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君, 陈 万 明, 安 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6))
创业活动是个体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辨别开发机会、追求利润以及谋求发展的过程,具有高风险的特征。因此,即使在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相较于创业成功,创业失败情境更加常见。既有研究表明,个体创业意愿是创业行为发生的有效预测工具[1],创业者的创业行为受其创业意愿的影响[2]。那么,创业者的失败经历是如何作用于其再创业意愿?已有研究发现创业失败经历对再创业意愿存在显著影响,但研究结论却不统一。经验学习理论认为,创业失败经历给创业者提供了一个自我反省、自我检查以及自我学习的机会,提高创业技能,进而增强再创业意愿[3]。然而认知理论表明,创业失败是一种使人深刻悲伤的经历,随着失败而来的负面情绪可能会消极影响创业者再创业意愿的形成,降低创业者投入后续创业活动的激情[4]。研究结果之间的矛盾表明:创业失败经历和再创业意愿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个体再创业意愿不仅取决于失败经历,还可能与个体失败学习密切相关。那么创业者参与失败学习,对其创业失败经历与再创业意愿的关系究竟造成怎样的影响未能明确。鉴于此,本文从连续创业的视角,在考察创业失败经历与再创业意愿关系时,尝试引入失败学习变量,以避免以往研究对失败经历与再创业意愿的简单描述或因果关系的忽视,探讨失败学习在失败经历与再创业意愿关系间的作用机理,以期深化或丰富创业失败理论研究。
本文试图在两个方面取得理论突破:一是目前创业研究由于存在反失败偏见[5],既没有区分成功与失败,也没有侧重检验成功的因素。本文从失败学习视角剖析创业失败经历对再创业意愿的影响机制,进一步充实创业研究。二是对失败学习研究层面关注不均,主要集中于组织层面。本文以具有失败经历的创业者为研究对象,从个体层面研究失败学习整体的作用。
1.创业失败经历与失败学习
目前,学者们尚未就创业失败的内涵达成共识,基于已有研究,大致可以梳理出以下3种定义。首先,最简单的创业失败定义即企业关闭,并强调其经济效益差,常用指标有破产与倒闭[6-7]。其次,在定义创业失败时,未对创业失败的原因加以区分与说明。创业失败与企业关闭之间存在差异,后者包括创业个体出于不同缘由(如发现其他商机)而主动关闭新企业的情境[8]。三是创业失败即企业绩效持续未达到创业者预期目标的情况,包含可预防的错误与由于冒险所产生的负面结果[9]。总结归纳学者对于创业失败的认识,本文将其界定为创办企业历程中创业活动的效果没有实现预设目标,既包括创业企业关闭情况,也包括转行、未成功注册企业以及项目失败等情况。根据Yamakawa和Peng的研究,创业失败经历可以用创业失败次数与创业失败程度来测量[10]。
失败学习的内涵源于经验学习理论。Politis提出创业失败学习是在创业活动中进行认知、反思、联动以及应用的动态过程[11]。胡洪浩和王重鸣则认为失败学习是对内、外部失败经验进行集体反思,通过调整行为方式来降低未来遭遇类似失败的几率以提升绩效的过程[12]。虽然学术界还没有明晰创业失败学习的内涵,但学者们皆认识到创业失败学习是以过往创业经验为基础的改良式学习。基于此,本文认为创业失败学习是指创业者反思创业过程中的失误与自身不足的过程。借鉴Politis提出的失败学习划分方法[11],分为利用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前者是指创业者发展先有经验中明确可信的行为方式,且充实完备目前的知识结构,进而产生相对稳定的决策模式;后者是指创业者基于先有经验进行新知识的创造,改变固有的判断模式,采取与众不同的决策行动。
先前的创业失败经历会对失败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对此,学术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方面,创业失败经历对于失败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Politis基于创业失败次数视角指出,相比于初创者,创业老手能够更积极面对失败,且会将失败学习看为宝贵的经验源泉[13]。另一方面,创业失败经历对于失败学习具有不利的影响。Baumard与Starbuck表明“小失败”有助于加强自信以及激发渐进式学习,但“大失败”所产生的负面情绪会消极影响创业者的认知过程,削弱其决策能力的正常发挥,进而降低学习能力[14]。实际上,以上两个观点并不对立,创业失败经历的差异可能会对失败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Mitchell等研究发现,创业者首次创业失败以后,较难从失败中学习以吸取教训,具有一定失败经历的创业者则善于从失败学习中总结经验,但随着创业者失败经验的积累,失败经历对失败学习的影响会逐渐减弱[15]。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1:创业失败经历与失败学习存在倒U形关系。
H1a:创业失败次数与利用式学习存在倒U形关系。
H1b:创业失败程度与利用式学习存在倒U形关系。
H1c:创业失败次数与探索式学习存在倒U形关系。
H1d:创业失败程度与探索式学习存在倒U形关系。
2.失败学习与再创业意愿
虽然已有研究着重关注首次创业的个体形成创业意愿的历程和其主要影响要素,尚未进一步地探讨“再创业意愿”的相关问题,但目前已有部分学者意识到以往的经历对于再创业意愿的作用。Jenkins等研究表明,个体自身对创业失败经历的反省与学习对再创业意愿的形成发挥积极的正向作用[3]。于淼提出再创业意愿是指拥有创业经验的个体在没有实现自我预期的状况下,是否愿意坚持参与创业活动的一种主观立场,描述其所拥有创业者特质的程度与对待创业的想法、才能[16]。本文认为再创业意愿和创业意愿具有相同的核心成分,因此,在“创业意愿”的基础上,将“再创业意愿”定义为启发拥有创业经验的个体不断投入人力、物力与财力以重新创办新企业的一种主观态度。
