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周璐璐 王海敬
周璐璐江苏卫视《阅读·阅美》制片人
2017年8月26日,江苏卫视《阅读·阅美》开播,至10月28日第一季结束,节目播出10期,每期甄选3篇美文,通过“美文推荐+美文朗读+人物访谈”的模式,以美文作为载体,用故事传递情感、感化人心,让观众从不同角度去领略和解读“故事之美”。节目播出后,在周六晚间10点30分时段,平均收视稳定在0.6左右,最高一期收视0.69,拿下同类型同时段收视第一,除了收视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节目还受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表扬。
2016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达66.1%,移动端成为现代人阅读的主要途径,微博、微信中的文章渐成阅读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传播的优秀文章与日常生活更为贴近,以网文为阅读主体似乎更接地气,也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阅读·阅美》节目组正是看到了这一趋向,希望从鲜活的网络热文中把握时代脉搏,从文章背后普通人的故事中提炼真情实感。那些网络传播超过10万+阅读量、关乎普通人的文章,以及这些文章背后的故事,更是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它的草根性、互动性与普通观众的情感更契合。因而《阅读·阅美》最终决定从阅读网络美文切入,将阅读这个行为进行可视化的呈现,运用电视手段产生共振效应。
面对网络上浩如烟海的信息,如何找到并选出打动观众的文章和故事?同时,每一位编导所推荐的文章,都具有个人主观喜好和价值判断,未必能够打动到其他人。因此节目组在前期美文选择上,为了从不同审美价值体系中,抽取恰到好处的优秀文章,启用了将近60人的工作团队,交叉打分。文章评核采取10分制,最终采用打分高于8分的文章。当然,其中有一篇文章例外。
《乳白天空》本是一篇科普文章,没有华丽辞藻,也没有动人情节,在打分中也只得到7.5分,原本应该无缘《阅读·阅美》,但节目组经过反复讨论,研究了文章的作者位梦华,他是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地质学家,也是最先登上南极大陆的几名中国人之一。他半生致力于科普工作,一直坚持“用文学手段普及科学”故事,深深地打动了节目组,最终《乳白天空》得以登上了节目的舞台。
选取普通人的网络美文,讲述平凡人的感动故事,这是节目组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初衷。围绕这个中心,我们在选题上努力做到接地气、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在主题上做到主流暖心,突出人性光芒与关怀。
节目中有一篇美文是《收到录取通知书后,父母只剩背影,故乡只剩夏冬》,文章讲述了作者刘娜小时候渴望逃离父母和故乡,慢慢长大工作后却想回归故土,离父母近一点。这是一篇让人读过就能引发情感共鸣的文章,尤其是对那些背井离乡,在外求学工作的游子们。
文章中很多话语都戳中人心,刘娜“小时候渴望逃离父母,工作后却盼望靠近父母”的心路历程,不正是许多背井离乡的游子们的心声吗?她的父母在电话里总是“报喜不报忧”,告诉她“家里一切都好,你只管好好学习工作”,这样的话,不正是天下所有父母都会对自己的孩子讲的吗?可以说刘娜的经历,代表了无数背井离乡求学工作的游子们的共同经历,这也是文章能够引发集体共鸣的原因。
另一篇美文《第一次背娘》,作者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刘俊奇,文中记录了他背着母亲去医院看病的过程,并穿插讲述了母亲独自一人艰难抚养兄妹五人的经历。节目组选择这篇文章是出于它的主题“孝道”二字。节目录制当天,王丽云深情并茂朗读文章,不但让台下观众潸然泪下、情不自禁,甚至也让节目组的一位摄像大哥在现场几度泪崩,录制结束后的第二天一早,便驱车直奔老家看望父母去了。
《阅读阅美》节目时长60分钟,每期节目甄选3篇美文,除去广告时间,严格来说,留给每篇文章和故事的时间不到20分钟,如何在有限的体量里传递更有价值的信息,故事的情感落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每一个文字背后的故事,都要经过节目组的反复推敲和打磨。
10月28日播出的节目中的一篇《我的捐献日记》,讲述的是一位杭州女孩为陌生男孩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经历。当拿到这篇文字时,节目组觉得主题不错,但是节目的落点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捐献过程的讲述。
