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珺
任何事物都有核心,比如核心素养,也比如我们此时探讨的“校长领导力的核心”。这基于对事物内在本质的把握,也基于对事物发展主次矛盾的取舍。
我们不谈“校长是否为领导”,能肯定的是,校长实实在在是一所学校的领导者。因此,一所学校的建设发展、师生管理、联动协调等,都应纳入校长的职责范围。也因此,校长领导力有了诸如领悟力、感召力、决断力、组织力等诸多方向的总结。
可是,它的本质是什么?主要矛盾又是什么呢?
“是课程领导力。”武凤霞说,“放到小学,更具体点,也可以说是学科领导力。”
她的逻辑是这样的:既然一所学校最核心的东西是学生的成长,而学生的成长依赖于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关键在于学科教学,那么,学校的主要着力点便在于学科教学。因此,一位校长在学校所扮演的主要角色就应是———学科领导者。
不偏离这个主线,是武凤霞一直以来的教育原则。她可作为江浙一带基础教育界校长常态之代表:很多是特级教师出身,几乎都是学科骨干,能上课、能讲座、能写作、能研究……
而一位校长只要定位如此,那么,就会想办法不让自己埋于琐碎的事务中,让自己不再只是管理日常事务的校长。毕竟人之精力为有限,而核心问题的深入是无限。于是,放权行政、合作分工等自然成为良性的促进学校发展的管理方式。———这是一个连贯的逻辑链条。
也是一位校长最根本的定位方式。
记者:现在,我们越来越倡导“专家办教育”。此处的“专家”之“专”,可否理解为您所说的“学科领导力”?
武凤霞:专家办教育,简单点说,就是以教育之专业办专业之教育。其主要特点,就是实在地、始终地坚守学校的核心、教育的核心。学校、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毋庸置疑,当为课程、当为教学。其实,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就可看出,要实现这些素养,靠的就是学校课程、学校教学。因此,说是提出了学生核心素养,莫不如是说对新时代的学校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家办教育,专家一定是懂教育的学科骨干,因为任何一名真正的学校教育专家,特别是在基础教育界,一定是从学科教学钻研出来的。他们做校长,最大的特点是能对学校教师的学科能力、研究能力的培养给予更多的关注,能对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给予更多的关注———而这些,其实才是学校发展最关键的东西。一位校长最重要的是要带起教师团队,教师团队的关键在于教学能力的提升。因此,校长之“专”应是以自己业务上的高瞻远瞩引领整个团队学科力、课程力的研究、成长。
记者:专家办教育,不同的学校也有不同的发展现状。那么,针对这具体情况的异同,又该如何始终将学科领导力置于校长领导力的核心呢?
武凤霞:此整体逻辑,便是将自己的成长心得和经验融入学校,转变成一种带领教师走上研究的路径。即便每所学校情况不同,但学校的核心诉求始终都是教育教学,只是因为学校发展阶段的异同、条件的差异,所寻求的切入点不一样。
比如,之前我所工作的无锡市南湖小学,就是以课堂教学改革来带动整体教师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南湖小学为两校合并而成,生源也很一般。我进校第一件事就是听课———这是我一直以来的必备动作,听课能让我很快抓住这所学校的教学问题。南湖小学的教学问题是:课堂40分钟效率低下因而质量不高。于是,如何提高教师们的课堂研究效率就成为了我当时工作的重点。于是,很快地,有关教学范式的研究便全校性地开展起来。我们对教学范式整整研究了三年。三年后,南湖小学在教育局的督导评价中优课率达到了99%。这让所有人都惊诧不已。且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成长。
当然,如果说南湖小学的切入点是“课堂”,那么,东林小学的切入点就是“课程”。无疑,这是基于东林小学的底子来说的:学校底子好、老师底子好、学生底子好。因此,此时的“學科领导力”的外延就会被放大,它要求校长能站在更高的山顶去引领教学、构建师生课程。因此,我们会从“东林书院”中去研究书院式的教学,力图通过弄清其实质、精髓是什么,来思考其在当下课堂的呈现方式,如此提炼出东林小学最基本的教学特色、课程特色———这是一种课程文化。由于学校教师的素养普遍很好,因此,校长要做的便是让他们在教学中百花齐放。因此,此时,“学科领导力”便是如何让他们各自找到擅长的点,以此发展自己的特色。当然,对我来说,东林小学是一所新校,这些都需要更深入思考并一步步实践。
记者:一般来说,人们会将“课堂”视为形式,“课程”视为内容。但如此看来,课堂是基础,课程是基础上的发展,其核心都是学科力、研究力。
武凤霞:课堂和课程,二者其实根本分不开。没有课堂力,毋论课程力;没有课程力,说明你的课堂力也没有做到更好。在南湖小学,为何我能一下子发现核心问题并立即做出判断并执行?———就是因为我是从课堂里走出来的,这30年来我也从未脱离过课堂,因此,能立即知道该从哪方面去改进课堂从而提高效率。来东林小学不到2个月时,为何我就想到要做“东林”文化的传承与提升,就是因为我深切知道教师学科力的不断拓展是需要有更多的文化底蕴来做支撑的。课堂的极致便是文化,这也就上升到了更广阔的课程的角度。
这一切都归于学科力和研究力,它就包括了建构课堂的能力、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建构课程的能力等。“研究”二字,于一所学校的引领者———校长来说,极为重要。
记者:无论是南湖小学抑或是东林小学,为何您能在短时间内为其理出发展路径?这都基于哪些因素呢?
