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娟
(兰州市城关区华侨实验学校辰北分校,甘肃 兰州)
一提起写作文,小学生就面露难色,畏难情绪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习作态度。造成学生写作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生活实践等有关,又与教师的引导有关。
习作教学一直是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难题,教材本身每学期也只明确规定了八次习作训练,学生练习的机会和形式有限。习作与学生生活、学习严重脱离,形成了“谈习作色难”的尴尬局面。要想克服当前的弊端,真正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必须引导学生端正习作态度,解决习作材料来源,还要找到学习与习作、生活与习作、文本与习作之间的千丝万缕联系中的衔接点。
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我们很多语文教师不懈追求,激发孩子的写作欲望,调动孩子生活储备,找到习作与生活的衔接点,让他们有话写、愿意写,并教给孩子有效的方法来组织材料,创设大语文的教育环境。教师注重了习作内容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给学生提供了习作的材料,找到了习作大难题的突破口。
课堂小练笔,能有效地打通阅读与习作的通道,引导学生学习描写的手法、篇章布局的构思并加以仿写是极其必要的,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在“仿”中求“创”、求“活”、求“新”。
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识字6》中仿写。首先,结尾处让学生看着教室来仿写说数量词短语,孩子们积极地边看边回答,我及时并归类整理:“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一位教师,一群学生。”“一张课桌,一把椅子,一本书,一支笔。”引导孩子给这两小节补充题目是“教室”“快乐课堂”等。练笔与学生熟悉的课堂生活相衔接,练笔就从孩子说短句开始,多么随意。第二,此时赶快打开门窗,让孩子的思维去跳跃,让练笔飞出课堂,飞向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我快速地提出,咱们小朋友的家里都有什么呢?“一张茶几,一个沙发,一台电视,一片欢笑。”“这是哪里?”“客厅。”孩子们咱们还可以走到操场、街上、公园、商城、游乐园等地方,赶快写写。第三,在学生修改时引导,你写的一小节能否加入声音,我们就能看到鲜活的画面,听到有趣的声音,写的内容也生机勃勃了。如:“一张课桌,一把椅子,一本书,一阵读书声。”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因文而异,拓展学生练笔空间,为孩子广开“写”路,巧妙地练,练在当练时,练在生活的空间里。
学生的习作冲动绝不会只等到作文课时才产生。但要想把学生平时的生活素材在习作中调动出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眼光放在平时,让学生有了感触就及时谈论及时记录,并写在积累本上。在习作课上,教师只需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剪裁、加工、润色和提炼。
生活中大多是平凡的、细小的事情。首先引导学生选材,经过引导后学生在《童年趣事》中大多选与同学玩耍、自己的生日、和家人的聚会等,遵从本心的事。在《我学会了______》的习作中,大多选学会洗碗,学会了骑自行车,学会了下棋等平常事,多是自己经历的事情,所以事情具有个性,作文并不千篇一律。教师指导时,注意回放事情经过,尤其是细节,多想几遍,把人物怎样做的,怎样说的,甚至表情都形象地记录下来,习作就成功了多一半。再把事情发生的背景联系起来,把自己的感情感想表达出来,那就不寻常了。能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作文既有骨架,有血有肉,有灵魂。写作有了生活,就等于文笔有了源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主张:低年级“写自己想说的话”,中年级“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高年级“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出的习作“感情真实”。总之,写作就是说真话,诉真情。
记录生活真实,感受美好亲情,从身边做起。我引导学生留心妈妈的神态,记住妈妈的语言,描述妈妈的事情,感受妈妈的品质,当这些素材在大脑或日记中逐步丰富,就是妈妈形象逐步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作文写出的过程,即记录生活的真实,唱响身边的真情!接着指导方法:提供一些好词佳句,优美的开头结尾,讲述习作开篇点题,首尾呼应。习作的中间是重点,事情要具体,主要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细致描写。最关键点是:从最初的选材还是组织材料,以及事情的描述都要围绕妈妈的突出特点来描述表达自己看得最真实的一面。
习作要有材料,要引导孩子注意观察身边的生活,学会观察,认真积累,这是写好习作的重要一步。首先要激发观察的兴趣,教给观察方法,观察社会是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观察自然是看自然界的景和物,要注意全面观察和细致观察。再就是培养观察的习惯。最后把观察到的情况复述,家长和老师作适时点拨补充,这样孩子对事物或事件就有了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教师创造学生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参与有所感悟,“情动而辞发”,调动学生愉快的情绪和积极性,让学生感到写作是一种乐事。习作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坚持,不断探索,才能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的作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