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恩泽
>> 拒绝跳入美国挖的坑,拒绝被“捧杀”
一个“捧杀”中国的论调正在世界上空徘徊,这就是中国正在强大,让中国来承担跨越“金德尔伯格陷阱”(注释见文后链接)的义务。
从宣扬“修昔底德陷阱”到强调“金德尔伯格陷阱”,西方学者一再挖坑,让中国来跳。殊不知,中国不是“傻大个”,任由别人左右。
美国闪退一旁,居心何在?
平心而论,“金德尔伯格陷阱”并不是危言耸听的伪命题,而是确实存在的一个危机。由于美国总统特朗普奉行“美国优先”的战略,美国漠视自己作为超级大国应负的责任,不再为世界无偿提供更多的国际公共产品、不愿承担本应负起的国际责任,退而自保,使得全球经济陷入混乱、国际安全失去秩序。
首当其冲的是贸易保护主义“栅栏”隔离了多边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美国一味强调本国利益优先,强调贸易顺差,在2008?2016年的8年间,美国挥舞歧视性贸易大棒,出台了600多项政策措施,限制贸易伙伴,光是2015年就有90项之多。美国放了一个坏样子,其他国家特别是七国集团一窝蜂跟着干。来自全球贸易预警组织提供的数据表明,2015年各国实施的歧视性贸易措施比2014年飙升了50%。在贸易保护主义逆风肆虐下,2016年全球贸易总额创近10年来新低。
再就是恣意修改游戏规则,掌控规则霸权话语权以维护既得利益。美国倚仗其美元实力、技术霸权,在国际规则运作中,随心所欲地修改有关制度,具有相当的功利趋向,要建要拆十分随意,以求美国利益最大化。美国对许多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修改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和很大的随意性,或偷梁换柱,或实用主义,全凭自己的好恶及对美国的利益收获多少来定。
还有奉行政治孤立,逃避国际责任。美国退出“朋友圈”已成瘾,一言不合就“退群”甩手走人,不仅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退出《巴黎协定》,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要退出《伊核协议》,甚至扬言退出联合国。据说,这一切都是为了美国“再一次伟大”。美国以超级大国自居,公开亮出孤立主义旗号,认为“世界之大,舍我其谁”,躲在一边作壁上观,看国际洋相。由于美国不负责地实施收缩战略,逃避应负的国际责任,致使全球金融危机阴霾久久不能散去、地缘政治生态恶化、恐怖主义猖獗、民粹主义跟着起哄,世界陷入新的不确定和不安定。
美国闪退到一旁,于是,人们开始寄希望于日益强大的中国。
中国好累,有谁在乎过?
事实上,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一直在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不遗余力地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尽己所能,为世界提供免费的国际公共产品。
比如,中国经济增长占世界经济增长30%,是对世界经济增长和全球减贫贡献最大的国家;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部队最多的国家,是联合国维和行动捐款的第二大贡献国;中国是联合国会费的第三大承担国,并将根据国力增强继续增加;中国是坚决维护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国家,并在后续机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中国是“一带一路”的倡导者,得到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支持和积极参与;中国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创建者,近期首次牵手欧洲投资银行,以3.35亿美元贷款帮助印度修地铁;中国累计免除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上千亿元人民币债务,并向有关国家捐赠扶贫资金;中国在深海、极地、太空和网络等新兴领域,主动引领国际规则的制定,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发挥着建设性作用。
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中国并非像美国那么自私,只顾自己而罔顾世界。
中国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中国是有一定国际主义觉悟的大国,中国有义务帮助欠发达国家发展经济,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同发展进步。中国好,世界才会好;世界好,中国才会更好。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达则兼济天下”这一善举的理念根源。2017年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指出,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基于这样的理念,近几年来,中国改变一向内敛的战略,根据自身的国力,秉承大国义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主动“走出去”,为世界多贡献一些国际公共产品。
为美国挖下的坑买单,当我们傻?
但是,奢望中国填补美国闪退后留下的国际公共产品空间,是不现实的。
首先,中国还只是最大的发展中國家,虽说GDP已跃上了80万亿人民币台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还只是美国的一半。与美国的国力相比,还差一大截,难以比肩而立,因而相应担负的国际责任也不可能与美国等量齐观。中国经济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自己还有数千万贫困人口要脱贫攻坚,因此,不可能完全替代美国的国际义务。
其次,在国际局势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的时期,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需要应对的问题更加复杂多元化,仅靠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力量无法有效解决纷至沓来的世界问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把跨越“金德尔伯格陷阱”的责任完全推在中国身上,是缺乏客观性和可能性的误判。
最后,在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义务方面,西方学者一贯袒护美国而施压中国,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有着天然的双重标准思维。多年来,西方世界一贯睨视中国,并总想整出点事来:或唱多中国,给中国戴高帽,麻痹中国,期望中国在金融危机中为其蹚雷,为其火中取栗;或唱空中国,给中国制造市场悲观预期,怂恿国际资本背叛中国市场,且落井下石,期待中国经济硬着陆。现在又大肆鼓吹中国的大国责任,把本应由美国承担的国际义务扎堆推到中国头上,既不公平,也显别有用心。
因此,中国要有清醒的头脑。虽说今天的世界,在全球治理的任何一个领域,没有中国的参与都难以取得成功,但中国没有理由也没有义务为“金德尔伯格陷阱”背黑锅。在提供国际公共产品问题上,既积极作为,也有所不为,防止过度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成为中国不堪承受之重。而只有世界各国团结起来,共同治理全球事务,共同书写国际规则,共同掌握世界命运,共同分享发展成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最终跨越“金德尔伯格陷阱”,勿让世界再次陷入灾难、重蹈历史覆辙。
(作者系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财经媒体专栏作家)
链接
什么是“金德尔伯格陷阱”?
查尔斯 · P · 金德尔伯格是美国著名世界经济史学家、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国际关系学的霸权稳定理论奠基者之一。他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灾难起源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全球最大强权,但又未能像英国一样承担起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责任,结果导致全球经济体系陷入衰退、种族灭绝和世界大战。
2017年1月,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 · 奈在欧洲新闻网发表的文章中里提出“金德尔伯格陷阱理论”。该陷阱论逆向思考,告诫美国人:中国崛起以后的动向可能不是“示强”,而是“示弱”,即不愿承担目前美国无力负责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从而使世界陷入领导力空缺、危机四起的险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