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超凡,冀 杰
(1.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重庆 400700;2.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重庆 400715)
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严重缺水城市近50个[1]。近年来,由于城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市内涝灾害频繁发生[2-3],海绵城市为有效解决我国城市内涝与缺水并存难题提供了新途径[4-5]。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6]。虽然海绵城市有效破解了城市逢雨必涝的难题,但耗资巨大[7-8],不利于推广应用。论文以重庆某坡地小区为例,基于Arduino开源开发平台,设计“海绵城市”智能雨水净化处理与回收系统,在降低雨水回收利用成本的同时,提高城市对暴雨的适应能力,缓解城市水资源紧缺的情况。
智能雨水回收净化处理系统的设计是基于Arduino mega2560开源开发平台,主要由检测系统、控制系统和GUI可视化图形用户操作界面组成。检测系统由水位检测模块、雨水水质检测模块和电机转速监测模块组成,控制系统由测速模块、搅拌模块和絮凝剂定量添加模块组成。系统总体流程如图1所示。降雨时,当蓄集的雨水超过贮水池预定水位时,水位检测装置启动,打开溢流阀,雨水流到溢流池,水位检测装置同时对溢流池水位进行检测。此时,水质检测模块启动,对贮存池雨水水质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的雨水水质参数,通过控制模块的内置算法计算所需絮凝剂量,絮凝剂定量添加模块向贮水池投加絮凝剂,启动电机测速模块和搅拌模块搅拌,自动检测模块在絮凝过程中自动检测水质,并将水质检测数据和电机转速通过串口通讯反馈信息至电脑,GUI可视化图形用户操作界面将收到的信息动态地显示在显示器上,便于有关人员监测。当搅拌达到设定时长后,搅拌结束,电机关闭,开始沉淀过程。在此期间,水质检测数据继续反馈至图形界面,直至沉淀完成后,蜂鸣器发出提示音,绿色LED指示灯亮,屏幕显示Process Complete,流程结束。
智能雨水净化处理系统基于Arduino mega2560开发平台,由提示系统、检测电路、定量添加电路和电机控制电路组成,如图2所示。其中,提示系统由LED指示灯(红、绿)和蜂鸣器构成,检测电路包括水位监测电路、污水浊度检测电路和电机测速电路。
图1 智能雨水回收净化处理系统设计流程图
图2 智能雨水净化处理系统电路设计
该检测电路包括水位监测电路、污水浊度检测电路和电机测速电路。
2.1.1 水位监测电路
水位监测电路主要由AV39169微动开关、连杆和浮球构成,连杆长度固定,两端分别连接浮球和开关,如图3所示。 当雨水水位上升达到设计深度后,浮球完全浸没,雨水产生的浮力推动连杆触发微动开关,开关闭合,向下位机发出高电平信号,如图2(g)所示,下位机接收到信号后开始污水处理。
图3 水位监测电路
图4 浊度检测电路
2.1.2 污水浊度检测电路
污水浊度检测电路由10 kΩ光敏电阻、LED(470 nm蓝光)、10 kΩ下拉电阻和保护壳构成,如图4所示。LED发出的蓝光穿过1 cm间隙后,经污水阻隔而衰弱,导致光敏电阻接收光强度比较小,光敏电阻阻值比较大,模拟信号强度比较弱,如图2(d)所示,模拟信号经Arduino处理系统处理后作为浊度数据反馈回上位机。由于雨水中的不溶性颗粒物易损坏传感器,所以,在传感器外部设防护罩,其外表面与水流方向相反,在保护传感器的同时防止不溶物穿过间隙,造成测量数据的波动,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1.3 电机测速电路
电机测速电路由FC-33红外型光电开关和20栅格光码盘构成,如图2(f)所示。光电开关间隙被非透明物遮挡时信号为低电平,未被遮挡时为高电平。当电机转动时,光码盘栅板交替遮挡红外线,光电开关反馈方波信号,Arduino通过算法分析信号得出转速,并反馈至上位机。
定量添加电路是基于絮凝剂与浊度关系(式1)确定絮凝剂的添加量,通过调用2个库Servo.h和HX711.h,控制絮凝剂定量添加模块,实现药剂的精准倾倒。定量添加电路如图2(c)所示,它是由2个伺服电机、梁式称重传感器和HX711模块构成。HX711模块是四通道AD和单通道DA的电压输出型A/D转换模块,8位精度,可将称重传感器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以提高精度。2个伺服电机呈上下分布,上层伺服电机与絮凝剂储存装置相连,下层伺服电机与梁式称重传感器连接。梁式称重传感器末端连接托盘,定量添加时,Arduino控制上层伺服电机缓慢将絮凝剂倾倒至下层称重托盘,由絮凝剂定量添加模块实时读取称重信息。当絮凝剂添加量达到预定值时,上层伺服电机停止倾倒并复位,下层伺服电机将称重托盘中絮凝剂倾倒至蓄水池中,下层伺服电机复位,定量添加过程结束。
絮凝剂与浊度关系式为:
式(1)中:V为雨水体积;α为实验常数;S为浊度;Sc为浊度修正常数(与设备有关,本装置为150)。
电机控制电路由额外9 V电源、MOSFET晶体管和防反峰压二极管组成,如图2(e)所示。由于电机为感性负载,在断开瞬间会产生反峰电压,击穿晶体管,损坏电路,所以,在电机两侧反向并联耐压1 000 V二极管,以保护其他元件。
上位机程序即图形用户界面使用Processing语言编写,Processing语言是Java的扩展,支持很多现有的Java语言结构,使用方便。下位机程序即控制程序,使用C语言编写。
Arduino读取光敏电阻的模拟信号并反馈回上位机,Serial.println()函数反馈数据完毕后会自动加上换行符“ ”,方便上位机程序逐个接收数据而不至于相邻两数据重合,上位机程序可按照数据类型将其归类,避免数据混乱。通过millis()函数测得1.5 s的时间间隔,用计数器记得光栅交替次数。设转速为n(rpm),光码盘栅格数为k(个),时间为t(s),交替次数为C(次),在该装置中,k=20,t=1.5 s,带入式(2)化简得n=2C。程序每隔1.5 s测算一次转速并反馈。
转速计算公式为:
数据反馈使用串口通讯。反馈内容为dataType:data Value 。dataType,包括 sensorVal、motorSpeed、servo1、servo2和sensorLightState,可有效避免不同数据的混淆。换行符' '可避免因两组数据合并而导致数据值分类、识别与转化出错。串口通讯使用Serial.print()函数,它会在反馈数据结束时自动在末尾添加换行符 。
该智能雨水净化处理系统采用Processing语言编写上位机程序,数据接收同样使用串口通讯。在setup()中使用bufferUntil(' '),以接收到换行符为条件触发serialEvent()函数,分别接收2组以换行符分界的不同数据。在serialEvent()函数中利用split()函数,通过作为分割符号的冒号将数据前缀与数据值分离,并分别储存在一个字符串类型的维数组的2个元素中,利用switch case语句辨认数据前缀并分类处理数据值。针对motorSpeed、sensorLightState、servo1和servo2型数据,需要将字符串类型的数据值转换为整型并储存在相应的变量中。对于default(即sensorVal)型数据,则将数据值字符串转化为浮点数,如果上个数据与此数据的比值大于1.5,则判定数据超出误差范围,舍弃此数据,继续使用上一个数据,以此减小误差。
智能雨水净化处理系统可视化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GUI)利用Processing语言将系统的各项信息(水质和时间变化关系、舵机的转速与状态等)直观地显示在电脑屏幕上,如图5所示。用户图形界面主要由浊度图像、数据栏、伺服电机开关状态栏和电机转速栏4个板块组成。通过在setup()函数中调用bufferUntil()函数来检测数据是否完整,再利用serialEvent()函数来接受并分析处理数据;利用split()函数将从串口传输的不同类型的数据分类显示在GUI界面上;通过rect()函数对数据栏与开关状态栏进行局部覆盖,实现图像的原位实时更新。为了方便检测数据与浑浊程度的比较,在纵轴浊度的左侧有比色条,为水质判断提供更直观的参考。
图5 智能雨水处理系统GUI可视化图形用户界面
系统以雨水综合管理与回收利用为目的,基于Arduino开源开发平台,设计“海绵城市”理念的重庆住宅小区智能雨水收集与净化处理系统,通过智能检测、智能控制和GUI可视化图形用户操作界面实现贮水池水量调节和水质检测、雨水处理和净化回收的实时动态监控。系统界面友好、结构简洁、操作简单、成本低、体积小,既可以小范围安装运行,也可以采用联网模式,实现雨水的大规模集中管理与调控。同时,该系统还可进一步开发为手机移动APP终端,以方便雨水收集与净化处理的远程管理。
[1]王熹,王湛,杨文涛,等.中国水资源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展望[J].环境工程,2014(7):1-5.
[2]林琳.城市化发展对城市内涝的影响——以武汉市为例[J].城市地理,2017(10):262-263.
[3]吴先华,肖扬,李廉水,等.大数据融合的城市暴雨内涝灾害应急管理述评[J].科学通报,2017(9):920-927.
[4]徐振强.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政策沿革与地方实践[J].上海城市管理,2015(1):49-54.
[5]王文亮,李俊奇,王二松,等.海绵城市建设要点简析[J].建设科技,2015(1):19-21.
[6]王国荣,李正兆,张文中.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山西建筑,2014,40(36):5-7.
[7]沈小红,王银春.城市污水泵站运行综合管理自动化系统探讨[J].给水排水,2010(12):121-124.
[8]车伍,唐磊.中国城市合流制改造及溢流污染控制策略研究[J].给水排水,20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