主动测验新知识是经验学习模型里学习循环的最终一环[17-18]。不同于其他领域的学习历程,创业者需要经过重新开始全部创业历程来检验创业知识。可见,以未来为导向的失败学习致力于提高创业者在再次创业活动中的准备程度,其中失败学习对再创业意愿的影响是最为重要的输出结果。Politis的研究显示,具有结束企业经历的创业个体擅长在处置失败的历程中进行反省学习,更加深切了解创业失败的原因,经过自我学习对再创业更自信,提高创业意愿[13]。谢雅萍和梁素蓉认为在个体层次上失败学习结果会作用创业者对待随后活动开展的心态与知识存储,包含在随后失败事件中的坚持、增强随后创业意愿、做好随后的创业准备与改善当下行为[19]。根据以上讨论,提出如下假设:
H2:失败学习对再创业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2a:利用式学习对再创业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2b:探索式学习对再创业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3.创业失败经历与再创业意愿
创业失败并不等于创业者失败。创业失败经历表现出创业者所追求的目标与现实成就的差距,有利于激发创业者再次创业的意愿以及提高再创业绩效。Ucbasaran等研究表明,创业者在经历失败以后,会对创业难度产生更加真实的认识以及在后续创业历程中付出加倍的努力[20]。然而,并不存在所有具有失败经历的创业者皆愿意再创业的情况。创业者一旦创业失败后就会面临两种选择,一则继续创业,一则进入就业市场进行择业。Shepherd认为,创业失败是一种让人深刻的沉痛经历,随之而来的负面情绪可能会对个体再创业意愿发挥消极作用,削弱其坚持创业的推力[4]。Cope则指出,即使不考量负面情绪等其他因素,仅仅当创业失败的财务成本高到一定程度时,也能够令创业者打消后续的创业意愿[21]。由此可知,创业失败经历会对创业者再创业意愿发挥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作用:不但可以为其带来反思与学习的机会,而且同时会给创业者引发负面的情绪,两者皆对再创业意愿的形成有所作用。鉴于此,为探究创业失败经历与再创业意愿的关系,提出以下假设:
H3:创业失败经历与再创业意愿存在倒U形关系。
H3a:创业失败次数与再创业意愿存在倒U形关系。
H3b:创业失败程度与再创业意愿存在倒U形关系。
4.失败学习的中介作用
由于创业活动的高风险性,大多成功的创业者皆曾有过失败的创业经历。虽然Cardon等和丁桂凤等众多学者表明创业失败经历和再创业意愿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22-23],但现有研究也提出创业失败经历尚不能完全解释再创业意愿,还存在着连接两者关系的其他变量。
创业者不同的失败经历对再创业意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创业者获取知识、识别机会和利用信息过程中的失败学习。因此,创业失败次数与程度的差异可能影响创业者是否能够并如何失败学习。不难发现,失败学习对再创业意愿存在重要影响,从失败中学习创办企业所需的知识,探究创建企业需要的市场信息和利益相关者信息,寻找市场空缺,从而有可能提升再创业意愿。而这一学习过程有可能是利用式学习或探索式学习,亦有可能是两种学习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创业失败经历的差异会通过失败学习对再创业意愿产生一定的影响,失败学习是创业者经历失败事件后形成再创业意愿的关键。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失败学习在创业失败经历与再创业意愿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H4a:失败学习在创业失败次数与再创业意愿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H4b:失败学习在创业失败程度与再创业意愿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图1所示的基本概念模型。
图1 基本概念模型
1.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本文以具有失败经历的创业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问卷主要由基本情况、创业失败经历、失败学习和再创业意愿等组成。此次调研依据方便抽样原则,开始于2017年2月至2017年5月结束,共发放调查问卷320份,回收260份,回收率为81.25%,其中剔除回答缺漏或规律作答的问卷46份,有效问卷共计21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2.31%。为了从根源上确保本文所需的研究对象的差异性与研究样本的代表性,调研对象包含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从事创办企业年龄规律、所属行业的具有失败经历的创业者。样本特征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统计特征
2.变量测量
本文一共涉及到创业失败经历、失败学习与再创业意愿3个变量的测量,基于相关文献的梳理,选取与测量变量相关的量表,且依据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一定的修改。创业失败经历量表采用单选与复选的形式进行测量,其余量表均采用Likert5点量表进行测量,1代表非常不符合,5代表非常符合。
