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静
(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福建 泉州)
作为服务与特殊社会性目的的人文活动,是活动课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课程载体,引导其在参与活动课的过程中,熟悉活动课规范,强化内在认同,激发情感体验,进而实现对于其熏陶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小学生的认知与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对于活动的参与能力不强,结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科学推进小学生活动课的情境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通过设计相应的情境,从其身心现状出发,充分发挥活动课教育的教育价值,为小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少先队活动课不管是在内容设计上还是目标达成上,充满导向性、教育性、童趣性始终是活动课的最大特点。一节优秀的少先队活动课总是能够以儿童的视角来发现事物的教育意义,并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来对这种教育意义进一步渲染和夸大。因此,着眼小学生活动课的应用特点,适时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能够吸引小学生参与其中,实现自身综合素养提升。基于此,教师要着眼活动课的内容特点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相应的综合课堂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小学生观察活动、感悟活动、参与活动,既能以前身的参与提升对课程内容的认识,也能在知行结合的辨思中加深直观认识,从而使活动课的知识点、活动的参与点、综合的价值点达到有机统一。从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精巧设计活动课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的逻辑层次,推进情境之中的教学与术的有机统一、小学生思与做的有机统一、课堂动与静的有机统一,引导小学生在参与中延展形象思维,在参与中提高综合的感悟与动手能力。在分析活动课的参与难度的基础上,要适当给予小学生一定的“留白”,鼓励去探索思考,去反思感悟,去提炼升华,去吸收吐纳,从而在相应宽松的环境内,以较为积极主动的心态完成学习任务,深化对于综合知识特点的认知,帮助自身更为投入地进入学习空间中,实现对综合内容的体验认识。
作为一种团队活动,少先队活动课各个方面都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理解能力和参与兴趣,从而使其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帮助从自己的认知视角出发,加深对活动内容的理解与领悟。综合活动课尽管体现的知识源不同,展示的思维视角不同,包含的技巧方法不同,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任何内容都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既是其学习实践的背景,也是学习实践的结果。因此,在引导小学生进行活动课参与时,要强化生活意识,注重挖掘内容的生活因素,强化小学生、活动课、生活之间的有机关联,适时推进生活化场景的构建,引导孩子们我笔画我心,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以“我们的节日”为线索,充分挖掘历史、社会、政治等方便的节日资源,将国庆节、建队节、清明节等多种形式、不同内涵的节假日引入到活动课教育中,实现“节日搭台、活动课唱戏、学生受育”的良好效果。
少先队活动课具有极强的直观性、具象性与可读性,形式活泼、内容丰富。而多元性、快节奏、大容量是将活动课科学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呈现出来的主要特点。活动课教学开展的关键是如何实现其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机结合。活动课教学的内容要难易适中,使其与小学生活动课基础与认知能力相吻合,这是由小学生的智力发展特征所决定的。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性较短,不能长久对某件事投入关注,但其具有较强的好奇心、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因此,难易程度适中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够长时间保持小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能激发小学生的高配合度,提升回答思路的准确性。小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有利于彼此之间集思广益、观点碰撞,能够交流参与体会,分享综合学习心得,可以实现答疑解惑,增进小学生间的感情,帮助其在探究互助中共同克服学习困难,提升参与的深度与广度。教师要科学管控合作进程,在合作时,教师要对合作对象、合作要求提出明确化的要求,引领不同认知基础的小学生进行差异搭配,提升合作的互动效果,引领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按照内容要求展开深入学习实践,形成参与互动、集体探究、共同体会综合的学科知识特点,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做,学生不会再问老师”的学习机制,转变为“老师点、小学生学,在教师点拨下交互合作”的学习思维图式,从而将学生转变为真正的学习者,实现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总之,少先队活动课的呈现方式需要因人而异,因生而化,采取丰富多元的学习手段,构建相应的情境,引导小学生开展体验、感受、实践。综合活动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育理于趣,启发小学生更好的感受综合。因此,教师要通过活动设计、引导互助合作等途径,将综合活动课有机地融入课堂学习活动中,为其综合素养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