吴家相当可观的家藏。二是外祖父沈树镛旧藏。沈树镛乃咸丰九年举人,平生爱好收藏金石书画,书画收藏尤以董其昌居多。虽沈树镛英年早逝未曾见过这个外孙,但他所藏的董其昌书画后来都被吴湖帆所继承。吴湖帆初学书画时,常临摹董字董画,董其昌对吴湖帆的绘画影响非常大。三是夫人潘静淑的陪嫁。潘静淑嫁入吴家,带过来丰富的陪嫁品,多数为收藏重器。四是通过购买或交换所得。吴湖帆婚后的收藏,大都是和夫人潘静淑一起积累的,两人都比较热衷收藏,特别是1924年从苏州搬到上海后,吴氏夫妇收购了大量字画。其中最负盛名的一件作品就是《富春山居图》之残卷《剩山图》,此图便是吴湖帆1938年用自己珍藏的商周古铜器与别人换来的。潘静淑曾题其为“梅景书屋所藏第一名迹”。

吴湖帆和潘静淑这对画坛伉俪相知相守的爱情故事,直至今日仍让人为之感动,他们留下的艺术作品至今还被人们所追崇。

链接:吴氏藏品部分导览

此次苏州博物馆“梅景传家——苏州吴氏的收藏”分前、后两期,于2018年1月29日换展,持续至3月11日。

◇ 书画

清 王原祁 仿倪瓒山水图

上海博物馆藏

王原祁(1642—1715),江苏太仓人。王时敏孙。康熙九年(1670)进士,官至户部侍郎,人称王司农。作者自题:“昔倪迂仿友玩竹,见几上侧理甚佳,遂成一图。此友出自望外,复请其二。倪索前画一观,到即毁之。其事甚高,其情太刻矣。余昨为焕文作大痴秋山,意犹未尽,复作此图。正古今人不相及处,借此以见娓娓之意,老而不知倦也。康熙壬辰八月白露日,王原祁年七十有一。”

此图作于康熙壬辰(1712),王原祁当时71岁,是作者晚年取倪瓒笔意作图。图中钤有吴大澂“愙斋鉴藏”朱文藏印,吴湖帆于辛未(1931)中秋重装题跋中称:“先世旧藏,永充压箱。”可知此图为吴氏祖孙递藏之传家宝物。

明 王榖祥 群英图

上海博物馆藏

王榖祥(1501—1568),长洲(今苏州)人,家世名医,嘉靖己丑进士,仕至吏部员外郎。后返乡,随文徵明学画,以擅长花卉著称。

图中设色绘牡丹、玉兰、荷、菊、水仙、梅等折枝花卉。民国年间,此卷系吴湖帆为夫人学习丹青所收藏。苏州博物馆另藏有潘静淑的摹本。夫人病逝后,吴湖帆恐“见物伤怀”,便将其归还给徐邦达,卷末题跋记此事。鉴藏印:“吴湖帆潘静淑所藏书画精品”白文长方印、“吴湖帆潘静淑珍藏印”朱文方印、“晴窗一日几回看”白文方印、“徐邦达真赏印”朱文方印等。

王原祁 仿倪瓒山水图

金玉其相 画册

◇ 碑拓

金玉其相 册

苏州文物商店藏

此为民国二十四年(1935)吴湖帆、潘静淑结婚二十年之纪念册。面板吴湖帆题名,引首王同愈作释义,次即为吴潘二氏家传之盘螭玉杯与榴蝉金杯之拓片、题记。其后为吴湖帆所订定家训及其画梅与双燕、潘静淑画石榴与牡丹,弟子王季迁画墨荷与金兆蕃对题、朱梅邨画和合二仙与冒广生对题、陆抑非画鸳鸯与夏敬观对题、徐邦达画樛木与李拔可对题。民国三十年(1941)吴湖帆长子吴孟欧与潘承吉新婚,亦持此册为证,徐玥为之画石榴,张厚琬对题。

复泉井栏题字册

复泉井栏题字 册

苏州博物藏

此为南宋绍定井栏题字“顾衙”、“复泉”拓本,井栏原石系民国四年(1915),顾廷龙之父顾元昌在购得的严衙前新宅中发现。1929年顾廷龙遂椎拓全栏装册,次年至1944年间,先后请当时名流如王同愈、吴梅、容庚、章珏、钱钟书等多人题跋。册首有吴湖帆1930年6月补图。井栏原石与拓本现藏苏州博物馆,前者系顾廷龙于1981年捐赠,后者系其哲嗣顾诵芬先生2016年捐赠。