(1)因变量:再创业意愿。有关再创业意愿的测量,本文在Chen等[24]学者开发的量表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及进行必要的删减,提出以下4个测量题项:在经历创业失败后,依旧对创业感兴趣(EI1);尽管已有创业失败的经历,依旧会考虑再创业(EI2);即使曾创业失败,依旧会为再创业准备充足(EI3);若我有再创业的想法,我会采取行动(EI4)。
(2)自变量:创业失败经历。基于本文以具有失败经历的创业者为研究对象的考量,借鉴倪宁[25]和Shepherd等[14]学者的研究成果,将创业失败经历分为创业失败次数与创业失败程度两个维度来测量。创业失败次数由单选题形式直接得出,分别为1次、2次、3次与4次及以上(FF)。创业失败程度由复选题形式而得,视“被迫关闭或出售企业”和“未能成功注册企业”选项为严重失败,赋值为2,“转行”和“项目失败”为轻度失败,赋值为1(FL)。
(3)中介变量:失败学习。失败学习由利用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两个因素组成。本文采用Atuahene-Gima和Murray[26]等学者的研究结论,提出以下问题进行测量:创业失败让我重视积累解决目前市场/产品问题的方法(UL1);我搜寻能够确保持续提高现有产出效率与服务的信息(UL2);我寻找成熟的方法来开发产品以保证创业成功(UL3);我调查竞争对手来帮助理解失败项目并积累经验(UL4);我重视搜寻超出现有市场和技术范围的新知识与新思想(EL1);我搜集有关有待试验的项目方面的信息与知识(EL2);我寻找具有试验性与风险性特征的产品信息与知识(EL3);我获取知识的目的是开发一个全新的创业项目(EL4)。
(4)控制变量。考虑到人口统计学变量可能会干扰本文结果,因此将创业者性别、受教育程度和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引入。将创业者性别作为虚拟变量,男性为1,女性为0;受教育程度有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及以上4个类别;企业规模有10人及以下、11~50人、51~100人、101人及以上4个类别。
1.信度和效度检验
在尚未开始研究分析前,本文首先对量表展开信度检验与因子分析,以确保问卷达到进一步数据处理的要求。运用SPSS19.0软件检验量表信度,结果如表2所示。失败学习和再创业意愿的Cronbach’sα值分别为0.916和0.926,均在0.7以上,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此外,失败学习和再创业意愿的KMO值分别是0.898和0.853,均大于0.7,且其Bartlett球形检验均显著,皆适合因子分析。变量因子对应题项的因子载荷系数皆大于0.5,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2.相关分析
为了探究模型中各主要变量间的相互关系,验证相应假设,本文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利用式学习、探索式学习与再创业意愿显著正相关,表明创业者通过失败学习能够正向影响再创业意愿。创业失败次数、创业失败程度与再创业意愿不显著,表明创业失败次数、创业失败程度和再创业意愿之间不存在显著线性相关,但不排除存在非线性关系。同样,创业失败次数与利用式学习、探索式学习不显著,创业失败程度与利用式学习、探索式学习不显著,表明创业失败次数、创业失败程度分别与利用式学习、探索式学习之间不存在显著线性相关,但不排除具有非线性关系。
表2 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
表3 相关分析结果
注:N=214,***表示在0.01(双侧)水平上显著相关。
表4 再创业意愿的回归分析结果
注:*代表p<0.1;**代表p<0.05;***代表p<0.01。
3.回归分析
(1)主效应检验。本文以再创业意愿作为因变量,把创业失败次数及其平方、创业失败程度及其平方与控制变量作为自变量展开回归分析,层级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知,模型1是控制变量对再创业意愿的回归,模型2、模型3和模型4是控制变量与自变量对再创业意愿的回归。在模型2与模型4中,创业失败次数对再创业意愿没有显著影响,但创业失败次数平方项对再创业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表明创业失败次数与再创业意愿存在倒U形关系,即假设H3a得到验证。在模型3与模型4中,创业失败程度对再创业意愿没有显著影响,但创业失败程度平方项对再创业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表明创业失败程度与再创业意愿存在倒U形关系,即假设H3b得到验证。究其原因,初次失败或轻微失败时,创业者可能视其为不幸的遭遇或反常现象,通过反省自己,变得更有动力迎接挑战。一旦超过极限,创业者再创业的意愿和信心受到打击的可能性随之增加。
(2) 中介效应检验。本文使用Lado等[27]学者的建议探究失败学习在创业失败经历与再创业意愿之间的中介作用,整个步骤分为3次回归。第1步,验证失败学习与再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根据表4中的模型5和模型8可知,利用式学习、探索式学习对再创业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H2a、H2b均成立。创业者通过利用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能更快地响应问题,做出反应,更能适应动态环境的变化,进而形成再创业意愿。
