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白园 诗情的纪念

2018-02-27 20:54
旅游 2018年2期
关键词:琵琶白居易园林

白居易的墓地在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洛阳香山建有白居易纪念园,这对到洛阳游走的我无疑是份惊喜。我不是白居易的粉丝,只是知道他老人家的大名,曾读过他老人家的几首诗而已。怀着敬仰,更是怀着一种好奇,怀着对白居易与洛阳关系的猜想,进了围绕白居易墓改造成的白居易纪念园,发现不管是否对白居易感兴趣,也不管对白居易有多少了解,都会莫名其妙地喜欢上这里。这里仿唐建筑的山水园林本身就是一首诗,浸泡在这山水园林中,很自然地就感受到一种诗情詩韵。洛阳白园,诗情的纪念地,也是诗情的乐享之地。

白池。

青谷幽潭

登香山登得实在太累,进白园,舒服多了,往山上走不需要登很高很高的山道台阶,累得呼哧带喘。我喜欢陡峭高峻的那种登山道的气势,却不喜欢它们对我体力的嘲笑。有登山道,却不高,彼此相宜,互相尊重。你用一种小小参差嵯峨诱惑我,我用轻松的脚步让你感受到你的成就。一方水池,一圈假山石的围峙,修竹耸岸,粉墙相照,人造的小景,些许的江南味道,挺好。我不是在江南读的白居易的《卖炭翁》《琵琶行》,但总把白居易和江南联系在一起,是杭州西湖畔看到的白居易塑像印象太深刻的缘故吧。白居易做过杭州刺史。沿着杂石石板铺的波道再向上行,左手方又出现水池,水池在坡道下,水池边坡道沿儿有了更多的假山石,虽不是太湖石,看上去是湖石是没有问题的,同样有一种观赏石的韵味儿,它们随坡陈垒,布出园林山景,是叠山理水的技巧,坡道右侧却又是真山,真山假山共融,山水之景自是不同。前方水池又见大,坡道又见高,道与池的高差在增大,假山石又多了层次形貌的变化,池畔草木也更显茂盛葱郁,形成岫谷叠山理水之趣更见精彩了,还弄出一个幽洞、一个水帘出来,水帘是水瀑似悬泻,亦是柔藤的垂挂,藤非一色,翠绿墨晕的交集中又有杂色的掺揉,显出秋的斑斓,园林小品的妩媚清雅风韵赫然,招得游人纷纷驻足观看,还有很多人索性下到池边,踏石撩水。一尊书刻着青谷两字的怪异之石立于道旁,似挡死了弯拐上去的踏道,踏步过去又豁然开朗,敞亮了新的视野,另一种情趣从玄妙中溢怀。再上右侧就是一片开阔之谷了,谷中多摆桌椅,谷中有台地,台地平阔,也摆着桌椅,香山茶社就在近旁了。看到茶桌茶椅,忍不住就生出过去坐上一坐的欲念。不过,赶上人多,还真就找不到座位的,我相信,占据了座位的没几个是真正入园看景的逛客,大多是专奔着香山茶社而来的,他们是常客,邀朋唤友的来享受在香山茶社喝茶品茗的舒爽,看着景慢慢地消磨时光。

白池。

凭心而论,在全国范围内,这一片真山真谷中的园林小景还真算不上什么,去贵州,贵阳市周边,随便找个地方,天然的山水小风景都胜过这里,但这帧园林小景在洛阳这座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城市面积越扩越大的地方,这片山水之地很难得,还有一种味道是纯自然风景中所匮乏所缺失的,那就是人文的味道。开始我只是隐隐约约的一种感觉,它很缥缈,不易捕捉,但再逛下去就越来越清晣、越来越明确了,它和传统的文人情结有关,和文学有关,和诗有关。中国的古典园林,皇家园林自始至终都占着主脉,还有寺庙园林和土大夫园林、文人园林,但无论皇家园林和寺院园林都受到土大夫园林的影响,土大夫园林就像影子,哪儿都少不了它,它是铺在地上的诗与画,写意的,有文人情思情怀的,笔墨酣畅淋漓的。不过这笔墨是石头,是砖瓦木料,是植物,是花草,是水而已。“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情浓意厚,才有“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你看,白园里的解说牌都做得与众不同,有一种诗意与画境。

