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韩“喜悦”情感隐喻比较研究

2018-02-27 11:13董慧敏
求知导刊 2018年30期
关键词:中韩比较

董慧敏

摘 要:人类有着丰富且抽象的情感,而情感表达有直陈情感、抒发情感以及情感隐喻等。情感隐喻可以通过方位隐喻、身体隐喻、自然颜色隐喻、器具隐喻等方式来表现。文章对中韩两种语言中的情感隐喻进行比较研究,具体的研究对象是“喜悦”的情感隐喻,目的是探究“喜悦”的情感隐喻本质,挖掘中韩语言表象下所蕴藏着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中韩;“喜悦”;情感隐喻;比较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0-09

文章编号:2095-624X(2018)31-0156-01

一、不同的“喜悦”情感隐喻方式分析

1.以“空间的向上”隐喻喜悦

人类语言中可以通过多个方面进行情感隐喻,其中,方位隐喻是最为基本的形式,具体指的是通过空间方位,如上下、内外、前后、左右等来隐喻抽象的情感。有关心理学家指出,情绪在个体内呈现出垂直上下运动状态,而喜悦这种积极情感属于一种典型的方向朝上的心理活动。比如:

中文:①她情绪高昂,②热血高涨。

韩文:①??? ????(喜悦涌出来),②???? ????(脚步轻盈),③??? ????(士气冲天),④??? ????(身心轻便)。

2.以“体温的上升”隐喻喜悦

人体的生理组织包括了骨骼、五官、肌肉、皮肤、内脏以及四肢等部位与器官,这些器官与部位如果受到了外来刺激必然会引起生理反应,而人类的情感体验与生理反应存在必然的联系。比如:

中文:①高兴得满脸通红,②红光满面。

韩文:①??? ????(脸蛋变红),②???? ?? ??? ??(脸色红润),③??(红潮)。

人体沉浸在喜悦的情绪时体温会有所上升,由于血液涌至面部两颊而出现红晕,为此,面部红晕通常用来隐喻“喜悦”情感,在汉语与韩语两种语言表达中这种隐喻都有存在,其中,中国有个成语“红光满面”就是形容个体的气色红润,精神状态好,表达的就是喜悦的情感。

3.以“明亮的光”隐喻喜悦

光作为极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在表达情感时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通过对光线的明暗的感悟来传达愉快、低落等情感。中韩两种语言在隐喻表达喜悦的情感时都用到明亮、光线等。

中文:①红光满面,②精神矍铄。

韩文:①??? ??? ?? ????(脸上散发出喜悦的光芒),②???? ????(脸颊神采奕奕)。

4.以“盛开的花”隐喻喜悦

五颜六色的花朵鲜艳美丽,充满活力。因此,盛开的花朵多隐喻了喜悦情绪。人类内心充满喜悦时嘴角会自然的舒展,眉眼会上扬,这种形态正如盛开的花朵。在形容微笑的表情时多用“心花怒放”“笑开了花”等词语。比如:

中文:①乐开花,②心花怒放。

韩文:①??? ????(微笑之花绽放),②?? ??(喜悦发芽)。

5.以“象征吉祥的動物”隐喻喜悦

喜鹊作为汉文化中象征好运的吉祥物,它的叫声常常预示着好运将来或者是贵客临门。例如,根据新罗的昔脱解传说,高贵的昔脱解出生时便有大片的喜鹊发出叫声。在韩国的文学艺术中喜鹊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汉语中许多表达喜悦情感的成语都有雀或者是喜鹊字。比如:

中文:①欢声雀跃,②声名鹊起。

韩文:①??? ?(鹊笑鸠舞),②?? ???(欢呼雀跃)。

6.以“晴朗天气”隐喻喜悦

春季作为万物复苏的时节,通常用来隐喻喜悦情感。比如:

中文:①天气就像孩子的脸,一会儿阳光明媚,一会儿阴云密布,②灿烂的阳光填满了整个心灵,③春和日丽,④春风得意。

韩文:①??? ????(心里放晴),②??? ???? ????(脸上乌云散开),③?? ????(内心灿烂),④?? ??? ??(重见阳光)。

二、认知中韩“喜悦”情感隐喻的意义

隐喻属于修辞方式的一种,主要是利用空间方位以及具体物体等来表达抽象的情感。本文对比研究了汉语与韩语中表达喜悦的情感的隐喻,帮助语言学习者深入掌握“喜悦”隐喻的本质,并透过语言的表象挖掘内部文化内涵,这样对开展汉语与韩语的教育意义深远。

综上所述,本文将“喜悦”情感隐喻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中韩两国语言在“喜悦”情感隐喻认知方面的共同点与差异性,以推进汉韩语言教学与互译迈向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金基石.关于中韩语言对比的视角与方法[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3(1):10-13.

[2]龚玉苗.隐喻意识与外语词汇教学[J].外语界,2006(1).

猜你喜欢
中韩比较
本期导读
“2016中韩电影论坛”开幕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2016中韩电影论坛”开幕
中韩因“脱北者”隔空对峙
本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