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丽
小学数学的内容比较枯燥、无趣,如何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好这些枯燥的知识,是广大教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并且也是一个长期需要进行探究的课题。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课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导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一个有效的、新颖的、精彩的情景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从而乐于思考,乐于参与探讨,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生活情境导入法
教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从日常生活中学生耳濡目染的事情或情境中导入,能创造出形象、直观的氛围,让学生产生亲切、熟悉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并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学习中。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笔者先利用多媒体出示自己在超市中拍的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食物、玩具的图片及其标价牌,这些素材都紧密贴近生活,小学生在生活中也能够经常接触到。在展示以后,笔者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其中的哪一种商品,并且根据标签上数字,说出要多少钱才能买到。学生在这个熟悉的情境中都跃跃欲试,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中。
二、游戏活动导入法
游戏活动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活动,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既紧张又兴奋的状态下进入学习中。在教学《鸽巢问题》时,笔者先请同学们做一个游戏,游戏的规则是5个同学围着4把椅子转,当老师说坐下时,都要坐到椅子上。经过几轮游戏后,同学们发现总有一把椅子上坐了2个同学。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至少有一把椅子上坐了2个同学吗?”然后适时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鸽巢问题。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愉快、兴奋地进入学习探究中。
三、故事导入法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有趣的故事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把数学内容与其相关的有趣的故事相结合,无疑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可能性》时,笔者就从讲“一休的故事”开始课堂教学的。教师讲述故事:一休是个既聪明又勇敢的孩子,天皇很妒忌一休,所以处处为难他。有一天,天皇把一休关进了死牢,按照法律规定,死囚在临死前还有最后一次选择生死的机会,那就是大法官拿来一个盒子,里面装着“生”和“死”两张纸团,摸到“生”则可以释放,摸到“死”便会立即处死。这时候,教师提出问题。师:你们认为一休摸纸团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谁能用“可能”说一句话,预测一下结果吗?生:他有可能摸到写着“生”字的纸团,也有可能摸到写着“死”字的纸团。教师继续讲述,可天皇特别想让一休死,于是天皇派人偷偷把盒子里的“生”字纸团换成了“死”字纸团。师:同学们想一想,这回一休会怎么样呢?谁能用“一定”或“不可能”来预测一下结果?生:一休一定会摸到写着“死”字的纸团,一休不可能摸到写着“生”字的纸团。师:一休难道就真的没有救了吗?其实生活中有许多一定发生、可能发生、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可能性。
四、谜语导入法
谜语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方式,学生在猜谜语的过程中能开阔视野,发挥联想,启发思维,陶冶情操,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认识钟表》时,笔者就是先出示一个谜语让学生猜。谜语:“弟弟长,哥哥短,两人赛跑大家看,弟弟跑了十二圈,哥哥一圈才跑完,”猜一生活用品。当学生猜出是钟表时,教师适时提问,谜语里的哥哥和弟弟指的是钟表上的什么?就这样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怀着兴奋、好奇的心态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五、视频导入法
通过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视频短片,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激發学生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和能力。在教学《条形统计图》时,笔者先播放了一段市区大路上,车辆行驶通过学校大门口的3分钟视频录像。看完后提出问题:在视频中,同学们看到哪几种类型的机动车?然后再讨论如何才能准确统计出数量,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由于汽车是在行驶消失中,所以需要分小组合作才能准确统计出来,每小组统计一种机动车的辆数。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合作中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情景导入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在选取情景导入方法时,不能流于形式,应该充分了解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的重难点,力求贴近生活,设计出合理的情景导入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在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同时,也充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