后来编导在跟这位捐献者聊天时得知,造血干细胞能够配型成功本身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而配型成功以后再到成功捐献,其间变数更多,因为每年都会出现多例在匹配成功后又拒绝的情况发生。如果是一开始捐献者就表明拒绝,患者还有机会寻求其他机会;如果等到正式捐献时再突然反悔,不但会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很大的情感伤害和经济损失,同时也会让患者的生命倒计时加速。因此从这一点来说,这位女性作为捐献者,除了怀有大爱,更重要的是,她有着强烈的责任心——那就是有始有终,只要答应了捐献,就绝不反悔!而这一点,最终也成为了当期节目的一处重要的情感落点。
在节目制作过程中,事实上每一个故事,都可以从不同维度和角度去讲述,节目最终主题和方向该如何选择,也考验着节目组的每一位编导。
《两块布条》这篇文章,作者是“网红老兵”尹吉先。他先后经历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大大小小战事。作为战争的亲历者,当他在网上看到当下年轻人对战争和历史真相的盲目迷惘状态,难以安心,下决心学习上网打字,现身说法,回答与战争、与历史有关的问题。
尹吉先作为一名经历过多次战争的老兵,无疑对于战争的真实和残酷更有发言权,但节目组并没有通过尹老的口去大肆宣扬战争的残酷和血腥,而是通过他的解答,厘清事实、还原真相,进而告诉人们珍视和平。正如尹老所说,虽然时常缅怀战地往事,但其实更加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在他看来,祖国和平发展,人民生活幸福就是最好的胜利果实,这也是当年参军的理由。
另一篇文章《一台手术背后的故事》,作者是北京协和医院医生谭先杰,文章记录了他为患者小昭切除9公斤重肿瘤的全部过程。文章以医生的第一人称视角,记录自己在患者求助、犹豫是否动手术、手术前紧张求助前辈、成功切除肿瘤等过程的心理活动,文章语言朴实,但情感却真实动人。
节目组在选取这篇文章的时候,不想刻意去展现和涉及当下的医患话题,而是通过谭先杰的讲述,还原了一个普通医生的真实形象:医生不是神,他们也会紧张、犹豫、害怕。尽管在病人眼中,他是“无所不能”的,但在面临患者求助时,他也会被患者的真诚所打动;在决定是否要动手术时,他也会犹豫,不断查阅各种资料,以及和专家会谈确认手术可行性;即将手术前,也会因为紧张而睡不着觉,也会因为担心害怕,需要请求前辈在手术时远程指导……节目组希望通过谭先杰的讲述,告诉人们,医生和患者都是普通人,他们用专业知识救治病人,也同样希望能够换来患者的体谅和尊重。
每一期《阅读·阅美》的舞台上,推荐嘉宾朗读完毕后,都会请上文章的主人公来聊聊文章背后的故事,但是有一篇文章比较特殊,因为节目组并没有找到故事的主人公。这篇文章就是《山果》,它描写了一个卖核桃的14岁小女孩山果,在火车上短短几十分钟,卖掉背篓里的核桃的故事。文章篇幅不长,但读完后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震撼,直击内心深处久久难以平静。
▲ 本文作者王海敬在节目录制现场。
但当编导找到这个选题的时候,节目组是有担忧的,因为文章里的故事已经过去了20多年,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故事的真实性有多少?故事的主人公能不能找到?而且在节目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主人公也确实没有找到。于是节目组最终转变了主题方向,改为主要侧重讲述“山果”那个群体和当地山村的变化,以及国家扶贫政策对当地的帮助。
其实在这个选题主旨和方向的变化过程中,整个节目组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我们也在反思,究竟什么是最重要的?我们到底要给观众传递什么样的内容?后来我们发现,其实能否找到山果本人,对于节目传播来讲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山果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在扶贫政策帮助下,生活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才是当地百姓和观众们最想了解和看到的。
节目组在挑选推荐嘉宾方面,没有一味追求“小鲜肉”和“大咖”,而是更在意健康形象、专业功底和人生阅历。李诚儒、张丰毅、宋春丽、寇振海、张光北、侯勇等都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他们对台词的把握、台风的掌控毋庸置疑;所属年龄层次也表现出他们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厚的生活积淀,更能诠释文字之美和故事之深意。