◇ 玉器

玉璧(有木质支架)即苍璧

良渚文化(约公元前4000—前2000)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

玉质呈不均匀黄褐色,不透明,局部有灰白色斑状和条状沁色。整体呈扁平圆形,正中有对钻圆孔。有原配木托,木托两面镌刻文字,正面为“苍璧,青玉无文,制作浑朴,亦三代礼天之器”及“愙斋题”。木托背面铭刻“旧藏南浔顾子嘉处,徐翰卿以诸女方尊易得之,今归愙斋”,以及“十圭山房”(吴氏室名之一),简述了该璧由来。

玉琮

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200—前2200)

上海博物馆藏

通体近黑色,局部可见斑驳的苍青色。共九节,饰抽象的神人兽面纹。关于其来源,《古玉图考》载:“(右琮二器)大澂得自都门,为三十二琮之冠。”可知其来自北京,被吴大澂认作所藏古玉琮之最。

此琮造型及纹饰具有良渚文化特征,但射口内凹,推测传世过程中经过了改制。另外,反光观察玉琮表面发现黑色部分多有裂缝及旧磕痕迹,且有涂层样的外来附着物,伴随类似漆的光泽。个别凹坑或裂缝内有黑色物聚集,有类似漆的开裂现象,推测为人工染色所致。

◇ 文房

清 丁敬铭二十八宿端砚

上海博物馆藏

此砚为圆角长方形,呈紫红色。砚堂为圆形,砚堂四周围以流云纹,在砚面形成高低错落的形态,其中一块不规则的凹处妙化为墨池。砚的正背面有大小不等、色泽不一的二十八枚活眼,组成所谓二十八宿图。

此砚原为丁敬所有,道光年间,为广东砚学家何传瑶所藏,延请岭南书法家张岳崧在砚盖上作铭。清末,此砚辗转归吴大澂 ,成为“愙斋所藏第五砚”。

◇ 青铜器

西周中期 愙鼎

南京博物院藏

此器相传清同光间出土于陕西凤翔。重2.9千克。口沿下有分体长尾凤纹一周,以扉界分成三段,每段内有长鸟两双,均以云雷纹衬地。口内侧铸铭文五行二十八字,记载师眉荐于王,为周客,王赏赐贝五朋,师眉为此铸造二鼎二簋。吴大澂“愙斋”的别号,即源出于此鼎。1955年12月吴湖帆捐赠。

西周晚期 芮公鬲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此鬲的造型、铸法及铭文位置与陕西出土的一些西周晚期鬲类同或关联。吴大澂《愙斋集古图》著录。布朗德奇收藏,1960年捐给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愙斋所藏青铜器,与《愙斋集古图》中全形拓一同展示

◇ 吴氏一门

吴湖帆、潘静淑临王榖祥群英图

苏州博物馆藏

此为1939年吴潘夫妇合作花卉卷,系临摹王榖祥本(现藏上海博物馆)而来。潘静淑对王榖祥的《群英图》十分喜爱,经常临摹学习。可谁知画到荷花处忽然一病不起,溘然长逝。悲惘之余,吴湖帆补完图卷后的部分。后来,吴湖帆不愿睹物思人,将原画还给了弟子徐邦达。你可以在展厅亲眼观赏这件由吴潘二人合画的图卷,品读他们的爱情故事。

卷前引首及卷尾款题,吴湖帆皆一一摹仿,并于荷花后、卷尾处分别题记,述及合作始末。鉴藏印:“江南吴氏世家”朱文印、“吴氏文库”朱文印等。吴纪群、吴思欧夫妇捐赠。

参考书目:《清代苏州吴氏的收藏》

玉琮(仿古)

玉璧(有木质支架)即苍璧

吴湖帆、潘静淑临王榖祥群英图

猜你喜欢
吴湖帆吴氏玉器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轮椅上的好医生,发明“吴氏膏药”
吴湖帆《谢朓青山李白楼》
探究玉器的鉴赏与收藏之间的关系
西汉玉器的鉴定
湖湘吴氏响塘纸影戏艺术语言探析
王安石用善良赢得真爱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吴湖帆鉴藏古代书画专题(下)
吴湖帆黄宾虹两大山水巨匠力作领衔诚轩春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