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不爱分享,原因多在家长

2018-02-28 15:21胡运玲
现代家长 2017年8期
关键词:琳琳童童丁丁

胡运玲

有的孩子,他动别人的东西行,但是,别人动他的东西就不行,对自己的东西看管得很严,别人碰都不让碰一下,别说分享给小伙伴一起玩了。

事实上,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小气不爱分享,也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大方豁达,宝贝不爱分享,原因多半在家长。为什么这么说呢?

【案例一】

家长的拒绝,让她不再分享

童童刚满周岁,话还说不囫囵。妈妈递给她一根磨牙棒饼干,她接过来,立马塞进嘴里啃起来。啃了几下,就把满是口水的磨牙棒,递到妈妈嘴边,嘴里咿呀喊着:“啊!啊!”妈妈听懂了,童童是想让妈妈吃呢。妈妈拉起她的小手,推到童童嘴边:“宝宝乖,我不吃,你吃吧。”童童继续啃磨牙棒。期间,童童几次举着磨牙棒让妈妈吃,但是妈妈都拒绝了。

随着童童一天天长大,她得到了好吃的,还是会想着让爸爸妈妈吃。但是,他们都一次次拒绝了,都是以疼爱的名义:“妈妈不吃,童童自己吃,这是最有营养的,留给你……”久而久之,童童让爸爸妈妈吃的次数越来越少。因为他们的拒绝给她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他们不吃,我也就不用再让了,好东西都是我一个人的!

再到后来,童童手里拿着好吃的,自己吃得香甜,妈妈假装嗔怪:“童童,你怎么只知道自己吃,不给妈妈吃一点呢?”这个时候,童童已经习惯了独自享用。而妈妈又反过来怪童童眼里没有别人,只顾自己。其实,孩子是委屈的、无辜的。正是大人一直的拒绝,一点点瓦解了童童刚刚构建起来的分享意愿。

分析:家长拒绝的不只是一样东西,而是宝宝最初珍贵的分享意愿。

相信童童的案例不是个案,很多家长都有过类似经历。家长总是以孩子小,以疼孩子的名义,把好吃的都留给孩子,给了孩子独享的特权,拒绝了他最初想要与你分享的意愿。这里,很多家长忽略了重要的一点,我们拒绝的,不单单是孩子递到嘴边的一块饼干、一支棒棒糖。实际上,我们拒绝了更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孩子的分享意愿。被拒绝的次数多了,孩子的分享意愿就会大打折扣,分享热情减退,分享意识得不到强化。所以,渐渐地他就忘记了还有分享这回事。有好吃的好玩的,就只想到自己吃自己玩了。

【案例二】

家长的吓唬,让他不敢分享

奶奶带着丁丁在广场上玩,他独自在开小汽车。玩了一会儿,看到旁边一个小朋友拎着一只小兔子过来了。他丢下小汽车,去看人家的小兔子。

奶奶见他不管玩具了,就喊道:“丁丁,快把你的小汽车捡起来。别的小朋友捡到,可就不给你了,你就没有玩具玩了啊!快点快点。”

丁丁正犹豫着是回去捡小汽车,还是看小兔子,奶奶又用夸张的口气说:“你看,那边来了个小弟弟,他可想要你的小车呢。把小车让他拿走算了。哎,那个小朋友,快来抢丁丁的车,他扔地上了。”

丁丁一听,吓得赶紧跑回来,捡起小汽车,紧紧抱在怀里。那个小弟弟路过他身边,丁丁赶紧把汽车往身后一藏,不友好地说:“這是我的,不给你玩!”其实人家没想来抢他的汽车玩,他只是路过去看小兔子。小弟弟莫名其妙地看看他,径直走了过去。

分析:家长的吓唬,让孩子误以为分享是件可怕的事。

奶奶夸张的吓唬,加重了丁丁对自己物品的私有意识,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他不敢轻易与人分享自己的东西。因为他害怕,东西分享出去就有失去的危险,所以还是看好自己的东西,不让别人碰才安心。对孩子来说,玩具是他们最重要的东西,可不愿被人抢走。家长盲目的吓唬,使孩子有了危机感、恐惧感。让孩子误会,一旦分享,东西就会越分越少,甚至失去,对分享产生了歧义、狭隘的理解。事实上,分享只会越来越多,因为你分享给别人好东西,别人也会把自己的好东西分享给你。所以,分享只会越分越多。