第2步,验证创业失败经历与失败学习之间的关系。以失败学习为因变量,以创业失败次数及其平方项、创业失败程度及其平方项、控制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层级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在模型2、模型3与模型4中,创业失败次数、创业失败程度对利用式学习没有显著影响,但创业失败次数平方项、创业失败程度平方项对利用式学习有显著负向影响,表明创业失败次数、创业失败程度与利用式学习存在倒U形关系,即假设H1a、H1b得到验证。同样,在模型6、模型7与模型8中,创业失败次数、创业失败程度对探索式学习没有显著影响,但创业失败次数平方项、创业失败程度平方项对探索式学习有显著负向影响,表明创业失败次数、创业失败程度与探索式学习存在倒U形关系,即假设H1c、H1d得到验证。小失败亦称为“智慧型失败”,通常是预警信号,与一定阈值下的失败次数皆有利于了解失败和提高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能力,但若失败次数过多或严重,往往产生悲痛情绪,不利于失败学习。
第3步,验证失败学习的中介效应。从表5中的模型6与模型8可得,当加入中介变量失败学习后,创业失败次数平方项对再创业意愿的显著负向影响直接变成不显著,可知失败学习在对创业失败次数和再创业意愿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从表5中的模型7和模型8可得,当加入中介变量失败学习后,创业失败程度平方项对再创业意愿的影响有所减少,但依然存在显著的负向作用,从而可知失败学习在对创业失败程度与再创业意愿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假设H4a、H4b得到支持。这说明失败学习因创业失败经历的差异进而影响创业者从失败中学习的能力以及学习方式与内容的选择,最终影响其再创业意愿的形成。
表5 失败学习的回归分析结果
注:*代表p<0.1;**代表p<0.05;***代表p<0.01。
本文通过统计分析论证了创业失败经历、失败学习与再创业意愿的关系,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首先,创业失败次数、创业失败程度与失败学习存在倒U形关系。随着创业失败次数的增加或者创业失败程度的加深,创业者从失败中学习的水平随之提高。不过,一旦超过某一阀值,关系则会反转,即创业失败次数或者创业失败程度会阻碍失败学习行为的发生。当创业失败经历微不足道时,很难会引起创业者的重视,也就不会从失败中学习,当多次创业失败或失败后果严重时,又会使创业者产生负面情绪,阻碍其学习。因此,“适度失败”即适当的创业失败次数或失败程度有助于开展失败学习。
其次,创业失败次数、创业失败程度与再创业意愿存在倒U形关系。相比于初次创业者,具有多次失败经历或者面对过严重失败的创业老手能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对待创业失败,能够更快速地从失败中恢复,并再次萌生创业意愿。然而,当失败次数或失败程度超过某一阀值,达到创业者不能忍受的状态,如严重的经济损失和自尊心伤害等,会使其失去再创业的勇气和自信,不利于再创业意愿的形成。
最后,利用式学习与探索式学习对再创业意愿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失败学习在对创业失败次数与再创业意愿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创业失败程度与再创业意愿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具有适度失败经历的创业者通过失败学习能够提升自我的创业胜任力,如取得识别并抓住独到商机的能力以及运用成功创业必备资源的能力,进而提高对随后创业可行性的估计,激发再创业意愿。
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几点启示:其一,创业失败经历是一把“双刃剑”,具有较少创业失败经历的创业者需注意避免由于经历不足而造成的偏见,找出失败原因,进而学习;具有较多创业失败经历的创业者需注意控制失败经历所带来负面情绪的影响,从失败中恢复过来,寻找合适的时机与机会继续创业。其二,创业是一项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为,失败随时会发生。若缺乏一个可以宽容失败的环境与制度,则不利于创业者客观反思创业失败以及从中学习,或者具备“重头再来”的勇气。因此,创业教育者和创业政策制定者需针对初次创业者和再次创业者的不同情况提供相应的扶持优惠政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营造宽容失败的环境氛围。
本文的局限性与展望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本文所探究的“创业失败经历—失败学习—再创业意愿”模型是一个持续演化的动态过程,因而变量之间的作用效果可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后续研究中可对其进行深入的纵向研究。其次,本文虽然将失败学习划分成利用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两个维度,但尚未深入研究两者学习效果的差异,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深化失败学习的机理,以实现创业失败对后续创业的价值。
[2] 徐建伟,唐建荣. 大学生创业行为触发机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20):141-145.
