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柯+刘茜
早春二月,正值春种时节,而湘潭县云龙小学的孩子们却早早地迎来了“丰收季”———他们在校园“开心菜园”里种植的白菜、萝卜可以收获了!操场上,孩子们变身小菜农,卖力地向家长推销着他们的纯天然绿色蔬菜。菜摊前,家长争先抢购的身影和孩子灿烂的笑脸相映成趣。这,只是云龙小学系列职业体验课程之一。校长谢水清看着这一幕,心里的信念更坚定了:一定要让这些经历给予孩子们更加丰盈的童年,因为童年不应该只有书本,更有脚下的土地!
教育是面向每一个生命的艺术,生命澄澈美好。云龙小学的老师们始终相信教育是可以孕育美好的,所以他们一直努力创造的,便是做孩子需要的好老师,带领孩子在校园中与美好相遇。
教育朝向美好,故而教育传授的必然是美好,教育的过程也必然属于美好。于是,创造和传递美好,让生命感知美好,便成了云龙小学一直探寻和追求的方向。
环境,孕育美好的诞生
教育之美好注定了它不会囿于眼前的成绩,而是着眼于未来的发展;也注定它不该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而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2006年,因为对美好的追求以及由此衍生出对教育“人本位”的思考,云龙小学最终确定了“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并由此生发出一套与之相应的校园环境文化体系。
为了给儿童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在云龙小学,每一栋建筑、每一处雕塑、每一寸空间都变成了孩子学习知识、感受快乐的地方,它们有着最契合孩子的姿态。
学校古朴大气的国学厅里,目之所及皆装裱悬挂着孩子们的书法作品,就连长椅上也镌刻着孩子们认真书写的古诗词,既为孩子提供了展示平台,又以书法和诗词润养孩子的心性。国学厅里还有一处与众不同的风景———大厅门口伫立的孔子像。这位“孔子”可不一般,他“威而不猛”地佩着剑呢!这寓意国学教育不应只培养学生熟读四书五经,还要鼓励他们做精通“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君子”。同时,作为“至圣先师”的孔子的言论,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老师的言行。除此之外,校园里的每一面墙上都张贴着温馨提示语,伴随孩子的衣食起居,贴心地呵护、引导着他们的每一个行动细节。
教学楼内更是别有一番风景。学校着力构建楼层文化,重视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作用,遵循知识性、教育性、美观性的原则,把每一层的走廊布置为不同主题的“文化长廊”。一楼是一年级的活动场所,国学启蒙对培养初入学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非常重要,于是这一层的主题被设置为“国学”,墙上悬挂着《弟子规》和其它国学经典名言,为孩子导行;二楼的文化主题为花卉,走廊中间悬挂着老师为孩子们精心制作的花卉灯笼和剪纸,两边的墙壁在孩子触目可及的位置贴满了花卉的种类介绍;三楼、四楼的主题分别为海洋和科技,为孩子普及海洋与科技知识。在明亮活泼的环境中,以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教育元素,于是,这些关于国学、花卉、海洋、科技的小常识便在不经意间走入了孩子的内心。至于连廊的墙壁,也是有区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言文字知识、新书推荐等,学校精心设计的这些内容,无异于一部百科全书。
学校每一处细节的设置,看似无意却又恰到好处地融入了点滴积累、春风化雨的教育初衷,孩子行走其间,受其影响,便会悄无声息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情感意志。如雅思贝尔斯所言,教育的本质是陶冶,陶冶的教育是充满生命力的。在云龙小学的校园中,一房一室、一书一墙都蕴含着文化与教育的深意,陶冶的过程便无时无刻地发生着,而教育的美好,也就在这一过程中悄然诞生了。
课程,呵护美好的成长
对于云龙小学的管理者来说,一个合乎儿童生长规律与教育规律的办学理念是办好一所学校的理论构想,要将这个构想落地,最核心也最有力的落脚点便是课程。
因此,在云龙小学,老师们思考的便是: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可以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孩子的终身发展又需要哪些基础?于是,构建课程体系的问题就变成了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即学校的育人目标。而这个问题必然要回归实际,回归到人去寻求答案。
“回到我们学校的实际———一所全日制的寄宿学校,校园里都是暂时脱离了父母怀抱与家庭庇佑的孩子,他们首先要具备的便是独立生活和自理的能力,而这,也是每一个孩子一生必备的基本技能。”校长谢水清说。
人格的独立应从生活独立开始,基于这样的思考,云龙小学利用本校寄宿制學校的实际优势,构建自理能力课程,通过制定《自理能力梯度培养目标》,将小学阶段孩子所需要掌握的基本生活技能按年龄细分到每个年级、每个学期,由学校专门聘请的60多位专业素质高、职业情感浓的生活老师细心指导。
于是,记者发现,云龙小学每一间宿舍都弥漫着淡淡的苍术香味,宿舍里的物品都被孩子们收拾得井井有条,被子被叠成了一个个“小豆腐块”,门前的走廊上整齐地摆放着卡通拖鞋,每天都消过毒的地面也干净得一尘不染。通常孩子在入校一个月后回到家里,他们的表现都会让家长倍感惊喜:学校让孩子成长了!
