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前的年味儿

2018-02-28 19:04王祖远
食品与健康 2018年2期
关键词:走马灯艄公灯笼

王祖远

回忆起六十多年前,我的童年时期,同龄的孩子们总是盼着过年。因为年来了,能给我们这些娃娃带来很多的乐趣。那时的年味儿,至今叫我记忆犹新。

做走马灯

对于小孩子而言,过年最开心的就是自己动手做小玩意儿了,其中有一项就是做灯笼。有一年,姐姐帮我做了一个让我十分惊喜的特殊灯笼——走马灯。

姐姐找了几根稍粗于筷子的高粱秆,用麻线捆绑成高约一尺的正方体支架,支架的四周用白色半透明纸糊严,灯笼的笼体就完成了。在灯笼支架的中间支起一根能转动的细立棍。在立棍顶部扎上一个纸制小风车,使其能够灵活转动。再在风车的下面连接上两根与其垂直相交的细铁丝,每根铁丝的长度不超过正方体支架的边长,铁丝的末端固定好小马、小狗、小鸡形象的硬纸片。这样做,纸片能够在灯笼笼体内转动。最后,在灯笼底部装上小蜡烛,走马灯笼就做成了。蜡烛点燃后,蜡烛上部的空气遇热上升,带动小风车转动,连带其上的小动物硬纸片转动,其影子便在灯笼的纸屏上显示出来,并且周而复始地同步转动起来。

到了年三十的晚上,我 就得意洋洋地提着这个走马灯出去玩。其他孩子看到后都惊呆了——他们围着我疑惑而好奇地转来转去,对这神奇的灯笼看上看下,并且七嘴八舌评论着,却怎么也弄不懂其中的奥秘。就连大人们也凑过来,想要看个究竟。我顿时变成了小伙伴中的“新闻人物”,这让我很有成就感,连走路都昂首挺胸地像只骄傲的小公鸡。只有我自己知道,这一切的大功臣都是我的姐姐。姐姐最棒!

怒放的干枝梅

六十多年前的春节,人们也和现今一样,喜爱买上一些花装点家里。但在当时,鲜花是很难见到的。过年的花市上摆放的都是琳琅满目的绢花、纸花。我们家除了赶集买花外,还会亲自动手制作干枝梅。干枝梅是我儿时最感兴趣的小玩意儿之一。

我们做的干枝梅有红、白两种。白色干枝梅是玉米花做成的:将干净的细沙在锅里炒热,把挑选好的颗粒饱满的玉米粒放进锅里。翻动热沙土,玉米粒遇热立刻膨胀爆裂,变成白色玉米花。从中挑选大而完整的玉米花,用细竹签蘸红色液体颜料,在玉米花上细细勾勒出花瓣淡淡的轮廓,美丽的花蕾便出现了。将这颜色白润微黄如羊脂玉般的玉米花,错落有致地粘贴在呈树形的枣树枝上,插进花盆里,一盆白色干枝梅就做成了。

红色干枝梅做法更为复杂:将高粱秸末梢那一节仔细地扒去外皮,只剩下秸芯。把秸芯用擀面杖压扁,再把压扁的秸芯横剪成火柴杆二分之一粗细的细条,并修剪出两端的尖头。另取长约一厘米的秸芯,在顶部四周均匀地扎上五个眼儿,然后将剪好的秸芯细条的尖端仔细地插在这小眼儿里。把这段秸芯浸泡在红色液体颜料里。秸芯细条遇水就膨胀成红色的椭圆形,恰似盛放的红色干枝梅花朵。再把许多同样的红色“花朵”粘在枣树枝上,插在花盆中,一盆娇艳似火的红色干枝梅也完成了。

这一红一白两盆干枝梅摆放在八仙桌上熠熠生辉,给春节带来了喜庆祥和的氛围,引得拜年的客人们赞口不绝,我心里也美滋滋的。

跑旱船

在我的老家四川,春节期间也和全国各地一样,有各种热闹非凡的庆祝活动,“跑旱船”就是其中独具特色的一项。

我的家乡紧临长江,江上常有过往船只。先人们可能是从江中行船受到启发,于是也把船弄到岸上玩耍一番,就成了广受欢迎的“跑旱船”。大年初一刚过,村里不少人就为“跑旱船”奔忙起来。大家分工合作,找来轻质的木棍做成长约两米、宽约一米的船形骨架,再用手指粗一米多长的八根竹竿做成旱船屋形的顶。船帮用花布围衬,顶用各色绸布点缀。驾船者一般都是往年“跑旱船”的老手,多为壮年男性。他头戴假发,粉脸红颊红唇,甚是妖艳滑稽;身着上红下绿的彩装,俨然是个戏台上的丑旦。艄公亦是男性,装扮成手持简易船桨的皓首白须老者。

表演开始了,圆场观众如堵。驾船者进入旱船内,手握两侧木棍将船提起,在艄公的引领下,翩翩启航。驾船者首先绕场转两圈,然后随着艄公船桨的指挥节奏摇摆互动:当船遇到“激流险滩”时,驾船者和艄公做起了快速复杂的大动作,时而艰难前进,时而快速后退;当船遇到了“漩涡”时,船身则大幅旋转摆动;当江面“风平浪静”时,艄公又唱起了应时小调,驾船者则满脸憨笑慢悠悠地应着歌声欸乃而行。

围观者群情振奋,高呼:“凤凰乱点头!”于是随着欢呼声,船头做鸡食米样地上下点动。人们又兴奋地喊:“金龍摆尾!”于是船尾不停地左右摆动,赢得阵阵掌声。当人群中又发出“白鹤亮翅!白鹤亮翅!”的呼唤,船体立刻又大幅度地左右摇摆和上下舞动起来。这时的表演达到了高潮,人们更是兴奋地跳起来欢呼和鼓掌。

当表演者带着满身大汗退场,观众群中会响起长时间的掌声——这是观众为能欣赏到一年一度的“跑旱船”表演,而表达的尽兴的满足和对表演者的感激。endprint

猜你喜欢
走马灯艄公灯笼
装扮大师
寻短见的少妇
走马灯
渡口的歌声
最后的老艄公
糊灯笼
神奇的走马灯
鸟与灯笼
挂灯笼
挂灯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