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课程视域下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

2018-02-27 02:57江苏常熟市莫城中心小学215500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24期
关键词:童心道德法治

江苏常熟市莫城中心小学(215500)

关注儿童的心灵和精神成长,以学科为本位对课程内容及结构进行提炼整合,跨学科联动,使课程回归儿童本位,指向个体全面而独特发展的适性课程体系,已进入新时期学校课程改革实践领域。尊重学生自然、活泼的生命状态,构建开放、多样、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活力课堂是新课程理念下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必然诉求。所谓童心课程,是指基于儿童立场,运用整合、选择、创生等策略,对学科课程内容及结构进行提炼和整合,从而建构一个使儿童全面发展、个性充分张扬、可供选择、以“善润童心”为核心的学科课程。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夯实未来发展的基础,感受幸福快乐的童年。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应以儿童立场为方向,立足校情、学情,富有创意地实施,体现浓浓的儿童文化,激发学生的兴趣,传递童心、童趣,使课程成为充满乐趣、个性充分张扬、可供选择的童心课程,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学生道德、人格、社会性和谐健康发展,享受幸福快乐的童年。

一、“长大的儿童”与儿童对话

童年生活,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阶段。教师应作为一个长大的儿童,与学生对话,使学生在生动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环境中习得悟性,修得品性,获得灵性,从而提升学力,形成良好品性。

1.充分调动生活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经验设计教学。例如,在教学《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中,教师先让学生观察教室里哪些东西是由塑料做成的,然后结合课前准备、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说说学习用品、玩具、生活用品中哪些东西是用塑料制成的。这样从生活积累出发,使之与课程的具体内容建立密切联系,使学生面对学习主题时,就会感到他们所学习的内容正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而乐于探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深切感受到塑料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又如,对于离学生生活较远的《鸦片的背后》一课,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尤为困难。教学时,为了突破这个难点,笔者首先让学生对比唐朝、清末和现在中国的版图,让学生初步感知中国的历史是令人自豪的,但是光辉的历史背后也有屈辱,接着引出课程的话题——鸦片战争。这样教学,由鸦片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探究鸦片的危害,感受鸦片战争背后的意义,唤醒了学生已掌握的有关虎门销烟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爱国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伟大壮举,从而理解鸦片战争的危害及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活中的话题

只有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可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活的话题。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如《认识广告》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出示图片)请大家看一看,图片上是什么?你们能说出它的广告词吗?

生:图片上是肯德基汉堡,广告词是“有了肯德基,生活好滋味!”。

……

师接着出示波司登羽绒服、万科公望楼盘、观致汽车的图片,学生一一指出,并念出广告词。

上述教学中,教师所举的例子是学生每天都能接触到的商品,使学生明白正是因为这些内容丰富的广告,我们才能了解到商品的相关信息,更新消费观点,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进而充分认识到广告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3.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蕴藏着能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丰富素材。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选择小课题的指导,选题时切忌贪大求全、好高骛远,以激发学生投入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完成研究的信心。选题确定以后,教师应启发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切忌越俎代庖,一手操办,使研究性学习失去意义。开展研究性学习不能急功近利,应重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不宜刻意追求结果。

健康和安全是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如在《别伤着自己》一课的教学中,结合教材丰富的图片,在了解学生的想法后,教师引导学生确定如下研究主题:(1)家庭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伤害事故;(2)意外伤害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痛苦与烦恼;(3)防范和处理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这样教学,不仅避免了传统的教师直接定题研究的方式,而且尊重了学生,提高了学生珍爱生命、自我保护的意识。

4.倡导多主体的开放性评价

新课程倡导多主体的开放性评价。童心课程视域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应以儿童立场为指导,以更自主、更有效、更快乐为课程价值为导向,实施多元评价,促进学生道德、人格、社会性和谐健康发展。

例如,笔者在设计手抄报展示时,采用多元化评价,包括达成水平评价、作品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等。每位学生都有一张评价表,这张评价表是自评和互评用的。评价表上呈现的是制作手抄报的要求:有主题,有限塑口号,拼贴美观。评价分为三个档次,即五星好评、四星中评、三星要努力。班级作品评价由学生集体评价,以掌声的热烈程度作为评价标准,也分为三个档次,分别为五星好评、四星中评、三星要努力。

二、道德与法治课牵手“兄弟姐妹”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课程,翻开教材,可见其他学科(语文、数学、美术、科学、心理健康教育等)的影子。倘若教师用心整合相关主题因素,打通学科间的壁垒,并巧妙应用于情境创设、目标达成、知识铺垫等环节,不仅能充实课程教学与学习的资源,优化教学策略,而且能使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效倍增。

道德与法治课和语文课有着很多纵向、横向的联系,这两门学科的课堂教学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教学内容水乳交融。如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中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和五年级语文教材《七律·长征》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了解长征的艰难和悲壮来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与乐观主义精神,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作为一支摧不垮的队伍的艰辛与智慧。

又如,教学六年级的《当灾难降临的时候》一课时,恰逢我国经历和战胜了百年一遇的雪灾,又不幸遇上了四川特大地震,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了解了人们如何应对这两场灾难。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句句动情的话语,一个个忙碌而又疲惫的身影,一袋袋滚烫的热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无不震撼着学生的心。学生从中深切地体会到人民子弟兵是最可爱的人——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更懂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这一切都深深地感染着学生,他们的习作中流露了自己的心声。

三、道德与法治课渗入文学特色

我校以文学特色作为办学特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文学特色,这也是构建童心课程的一条路子。那么,如何渗透文学特色?面对这一难题,教师要善于发现,调动自己已掌握的文学知识,将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与文学知识进行整合,设计文学板块,摘录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相关的名家名篇。在环保专题中,很难找到写环保的名家名篇,这需要我们挖掘和研究。冰糖葫芦是人们喜爱的食品,上面一般裹着一层塑料保鲜膜,这一点和传统的冰糖葫芦是不一样的。如梁实秋的《酸梅汤与冰糖葫芦》中写到了传统的冰糖葫芦,那时还没有塑料薄膜,环保而美味。教师可借来一用,让学生感受名家作品、名家的人文生活,提高审美情趣、文学素养。问题的设置方式和作业设计,也能渗透文学特色。如教学《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时,笔者设计的作业是塑料的自述故事会和手抄报展。

四、打造道德与法治课的德育平台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和有限的教育场所内,学生要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教材内容对话,与教材思想接轨难度较大。因此,教师要因地制宜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利用班队会课、微队课对道德与法治课进行整合,拓宽教学时空。例如,教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我的成长与学校》时,教师可结合“书香筑梦 慧雅童年”活动,开设一堂以推进阅读为主题的微队课。在古诗新唱的韵律中,在课本剧表演的快乐中,在亲子阅读、读书漂流瓶的淡雅书香中,学生感受到自身的成长,拓真知,练能力,享受慧雅童年,成为诚笃弘毅的好少年。

道德与法治教学应依据校情以及师生的实际,对现行教材进行整合、补充、拓展,渗透文学特色,并与其他学科整合互动,与德育阵营的班队课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道德与法治教学更有校园个性,更有生活意义,更有生命价值,使儿童在生动的道德与法治学习中感受到童心课程的文化特色,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蕴,促进道德、人格、社会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童心道德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童心绘天下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