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杨秋意 卞瑞鹤 通讯员 苏 磊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到了战略高度,并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释放了鲜明的重农、强农信号,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
“可以说,农业要强,离不开科技;农民要富,离不开科技;农村要美,同样离不开科技。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河南运用科技这一利器,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稳定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农业绿色、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这是推进我省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我省农业科研院所肩负的重大任务。”在1月18日召开的河南省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表示。
2017年5月,河南省农科院与延津县人民政府联合举行优质小麦产业观摩暨产销协作大会。
近年来,根据河南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河南大力开展原始创新工作,不断强化成果转化应用,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支撑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形成了以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动物疫病快速检测等为代表的一批优势和重点研究领域,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花生、芝麻、棉花、高蛋白大豆、双低油菜)的遗传育种研究水平处于全国前沿,花生远缘杂交育种、芝麻遗传育种研究跨入世界领先行列。特别是河南省农科院综合实力居全国省级农科院(所)前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河南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优质小麦育种方面,先后育成豫麦47、郑麦9023、郑麦366、郑麦7698等强筋品种和郑麦004等弱筋品种,有力支撑了河南优质小麦产业的发展。其中,优质强筋早熟多抗高产广适性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连续6年居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第一位,首次实现了我国食用小麦的出口。
在玉米育种方面,先后育成了郑单14、郑单136、郑单958、郑黄糯2号等系列高产玉米新品种。其中,高产稳产广适紧凑型玉米单交种郑单958作为我国紧凑型玉米育种的重要里程碑,引领了我国玉米育种进入高密度育种时代。
在优质花生育种方面,早熟、高产、高油育种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先后培育并通过审定“豫花”“远杂”系列花生新品种41个。建立的花生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体系,成功将野生花生的优异基因导入栽培品种,创制了一批优质、抗病新种质和新品种,尤其是远杂9102,成为世界上推广面积最大的花生种间杂交品种,实现了花生育种技术的重大突破,引领我国花生远缘杂交育种跻身世界领先行列。
在水稻、棉花、大豆、芝麻、油菜等粮油作物育种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利用雄性不育技术培育的杂交芝麻种豫芝9号是世界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芝麻杂交种,产量较常规品种增产30%。
2017年8月,河南省农科院与正阳县人民政府联合举行河南省优质高油酸花生新品种观摩会。
在聚焦产业发展和持续提升新品种供给能力的同时,河南强化自主创新,率先实现了重要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完善的动物疫病及食品安全试纸快速检测技术体系,实现了检测工作的“快速、简便、高效、敏感”,先后研制出20多种快速检测试纸产品,研发产品获国家专利15项,国家新兽药证书2项,对提高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水平、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和食品安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十字花科植物游离小孢子培养单倍体育种技术体系”,大大提高了十字花科作物的育种效率,被权威专家誉为“细胞工程技术应用于育种实践的成功范例”。
“棉花工厂化无土育苗移栽技术”,大大降低了植棉劳动强度,提高工效150倍,亩均增效达460元以上,显著增加了棉农的收入,被国内权威专家评价为“我国植棉史上继地膜覆盖、营养钵育苗、化学调控之后的第四次重大技术革新”。
花生、芝麻功能基因组学取得重要突破,种质资源创新、分子育种、植物保护、资源高效利用、轻简化栽培技术等基础性科研和新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加快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大力提升支撑农业农村发展能力
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在今年的河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根本出路在科技,要着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支撑。
河南省农科院通过实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精品工程”、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共建综合示范区、创建农村科技示范基地、实施重大科技推广项目、组织科技服务与培训、开展多层次科技合作等措施,持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和服务“三农”能力,为河南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示范样板,有力推进了河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十二五”以来,河南先后创建了永城、延津、商水、罗山、兰考、新县、西华等15个综合示范县、20多个特色示范基地县、100个不同类型的单项示范基地(点),累计示范推广农作物新品种80多个,推广先进适用技术170余项,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河南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针对河南省“四优四化”发展需求,河南省农科院整合全省农科系统53家单位共同启动实施了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立足全省发展“四优”的重点区域,发挥全省农科系统整体优势,按照专项—专题—任务的工作架构,设置“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果蔬”4个专项,55个专题和174个任务,着力培育一批科技支撑河南省“四优四化”发展的精品示范区,引领河南省“四优”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四优”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截至2017年年底,4个专项累计示范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45个以上,高效种养技术近60项,有力提高了各示范区农户技术的应用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益。
2017年10月,河南省农科院与郸城县人民政府联合召开“病毒病防控及脱毒甘薯新品种示范”观摩会。
在兰考县葡萄架乡,针对当地发展蜜瓜产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迫切需求,河南省农科院指导农户推广了“众云20”等5个优质蜜瓜新品种,以及多层地膜覆盖、肥水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5项新技术,在提高大棚蜜瓜品质的同时实现了亩效益2万元以上,带动周边10多个乡(镇)千余亩大棚蜜瓜的科学种植,还助推“兰考蜜瓜”成为兰考县第一个地理标志农产品,为兰考县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持。
河南省农科院结合自身科技优势,组建了河南农业高新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全资、控股、参股20多家科技型企业。全院科技产业涵盖种子种苗、饲料、植保制剂、园林花卉、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等多个领域。通过创办科技企业,不仅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还使科技成果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同时反哺于科研创新和基础条件改善,为实现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有机融合发展作出了有益尝试。
“作为全省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三农’的排头兵,我院将一如既往当好‘头雁’,紧紧围绕我省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聚焦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快调整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构建适应新阶段我省农业产业发展要求的学科布局;深化农业技术转移转化规律研究,创新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方式,着眼农村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努力构建服务农村农业发展的全链条、一体化技术支持体系。”张新友说。
为此,河南省农科院正大力组织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精品工程”“领军与后备人才培养工程”“产业发展重点突破工程”“协同创新合力发展工程”,大力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服务“三农”水平、着力打造一流创新团队、做强做大骨干企业、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目前,河南省农科院正聚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学科布局优化调整计划”,大力调整科研方向任务,促进科技创新工作与农业产业发展格局相适应。围绕河南本地区及黄淮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实施“重大科技成果培育计划”,推进科研、推广一体化,有针对性地培育重大科技成果。
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求,河南省农科院积极创新成果转化方式,调整成果转化内容,增强科技示范效果和辐射带动能力,着力培育和打造成果示范推广精品。以新乡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园和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的园区示范与引领辐射功能,着力打造现代农业集中展示圈。
与此同时,实施的“青年英才”培养计划、“杰出团队”建设计划和重点领域“引智引才”计划,在解决科研人才断层、青年学科带头人不足问题的同时,还将打造20个左右在国家层面具有一定影响和地位的创新团队,并面向海内外引进10名左右能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带动学科发展的领军人才。
河南省农科院还将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挖掘现有科技企业产能,新培育1至2家企业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促进全院科技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围绕重大科技需求,立足农业学科和区域优势,组建“河南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统筹整合全省农业科技资源;立足农业科研系统,组织实施“全省农科系统协同创新合力发展工程”,积极推动系统内部向协同创新、合作共赢、共同进步的一体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