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哲
故事发生在一个密不透风的小世界里,阿桂是村庄的守护者,何成是出走者。无论是阿桂和阿芝偷情,还是少年何成持刀伤人,作者写得都富有温情,可以看出作者对村庄的感情,对村民的感情。作者通篇以异光为愿景,为村庄增加了神话色彩,也让读者对故事结局怀抱着一份期待。这个小村落里的每个人都在过自己的生活,但他们还有一个众心所向的东西,就是等待异光的降临,这让看似一潭死水的日子多了无限的可能。诗意的文字如流淌的汁液,静静地滋润人心,让现实和神话凝缩在了一起,芸芸众生不再粗卑,生活也不再粗粝。这是这个故事能脱颖而出的地方。
这篇短篇小说有很多经典文本的影子,它有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里所描写的村庄的命运:兴衰、沉浮,也有大江健三郎《饲育》里对于村落的刻画:封闭、与世隔绝。但胡炎山的故事里有一些崭新的东西,是我国村落如今特有的,这点吸引着我。作者从一个观察者的视角解读着中国的村庄,有一些人突然就消失了,先是男人,而后是女人,村落随之孤寂了下来。几年后人们又突然出现了,他们把外面的世界也带了回来,村庄又沸腾了起来。但这种沸腾不是蓬勃,我觉得是一种躁动,是人们对于村落的不满和讨伐。他们迫切地想改变村庄,就如同他们迫切地想改变自己。这是当今中国特有的打工文化,如此现实的题材被作者以一种诗意的方式呈现了出来,让人耳目一新。
生活中,我也接触过一些故乡的出走者,他们抛家舍子,年轻时代就奔入了都市,操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对我说着住城市住惯了,家乡早就回不去了。他们想不想家?我觉得他们想。家里有父母,有子女。但他们为什么不回去?可能他们不再满足于土坯房、玉米地、门前的黄狗?我觉得也不尽然。我的月嫂是河南人,她朴实但彪悍,这几年过年都没有回过家,但每天都关心著老家的土地。夏天汛期,河南连降暴雨,她和我说得最多的就是庄稼人种的花生,遇水发了霉,她连连说了好几声可惜。孩子起了痱子,她和我说最好的良药不是医院开的,而是她家土坯房上的黄土,久经日晒,涂在伤患处,最见效。她说的时候,我分明感受到了她的神气和骄傲。然而,我知道她今生最大的梦想,就是在城市里买一套房子,也过上城里人的生活。这个愿望可以代表大多数打工者的心愿吧。这让我又想到了胡炎山的小说,故事结尾,当年的出走者何成的儿子衣锦还乡,留守者阿桂遇到自己的小孙子。作者以善良的笔触赋予每一个人物美好的结局,正如同作者的写作初衷,那个他梦里的村庄,“最终被一道奇异的光照亮着,人们过上了幸福、快乐、和谐、安康的好日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