诗廊探白翁

白园里有两座诗廊,为南诗廊和北诗廊。南北诗廊都是长廊,讲曲拐,讲变化,廊的一面是敞开的,里面筑墙,墙上镶嵌的石板上刻当代书法家书写的白诗。南诗廊感觉上是现代与古典的结合,顶廊檐的柱子有方形,有多棱形,白色的柱子看上去是石质,特别坚硬,但平整得让人起疑,像是用人造石面拼出来的,比红漆木柱感觉好,现在的红漆木柱过不了几年就脱皮,把内里的水泥桩露出来。廊外庭院铺杂石板,不规则、无秩序的花纹看似凌乱却有一种古朴的美,特别是配着那一尊尊奇形怪状的假山石、秀挺的翠柏蓬缠的藤蔓。登上南廊台地的石作踏道,两侧也是观赏石叠垒的,石石有形有貌,连垒成宽窄不一高低错落的矮观赏石墙,又生一种趣意、一种美,很有古典和诗性的味道。南诗廊右上方拾阶而上可到听伊亭,听伊亭的伊是指伊河,清秀宽阔的伊河就在山脚下,人家给亭取名,不说观,不说赏,不说览,而说听,强调听觉的美,听觉的享受,是浪漫的想象、联想还是实实在在的体验?登其亭,美的享受也就更上了一层楼,这不是诗意吗?登到顶,见到建筑也就到白园南侧的围墙,围墙也是诗性的,白墙墙心是白框架间的根根绿色竖竹造型,粗硕的毛竹竹竿,秩序井然地排出去,别开生面生机勃勃,很强烈的画面感。登山台阶两侧都是石护栏,根根望柱上书写着白居易的诗,边上边下都可以边读白诗名句,取的皆是白诗的精华,“水轩平写琉璃镜,草岸斜铺翡翠茵”“日滟水光摇素壁,风飘树影拂朱栏”“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鱼佩葺鳞光照地,鹘衔瑞带势冲天”之类,诗句美,触发的联想美,扶栏观两侧景色美,读诗触情都生情,再下望南诗廊,又是一种况味。

乐天堂。

endprint

北诗廊在琵琶峰北,东西两侧有道时书屋和翠樾亭,它比南诗廊更有曲折的美,诗墙不是青石板铺砌的而是白色的粉墙,粉墙上嵌墨色深深的石板,石板上刻诗,描白如拓片。各类书法作品的白诗,欣赏诗也欣赏书法。廊外是牡丹园,廊长牡丹园也大,四五月牡丹花盛开时,游客会为诗醉也为花醉。北诗廊西廊头的白居易诗是《琵琶行并序》,工作人员正在修石板,看不出在修什么。看到《琵琶行》我有些傷感。我喜欢这首诗,不仅读过还背过。上初中一年级时的那个寒假我背过很多古诗,背得最多的是陶渊明的诗,守着表哥家的大煤火炉,就着小炕桌,取着暖,要么练毛笔字、临摹连环画上的人物画,要么就是捧着诗集背诗。表哥表嫂看我是闲人,让我替他们看家,我自己不能闲着,很是刻苦了一番。是受老祖宗们的影响吧,刻苦的结果是熬棒子面粥总也熬不熟,表哥回来就挨表哥骂。背《琵琶行》时间要稍晚些,喜欢里面的句子,“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怨暗恨生,此时无声似有声”之类。应该是没读懂,那时没见过钢琴也没见过琵琶,见琵琶是16岁以后,所以就白背了,既没成为诗人也不会弾琵琶,白居易的名字倒是记得很深了。念的语文课本中似有白居易的《卖炭翁》,苦大仇深的那股劲刻骨铭心。回想起来,只是一笑,这笑中却有诸多的苦涩。我若以白先生诗开智,人生路上是否有另一道风景?

