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别被“中国投资威胁论”吓倒

2018-02-28 07:43冯雪珺
环球时报 2018-02-28
关键词:外资德国企业

本报驻德国特派记者 冯雪珺

中国企业吉利成为戴姆勒第一大股东的消息近日被披露后,德国经济部长吉普理斯虽表态此收购为市场行为,却强调德国的开放不应被其他国家所利用。路透社27日报道称,2017年一些重大交易让德方对以数十亿欧元计的外资收购变得敏感。今年稍早时候,德国联合多国起草法案提交欧盟,以进一步限制外资的投资收购。在这一形势下,中国企业对德投资将面临什么挑战?又该如何应对?《环球时报》记者日前对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处公使衔参赞王卫东进行了专访。

“我对这种狭隘心态感到失望”

环球时报:德国政府、企业界、媒体等对中企收购德国企业各持什么态度?

王卫东:中国企业对德国等发达国家投资起步较晚,严格意义上的跨国并购活动近几年才活跃起来。尤其是2016年以来,以美的集团并购德国库卡公司为标志,中德投资合作进入“双向快车道”,成为中德经贸合作的新亮点,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德国政府、媒体、企业对中国投资的利益诉求不尽相同,心态也显得复杂矛盾。德国经济发展受益于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受益于相对开放的政策。因此,德国企业界普遍欢迎中国投资,希望借助中方资金优势和渠道优势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在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方面再上新台阶。潍柴动力并购林德液压、三一重工并购普茨迈斯特等一系列成功案例起到了正面示范作用,获得了德国企业界的认可。中国企业投资并购后对德国公司的支持力度大,真正把德国公司作为母公司的一部分,很多德国企业家认为被中国企业并购是他们公司的“幸运”。

但德国政府部分高官在对待中国在德投资问题上暴露出矛盾心态。既希望享受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又对中国投资并购德国高科技企业非常警惕,极力避免所谓“核心技术流失”,确保德国的竞争优势。德国媒体推波助澜,反复渲染“中国投资威胁论”,为政府采取行动做舆论铺垫。德国政府赶在联邦大选前修改本国《对外经济条例》,一年来不断在欧盟层面奔走呼吁,以中方搞政府补贴、不公平竞争、威胁未来技术安全等作为借口,要求欧盟整体强化外资并购审查,并无视双方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施压中方对外资做到“对等开放”。上述现象的实质,是以有色眼镜看中国,以双重标准对待中国,显露出德方对华态度的两面性。在迫切要求中国开放市场的同时,却急于关闭自家大门。作为多年从事对德经贸合作的亲历者和促进者,我对此种狭隘的心态和短视感到失望。

可以预见,未来中方企业的大额并购,或是对高科技企业的并购会继续引发德国各界的密切关注,会被拿到“放大镜”下仔细观察。按照最新修改的《对外经济条例》,能源、信息技术、通讯、交通运输、健康、水、粮食、金融等行业都属于“关键基础设施行业”,包括为上述行业提供专用软件、云计算服务以及电信基础设施的企业。欧盟国家以外的投资者如果有意收购上述行业德企25%以上的股权,必须向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书面申报相关交易。中国企业的背景、资金来源、收购意图、行业资质都可能成为德方设置障碍的理由。对该条例修改实施后的效果,我们还在观察。但不可否认,新条例人为增加了外国企业在德投资的困难,带来了德国投资环境的不可预见性。

外资政策整体宽松的基调未变

环球时报:对于德国的上述措施,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哪些领域的收购是被严格禁止的?

王卫东:德国在外资准入方面,明确禁止投资者进入的只有建设和经营核电站、核垃圾处理等少数领域。德国对高科技企业的并购越来越敏感,不排除未来会更频繁地启动审查程序。例如近期德国经济部对中企并购德国复合纤维生产企业启动正式审查程序,审查时限长达4个月,有可能继续延长。我们姑且不对具体案例作评,但此种官方审查的不确定性,令人担忧会阻碍中德企业的投资合作,一些急需资金和市场渠道的德国中小企业会错失来自中国的机遇。

谨慎起见,如果目标企业可能引起德官方对公共秩序或安全方面的顾虑,我们建议中方投资者主动向联邦经济部进行申报,申请开具“无异议证明”,以确保交易安全合法。此外,投资者应为可能启动的审查预留充足时间,并提前向法律专家咨询可能造成的影响。如确实遇到被歧视性对待的情况,可向中国政府部门和驻外使领馆反映。

环球时报:未来,德国哪些领域的商机值得关注?

王卫东:德国强化外资审查的做法引起部分中国投资者的担忧。不过,投资者在谨慎投资的同时不必过度担心。一是因为德国虽然强化了外资审查力度,但并未改变外资政策整体较为宽松的基调。德国联邦经济部表示,自2004年引入外资安全审查机制以来共受理了300多起并购案,去年7月新条例通过至今也收到超过30起,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例被正式否决。当然,未来是否针对中国进一步收紧仍有待观察。二是我们自己不要被“中国投资威胁论”吓倒而裹足不前,所谓“买空”德国完全歪曲事实。中国对德投资仍处于起步阶段,总量占德国吸引外资的比例很小,按德国联邦银行的统计还不到1%,与两国的经济体量和双边贸易量极不相称,也远远少于德国对华投资规模。德国不仅在汽车、化工、机械制造等传统行业优势明显,在环保、新能源、电动车等新兴领域也有大量投资机会,而且是欧洲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企业有实力、有机会还是应该积极稳妥地在德国“生根发芽”,当然“开花结果”的过程肯定不会一帆风顺,需要苦练内功,逐步练就经受风吹雨打的经验和能力。

规避风险要做几件事

环球时报:在德国投资经营如何与当地人打交道,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王卫东:中国企业对德投资仍有很大潜力,但也面临不少风险,需要中国投资者注意:一是并购先进企业不等于取得自主技术。德国的技术保护意识很强,加上对中国的固有偏见,即便买下德国企业,也不等于可以顺理成章使用其先进技术及数据资源。德国强化外资审查,就是出于对核心技术转移的警惕,试图通过收购获取核心技术的国内企业应尽早丢掉不切实际的想法。用好国外企业优秀的研发平台,逐步改善本土研发团队的技术实力,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做好尽职调查,提高风险意识。德国企业不都是好的企业。在对德合作中要加强了解,不可盲信。投资德国的风险隐藏在一系列细致复杂的法律制度里,也体现在两国迥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商业文化上。在并购谈判中,应就债务偿还、知识产权归属、员工安置等各项潜在风险达成明确协议,以免交割后陷于被动或酿成重大损失。此外,中国企业可充分利用当地投资促进机构、德国中国商会等各类服务平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中国企业还应树立合作共赢理念,与各方共享发展红利,这是降低投资风险的有效办法。▲

猜你喜欢
外资德国企业
2018上海企业100强
“梦梦”“娇庆”德国行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中国科技60年(3)
企业名片Enterprises Card
开始敲门
非常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