就像前文提到的《第一次背娘》,它的推荐嘉宾是老艺术家王丽云,在节目录制前的几天时间里,她和编导一起,对文本反复朗读和研究,在征得作者同意后,她也对文章中的某些字句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修改,以符合朗读的习惯;同时私底下不断练习,斟酌每一个字句,录制前做到了烂熟于胸。正因如此,才能在录制时让观众潸然泪下,让摄像大哥几度泪崩。
节目组在推荐嘉宾和推荐文章的匹配上,也要求两者有一定的关联性,这样才能保证在朗读和访谈中,推荐嘉宾能有更强的代入感和参与感,以达到更好的情感演绎和释放。就像文章《26只警犬,26次离别》,讲述了民警白雁与退役警犬们的动人故事:年轻时,他们一起破案、抓歹徒;年老了,他们依然相伴、彼此守护。考虑到该故事涉及到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因此在选择朗读嘉宾时,节目组让在生活中十分爱狗的艺人作为推荐嘉宾,最终选择了孙茜。
孙茜生活中极爱狗,她是救助流浪狗十五年的“老专家”,家中最多时养过八条狗,即便怀孕生子时期也没有放弃与狗狗们的相处。因此,当她在朗读文章时,更能自带情感,打动人心。正是因为孙茜和老白一样,对狗有着深厚的感情,在现场聊天过程中,他们有着共同的话题和情感共鸣点。孙茜更是在现场呼吁广大爱狗人士:不要遗弃你的狗狗!当你认养一条狗的时候,请记住,这是你对一个生命许下了承诺,狗会用一辈子践诺,请你也不要食言。在节目录制结束后,孙茜还特意找到白雁,互相加了微信,并告诉白雁,如果有需要,一定要打电话给她。
再比如文章《带你去看更好的世界》,讲述的是南京女孩吴玥,3年前被确诊患有淋巴管平滑肌瘤病,这是一种罕见疾病,唯一的救治方式是换肺,后来广东的一位放牛小弟将自己的双肺捐献给了她。于是,吴玥每年都会在8月31日那一天,给这位放牛小弟写一封信。
节目组选择了李诚儒作为这篇文章的推荐嘉宾,李诚儒和吴玥一样,也经历过生死。他曾经在生意做的风生水起之时,被诊断得了某种癌症,而且还是晚期。当时医生告诉他,如果不做手术,顶多还有八个月的生命;如果手术成功的话,也只能活个五六年。虽然后来被确认是误诊,但作为经历过在生死之间徘徊的人,李诚儒更能体会和理解吴玥的心情,在朗读文章时,似乎不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而是在讲述自己昨天的经历一般。吴玥上场后,李诚儒又像一位长者一样,对吴玥的身体状况十分关心。他俩甚至在现场做了一个约定:30年后要再朗读她的第30封信。
所以,推荐嘉宾选择得当,不但可以让节目呈现最佳效果,同时让推荐嘉宾和主人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互动。通过嘉宾的朗读和主人公的讲述,建立属于他们的情感连接,再通过电视化呈现将这一共鸣强化和深挖,使观众可以感同身受,引导观众用心领悟文字之美和情感的温度。这是每一集《阅读·阅美》节目希望达到的目标。
《阅读·阅美》第一季虽然只有短短十期,但播出后仍然得到了众多观众和网友的支持和共鸣,认为节目不但文字很美,而且通过第一人称的方式分享主人公故事,亲切鲜活、真挚动人。2017年11月24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也在宣传例会上指出,文化类节目要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同时也要在人的故事上下功夫。由此可见,独辟蹊径的文字选取和鲜活真挚的故事挖掘,是能够 被受众接受和认可的,而这也正是《阅读·阅美》从策划之初一直坚持的节目制作理念——“打捞”网络美文,深挖草根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电视虽然是一种“大众文化”,但不等同于通俗文化乃至媚俗文化,也是可以做得精致有营养的。作为电视从业者,推动本土原创文化节目的发展,呼应了时代和社会的需求,也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和本土原创的力量,我们更应该努力承担起主流电视媒体应该具有的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原创文化节目的发展,既要深入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又需要与当代主流文化相呼应,与现代社会的文化诉求相融合,这需要电视工作者更加积极主动地创新节目形态,深挖文化内涵,与当下全媒体传播的方式方法相融合,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阅读·阅美》节目 就是力图树立起网络阅读时代的审美标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见美文、见真人、见情感,于阳春白雪中洞见人间烟火,在浮躁追逐时沉淀理性思考,做饱含精神营养的高水平作品。电视文化类节目如何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又如何在人的故事上下功夫,这条创新之路,任重道远,我们也将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