【案例三】

家长与孩子有福同享

周末,琳琳跟几个小伙伴一起去公园玩,由妈妈们带着。路上遇到卖棉花糖的,琳琳他们吵着要吃。琳琳妈给三个小孩子一人买了一个棉花糖。她又问几位孩子妈妈吃不吃,她们连连摆手不吃。最后,琳琳妈又给自己买了一个。就这样,琳琳和两个小伙伴,还有妈妈,一起吃着棉花糖逛公园。乐乐妈对琳琳妈说:“你咋跟个孩子似的,孩子吃着玩的东西你也吃。”琳琳妈说:“我们家一直这样啊!琳琳从小到大,无论有什么好吃的,我们都分着吃。如果有两个,我们一人一个;如果只剩一个好吃的,那么我们就一分为二。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用把有营养的东西单独留给孩子,否则会惯出孩子自私的习惯。有福同享,一直是我们家的家规,孩子也不能搞特权让她独享。”其他孩子的妈妈愕然地听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琳琳妈第一个吃完了棉花糖。她刚吃完,乐乐忽然哭了起来。原来她的棉花糖不小心掉地上了。她哭着还要吃,可是棉花糖脏了不能吃了,又不能再回去买。妈妈正哄她说下次再买,只见琳琳主动把自己的棉花糖撕下一大块,大方地说:“乐乐,把我的分给你一半。”乐乐立马不哭了。乐乐妈对琳琳妈说:“难怪琳琳总是表现得很大方,有什么好东西都愿与小朋友分享,这与你们家有福同享的家教习惯有关。”

分析:家长是孩子的第一分享人,应该扮演好共享角色。

家长,是孩子最早接触、接触时间最长的人。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言行的反应,都会左右着孩子的言行。正如琳琳,生活在一个有福同享的家教环境,她接受的教育就是有好吃的我不自己吃,而应该见者有份,大家一起享用。显然,作为琳琳的第一分享人,琳琳妈是合格的、智慧的。她早早地把分享的概念和益处,通过日常与琳琳的互动,让她深切地明白了,并付诸行动中。对琳琳而言,分享已经成了她内心深处一种主动的、习惯的、应该的事。所以,她会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棉花糖分给小伙伴。这一点,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做到的。因为,在生活中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像琳琳妈那样,将有福同享作为家庭的日常规范。

宝贝不爱分享的弊端

无论大人还是幼儿,都不能孤立于人群之外。而只要你在人群中,就会与人发生共享关系,所以,对孩子而言,不会分享,不愿分享,其实是有很多弊端的。

弊端一:助长了孩子自私的品性。一个不愿分享的孩子,他的眼中往往只有自己,自己的利益是第一位的,不会去考虑别人。长此以往,孩子无意间就变得自私起来,甚至连爸爸妈妈也不知道心疼,成了让我们心寒的“白眼狼”。当孩子有了自私的倾向,你为他付出再多,他也不懂感恩,认为那些都是你应该为他做的。不懂感恩,不懂回报,自然就缺乏责任意识。这些,都是应该从小抓起的,不是说等孩子长大了再让他学习分享,学会对别人好。从小看大,就是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其优良的品性。

弊端二:阻碍交际,影响与小伙伴的友好关系。孩子间的关系是最直截了当的。你不让我玩你的玩具,我也不让你玩我的玩具。如果你不愿分享,别人也不会情愿与你共享。无形中,这就成了孩子间交往的障碍。他们会避开不愿与之分享的伙伴,而找愿意有福同享的朋友去玩。不愿分享的孩子,就会面临着被孤立于朋友圈之外的风险。当失去了朋友,有再好的玩具也就失去了乐趣,因为大家一起玩才更好玩。特别是孩子玩的时候,独乐永远没有众乐来得欢畅。

弊端三:不懂分享,不会合作。分享,其实是一种互惠的关系。用自己所有的,去填补别人所没有的;同样也可以用别人之长,补己所短缺的。往深了说,分享就是一种合作,互通有无。我们应该引导孩子,让他们明白,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主动与人分享,也就是提前为自己铺路,广播友善,收获更多的朋友,以及朋友更大的信赖。

由此可见,孩子护东西,不爱与伙伴分享自己的玩具或者好东西,其实不是一件可以置之不理的小事。它直接关系到孩子良好品格的养成,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增强。

当你发现自己的孩子自私,不愿与人分享时,还只是批评孩子吗?其实,家长更应该反观自身,是不是长久以来,自己错误的言行,导致了孩子不恰当的行为?孩子的一举一动,其实都是模仿或者复制家长的。所以,当孩子出现了某方面的问题,或许原因恰恰在于家长。纠正和引导孩子言行的同时,家长也要及时改正自己的做法。追根溯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问题。endprint

猜你喜欢
琳琳童童丁丁
牙印之谜
大家会这样说
童童的老爷车
动物“叫”各不同
暑假作业
一起去踏春
谈天气
肥水不流外人田
神奇的三角形
树叶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