情系琵琶峰

白居易坟冢在琵琶峰上。若你未去过白园,想象琵琶峰会是什么样?我不知道那儿为什么会叫琵琶峰,更不知道那儿为什么叫峰。峰是尖的,高高耸挺着,绝对高差未必数值很大,也未必全都尖峭,但傲峭孤耸该是峰的主要特征吧?那琵琶峰顶却是平的,顶多大就有多平整的面积,至于琵琶形貌,更无从寻觅,那片地儿,不算纪念碑不算树,只有坟冢是凸起的,如圆圆的孤峰。莫非就是指白居易冢为峰?白居易生前就已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著名诗人了,《琵琶行》又是白公的代表作,以琶琶诗名为他的冢命名,也不是说不通的。

北诗廊。

白居易坟冢是新修建的,石砌冢墙,新草葱茏,围冢有白居易诗碑,有自然石卧碑,有纪念碑等等。韩国友人、日本友人敬立的纪念碑都很引人注目。日本中国文化显彰会几位成员联名的颂碑上刻着:“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先生,您是日本文化的恩人,您是日本举国敬仰的文学家,您对日本之贡献,恩重如山,万古流芳,吾辈永志不忘。”这话给劲,看着提气。不过我也在想,白居易对日本的影响,他的《长恨歌》诗是否发挥的作用更大些?《长恨歌》中的女主人公杨玉环杨贵妃死于马嵬坡,其墓只是衣冠冢,传说杨玉环并未死,而是东渡到了日本,日本至今都有杨玉环墓。长恨歌写于元和元年,与唐玄宗上隔了四代皇帝,间隔了64年,史实、民间传说、街坊里巷的传唱很多,都影响着白居易的创作,那时是否有杨贵妃东渡日本的传闻呢?《长恨歌》的后半部分,写的是:“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扇,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遣使(道士)苦寻,上天入地没找着,到海上仙山见到了杨贵妃,是诗人浪漫主义的想象,还是真实事件的艺术化加工?海上仙山是否指日本?杨玉环假死是否为唐玄宗与太监串通做的局?为什么总有杨贵妃到了日本的传闻?日本人对《长恨歌》对唐玄宗杨贵妃爱情故事的关注度不比中国人差吧?

晚年的白居易在洛阳18年,唐文宗大和四年(831年)定居洛阳时是刑部侍郎,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官至刑部尚书,四年后辞世。白居易的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深得世世代代人的喜爱,文学界自有文学界的评判,我喜欢是因为他的诗看着浅显易懂,却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哲理,富有张力。他的墓冢旁有一碑书刻的是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写此诗时他只有16岁,是按科考的规矩写的,因此诗题有“赋得”两字,题目有规矩,写法有规矩,诗意的要求上就更高。他是拿这首诗和其它几首习作去当敲门砖的,从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顾况眼里就没夹这个少年,说了“米价方贵,居亦弗易”的话,借他的名字打了个趣,言外之意:想在京城混饭吃,你当那么容易?待读了这诗,他立即对这少年刮目相看了。多茂盛的草都是年长年枯的,这是自然规律,说的是大白话。一场大火烧起来,草全烧死了烧光了,来年春风一吹,草又生长出来了,这也是大白话,可这大白话里的深刻含义是一两句能说得清的吗?毀灭性打击下的悲壮,生命力的顽强,都在大白话构置的画面里了,它引发的联想所受的启迪太多太多。这诗传唱了千年,还是经典。

白居易的白话式经典名句名诗太多太多,而他的这些经典中字字句句都含情。endprint

猜你喜欢
琵琶白居易园林
《园林》
我和我的琵琶
在园林里遇见自己
中国园林“缀玉集”
夜雪
“琵琶”和“枇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