武凤霞:首先,当然是对学校整体状况的把握。即使你从未在这所学校工作过,但是你平时一定听过和感受过,比如通过赛课、交流等。有些东西来自于自己的职业感知,比如南湖小学是一所合并学校。什么样的学校会合并?当然是小,以及生源不太好等情况。这就是你要着力解决的点。endprint
与此同时,一定要对学校历史发展有深入研究。这就决定了你做好与前任交接的必要性。我给教师们呈现的,是和前任校长的关系十分融洽。因此,他们不用思考站队的问题。学校发展需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切忌推倒重来。因此,一位新校长对前任校长的认可、求教、学习非常重要。
接着,是我对教师个体的认识。不管到哪所学校,我第一件事就是听课,扎扎实实沉到学校。我要对每位教师都有了然于心的认知,更要让他们知道,校长最关心的就是教学,他们要深入钻研的也就是教学。
然后,就是校长的学科领导力,即校长在业务研究方面的高度和层次。校长的学科力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就像站在山上看他们,要能一下子发现他们各自的问题。如果校长和老师们是一个层级,那就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所以,努力发展自己的学科业务水平,是每一位校长要做的头等大事。
最后便是借力。作为校长,我会请不同的专家到学校来,来丰满学校各方面的发展思路。任何人的认知都是有局限性的,借力很重要。
记者:学科力、课程力的实现,需要校长有发现力、思考力、行动力。请举例谈谈您的一次行动路径。
武凤霞:如何让自己有一个很好的行动力,一定是一位校长非常关键的能力。要注意,这非“执行力”,而是“行动力”。因为没有人给你具体安排事务,全部靠你自己去发现、去探索。
比如,在南湖小学时推行教学范式研究。当对校情做出了核心判断后,我就组织了教学范式研究核心团队,团队每个人找5篇特级教师范例教案和实录,个人先找出这些课共有的特质,然后团队再共同提炼出他们的共有特质。如此,老师们对一堂优质课就有了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提出自己的教学范式,这便是属于我们整个团队的教学范式。
那么,提炼出了教学范式,该如何落实到一线课堂呢?我请我们一个老师依此来上课,大家一起来评估这个教学范式。每个人说说,你认为行还是不行。这其实就是一个重新备课的过程,当时很多人内心都有抗拒。因此,我思考的问题就是:该如何让老师们心悦诚服地走近这个范式?于是,我自己备了一堂课,让老师们听我上课。之后,我把教案打在PPT上,带着老师们一个一个环节分析,和老师们进行对话:我为什么有这样几种方式的检测?我要达到什么目的?你们认为还有什么好的补充方式?我们用了两个半小时来研究我的教案,我亲眼见证了老师们从无所谓到慢慢加入,再到用心探究的过程。之后,我给老师们布置“作业”,回家后利用寒假每人用心备一堂课。开学时,像我之前一样,每位老师接受年级组里8位老师的“问询”。在这个过程里,老师们深刻认知了教学范式的精髓及操作过程。
一个月后,我们再作交流,并给老师考试。比如这个月我们重点研究“检测”,于是,低中高年级,一人一篇课文,单人单桌,密封试卷,改卷,网上公布。两个月后,再考这个月我们重点研究的内容“导”……就这样一个一个环节落实。之后,我们更是与华中师范大学李正涛教授交流,共同提炼出“元圆·课堂”。为了让老师们很好地研究,我写了大概6、7篇文章,以此指导这一学年老师们的课堂成长。
记者:事物百态,发展各异。如若一位校长并不具备你所说的学科領导力,又该如何呢?
武凤霞:当一位校长没有这样的学科领导力时,那么,发现人才并培养他们成为学科专家,便是他(她)的主打任务。你没有这样的能力,你就得让你的中层有这样的能力,你得不停地把重点放在给老师们搭建平台上,让他们发展成学科专家。当然,我自己是语文教师出身,那么,数学方面呢?英语方面的?别的方面呢?这就需要我将自己的思维方式拓展至各个学科的教学,并努力在中层建构起数学学科专家、英语学科专家等。比如,在东林小学,我们的副校长也都是学科骨干出身,他们除了履行副校长职责,更要坚守课堂、分管学科,这都是他们的工作。而如他们这样培养起来的中层,以后也一定是以学科领导力为核心的校长。
记者:在东林小学,“学科领导力”的外延被放大,它要求校长能以更高的视野去引领教学、构建师生课程。对此,有何初步设想?
武凤霞:无疑,东林小学有一个特别大的历史和文化优势———东林书院传统。因此,我们认为,如何把东林书院的“读书”品质发扬光大,是我们该深度思考的事情。这个事情不是单从文化谈文化,而是要切切实实渗透进我们的教育教学、课程课堂。我们的想法是“让读书成为师生的生活方式”,即把学校的“读书”与东林书院的“风声雨声读书声”结合起来。之后,我们预备申报省里面前瞻性的阅读项目———“读书为本的语言学习生态的建设研究”。这是文化立校的切入口,从东林精神的发掘到大主题研讨(特色研讨),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进行个人特色建构,以及不断地进行课题研究。我们想达到的目标,是让东林小学的老师和曾经的先贤们有一定的对接,让我们的孩子真正继承东林书院的底蕴和风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