孩子物质生活的基本能力实现了,学校又就如何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进行探索和实践。回到人的本位来看,学校教育要做的是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帮助每一个孩子迎接未来不可知的变化和挑战。因此,云龙小学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成长”作为培养目标,并据此构建了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即基础课程、学科特色课程、主题实践课程、社团活动课程、国际视野课程和自理能力课程。
在这一课程体系下的学校,就变成了这般模样:社团活动,学校把课程选择的权利交到孩子手上,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开设60多门社团课程,总有一款适合孩子;学校自主研发国学校本教材,每周一节国学课,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孩子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实践活动中,孩子们的角色由学生变成了“小小安全员”“餐厅服务员”“保洁员”“文明值岗员”“幼儿园小老师”,体验不同职业,遇见未来的自己;“外教讲坛”上,外教老师绘声绘色地介绍着国外的风土人情,孩子眼中的世界变得丰富起来,不仅有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还有白皮肤蓝眼睛金头发;音乐课上,叮咚悦耳的钢琴、悠扬绵长的口风琴演奏出动人的童年之歌;美术课上,灵巧的小手下诞生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纸和国画作品;夏日的操场上,老师与孩子一起玩过酣畅淋漓的泼水,看过露天电影,在星星和月亮的陪伴下,说起过很多过去的故事……endprint
儿童的精神世界本该如此五彩斑斓,不仅有诗书浸润,还有高雅艺术的洗礼;不仅有纵横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之旅,还有跨越大洋的西方智慧的碰撞;不仅有个人生活领域的拓展,更有他人职業经验的共情。而引导孩子构建起这般丰富精神世界的,就是“把学生发展放在第一位”的课程体系,它以丰富多彩的知识提升儿童生命的广度、深度和厚度,“成长”便成了一段美好向上的经历。
关爱,诠释美好的未来
上午10点,到了每日水果餐的时间。教室里,孩子们正有序地排着队领取新鲜水果餐盒,苹果、香梨、橙子……全都是这个季节最新鲜的水果,它们一路“过五关斩六将”,经历了由学校后勤老师设置的“最高质量检测赛”后,凭借自身过硬的“实力”成功晋级,来到孩子们的水果拼盘里,这可是对它们自身品质最好的认可!
对餐饮一丝不苟,是学校一直坚持的原则。而原则的背后,便是学校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
在云龙小学,寄宿制的特点是构建课程的优势,同时也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办学要求———如何弥补孩子因家庭生活的距离而产生的对爱的需求。
“教育本就是植根于爱的,让孩子学会爱,首先应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着的,他才会耳濡目染地传递爱。”学校生活指导中心主任张梅琪这样阐述她的思考。
于是,在校园里,生活指导老师成了深受孩子喜欢的教师群体。冯爱书老师是一年级的生活老师,开学后不到一个月,她就记住了每一个孩子的名字和喜好,这全都来源于每天与孩子的贴身相处:清晨,她手把手地教孩子挤牙膏、刷牙、洗脸、换衣服;夜晚,她给孩子们讲睡前故事,轻拍孩子的后背直至他们安然入梦。虽然累,可是当孩子回到宿舍后欢呼雀跃地冲上来抱着她时,这些辛苦好像又消失了。伴随孩子们从繁星点点到晨曦初露的每一个夜晚,都会有生活老师挨个巡查,他们就这样守护着每一个孩子最甜的梦。生活指导老师们用每日的悉心照顾与陪伴,为这些刚刚“离巢的雏鸟”织就了一双温暖的羽翼,成长因此变得更温暖,更稳健。
作为一所寄宿制学校,为了让所有孩子都能感受到比家里更温暖的情意,云龙小学一直把“让孩子们能吃得健康,吃得开心”作为重点工作。学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孩子们爱吃的菜,营养师再根据孩子们身体健康的需要进行调配。还有家长非常感激地对记者说:“孩子在学校长得更加结实了,这是对学校食堂最有力的证明。”的确,对于云龙小学的孩子来说,学校没有忽略他们内心的渴望,每天都吃到的“妈妈的味道”让他们即使缺少家人的陪伴,依然可以拥有快乐健康的童年。
学校餐厅里有为过敏体质的孩子设置的专用窗口,夏天有清热去火的凉茶,冬天有用来温暖手脚的冻疮水,还有每日的新鲜水果和晚间点心……细节彰显态度,正是学校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和教育工匠般的精神,让云龙小学宛如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处处都充盈着爱的甜美。
一个在爱的浸润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是善良而温暖的;善良而温暖的人,一定又会用内心的正能量感染周边的人。于是,“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这不正是教育的本质吗?“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一切的动力便来源于师生之间的关爱。
人们对美好的定义总是多样的,在我看来,能够于周边环境中触摸美好的具象,于每日课堂中锻造独立自信的人格,于师生朝夕相伴中培养温和善良的气质,这样的经历便是美好。而这种美好只会来自根植于爱的教育。因为教育,不就是为了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与这个世界的美好相遇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