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十九问”系列报道:对外报道叙事方式的一次新探索

2018-02-28 03:04贾靖峰郭金超
中国记者 2018年1期
关键词:篇幅党代会党章

□ 文/贾靖峰 郭金超

中国的党代会历来是海外舆论关注的热点,境外往往对此抱有“神秘”等刻板印象,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及党内程序的认识也存在信息不充分、不平衡甚至曲解的情况。党的十九大期间,境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意愿空前趋热,是真实、立体、全面地对外展现党的形象的极佳机会。

2017年9月30日至10月25日,中新社推出“十九大十九问”系列报道,以“问”为题,以十九大相关新闻为由头,定位为19篇“千字文”篇幅、兼具新闻性、知识性和史实性的综述,系统介绍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制度、程序、规定、纪律等,取得了良好的对外传播效果。组稿在信息要素、叙事方式上进行了以下创新与探索。

一、回答真问题,回应真关切

怎样在对外报道“我想说什么?”的基础上更主动地考虑“对方想听什么?”,寻求新时代“外宣”和“外需”的契合,找准“海外关切点”就更为重要。“十九问”有的放矢,抓住海外舆论最关心的十九大相关新闻,以客观独家的信息元素,激发和提升海外受众的兴趣和认知度。

以“问”为题,是一种常见的新闻标题加工技巧。但“十九问”不限于技巧,而是问“真问题”、答“真关切”,不少选题是现有史料和新闻报道中从未出现过的,这些“真问题”一直是海外舆论的关切点,但因现成资料少、梳理难度大而成了“冷门题”。“十九问”报道组多方“借脑”,下苦功夫查寻史料,形成了系列“独家梳理”的稿件。

如《十九大为何有特邀代表?》回应了几个最易引发误读的关切:特邀代表的来历、哪些人能成为特邀代表、他们有哪些权利、列席大会的请多少人、请谁来?《中国共产党建党近百年为何只开了18次党代会?》回答了早期党代会间隔不等、会期不等的历史背景及此后逐渐走向固定化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中央全会为何五年召开七次?》回答了五年内的七次全会通常在什么时间召开,每次全会通常承担哪些职责使命等问题。

要回答“真问题”,就必须将信息元素落到“最实处”。19篇稿件篇幅虽短,却都基于大量官方权威文献的积累甄选,通过对“史料”的提炼,发掘出真实独到的内在逻辑,并搭建扎实的行文结构,形成了具有独家新闻价值的作品。如《十九大为何首设“党代表通道”?》从党代会早期秘密举行——首次主动开放——开放程序机制化分阶段安排史料,没有自我表态和溢美之词,但事实确凿、脉络清晰,党代会日益走向开放的寓意不言自明。

二、新闻性优先,以史实明理

“十九问”的每一“问”,都回应一个新闻关切点及其背后的系统知识和历史概貌,切实践行了十九大报告关于“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要求。

“十九问”策划以新闻性优先。选题和排期都充分考虑了党代会的新闻属性:从2017年9月30日党代表名单公布当天起,抓住舆论注意力,连续发出《近四万里挑一,2287名十九大代表怎样选出?》《习近平等为何在这些单位当选十九大代表?》等5篇稿件聚焦党代表选举;10月11日十八届七中全会前后,聚焦大会准备工作,连续发出《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前怎样进行全党总动员?》等5篇稿件;十九大会期又根据大会日程安排,发出9篇稿件,如开幕前一天的《世界上最大执政党怎样举行党代会?》;开幕当天的《十九大会场布置有何讲究?》;讨论党章修改期间的《中国共产党如何通过修改党章确立“行动指南”?》;以及在大会选举中央委员会前的《中央委员是如何产生的?》等。

“十九问”对新闻背后的史实进行了系统严谨的安排。始终以《中国共产党章程》为依据,稿件均列出党章相关条款;将“新闻报道”拓展为广义的“新闻产品”,突破了新闻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定义框架,对信息进行了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的延伸,每一“问”都在约千字篇幅中集纳了党的系统信息,形成有新闻、有概貌、有今昔的立体呈现,让海外受众对党代会的某段日程、某项决定、某个热点不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还“知其来龙去脉”。

这样的叙事方式,既避免了没有新闻价值的“教科书”式科普,又跳出了新闻事件报道的单一层次;这样的信息铺排,特别有利于矫正海外长期存在的对党的信息认知不平衡甚至曲解的现象,达到以事实明理、以史实明理的效果。

三、语言简约节制,文风客观平实

根据中新社长期对外新闻工作形成的经验,在对外报道中,简约节制的语言,平实、平衡、平稳的文风,是最易被海外受众认知、理解和接受的语态。

“十九问”组稿始终坚持这种行文风格。首先是篇幅短,19篇稿件都限定在“千字文”的篇幅。要在这个篇幅内讲清楚组织架构、党史脉络、机制沿革,特别需要“基于资料”又“跳出资料”,以明确的思路来引导叙事,说到点上、点到为止、以点及面。如《中国共产党如何通过修改党章确立“行动指南”?》以“集体智慧转化为行动指南”为思路,梳理历次党章修改的历史,既有整体概述,又有里程碑的圈点,不是堆砌史料的“编年体”,而是简约、有思考的“纪传体”。

组稿注重融合境内外两个舆论场的不同语态,语言通俗而具亲和力。如《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朋友圈”有多大?》将党际外交处理成“朋友圈”的概念。

组稿行文简约,不铺陈,不杂芜。通过内容的取舍轻重,来寄寓对事件的看法,以语言的节制来凸显事实。这既是在当前媒介新语态层出现状下的顺势创新,也是对传播规律的尊重和回归,是当前值得倡导和坚持的新闻文风。

“十九问”组稿共发出文字电讯通稿19篇,并通过网络、新媒体全平台呈现,兼具独创性和现象性,形成了品牌效应。组稿迅速获得海外华文报纸100%的采用,同时在各海外网络媒体、新媒体落地,其中包括不少港台主流媒体,显示了组稿作为新闻产品的独特性和舆论引导的有效性。据会期对PC端不完全统计,会期过半时“十九问”稿件的访问量已达161.47万;微博平均阅读量约30万,头条文章平均阅读数也超25万,《十九大为何首设“党代表通道”?》阅读量达746万,点赞上千;组稿还被新华网、人民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腾讯、新浪、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多家商业媒体头条转载;腾讯网专门对“十九问”制作专题。

“十九大十九问”的传播效果说明,在当前信息传播“形式创新”、“爆款”涌现的热潮中,“十九问”坚持“内容创新”,使传统媒体作为内容生产者的优势在融媒体环境下得到了延伸;“十九问”在“外宣”与“外需”上的精准对接,有效地契合了我方的传播意图与海外的信息需求,不仅是对外传播叙事方式的新探索,也是对外信息产品供求关系的创新。

猜你喜欢
篇幅党代会党章
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
Britain's“Shark House”
一图看懂十三届市纪委向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
一图看懂十三届市纪委向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
学好党章,立好“四个标尺”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党章关于发展党员的有关规定
图说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in proximal and distal nerve segments of rats with sciatic nerve injury during Wallerian degeneration
中共党章视域下党内选举制度的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