[3] JENKINS A S. Attributions,learning and motivation to re-enter after firm failure[J]. 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2011,31(4):160-181.
[4] SHEPHERD D A. Learning from business failure:propositions about the grief recovery process for the self-employed[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3,28(2):318-329.
[5] HSU DAN K,WIKLUND J and COTTON R D. Success,failure and entrepreneurial reentry:an experimental assessment of the veracity of self-efficacy and prospect theory[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5,41(1):19-47.
[6] ZACHARAKIS A L,MEYER G,DECASTRO J. Differing perceptions of new venture failure:a matched exploratory study of venture capitalists and entrepreneurs [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1999,37(3):1-14.
[7] SHEPHERD D A,HAYNIE J M. Venture failure,stigma and impression management:a self-verification,self-determination view [J].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2011(5):178-197.
[8] HEADD B. Redefining business success:distinguishing between closure and failure[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3,23(1):51-61.
[9] POLITIS D,GABRIELSSON J. Entrepreneurs’ attitudes towards failure:an experiential learning approa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and Research,2009,5(4):364-383.
[10] YAMAKAWA Y,PENG M W,DEED L D. Revitalizing and learning from failure for future entrepreneurial growth[J]. Frontier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2011,26(6):604-623.
[11] POLITIS D. The process of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a conceptual framework[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5,29(4):399-424.
[12] 胡洪浩,王重鸣. 国外失败学习研究现状探析与未来展望[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33(11):39-47.
[13] POLITIS D. Does prior start-up experience matter for entrepreneur’s learning:a comparison between novice and habitual entrepreneurs[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2008,15(3):472-489.
[14] BAUMARD P,STARBUCK W H. Learning from failures:why it may not happen[J]. Long Range Planning,2005,38(3):281-298.
[15] MITCHELL R K,RANDOLPHS B. Socially situated cognition:imagine new opportunities for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1,36(4):774-776.
[16] 于淼. 创业失败学习内容对再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以餐饮O2O企业为例[D]. 长春:吉林大学,2016.
[17] ARGYRIS C,SCHÖN D A. Organizational learning:a theory of action perspective[J]. Reis,1997,10(77/78):345-348.
[18] KOLB D. Experiential Learning: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M]. Upper Saddle River:Prentice Hall,1984.
[19] 谢雅萍,梁素荣. 失败学习研究回顾与未来展望[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6,38(1):42-53.
[20] UCBASARAN D,WESTHEAD P,WRIGHT M,et al. The nature of entrepreneurial experience,business failure and comparative optimism[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0,25(3):541-555.
[21] COPE J.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from failure:An interpretativ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1,26(6):604-623.
[22] CARDON M S,STEVENS C E,POTTER D R. Misfortunes or mistakes?Cultural sensemaking of entrepreneurial failure[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1,26(5):79-92.
[23] 丁桂凤,侯亮,张露等. 创业失败与再创业意向的作用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2016,24(7):1009-1019.
[24] CHEN C C,GREENE P G,CRICK A. Does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distinguish entrepreneurs from manager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8(13):295-316.
[25] 倪宁. 创业失败与创业知识转化模式的关系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6.
[26] ATUAHENE-GIMA K,MURRAY J Y. Exploratory and exploitative learning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a social capital perspective on new technology ventures in China[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2007,15(2):1-29.
[27] LADO A,DANT R. Trust-opportunism paradox,relationalism,and performance in interfirm relationships:evidence from the retail industr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8,29(4):40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