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慧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 景德镇 333403)
视觉语法分析自二十一世纪初引入我国以来,国内研究人员较多地将之运用于儿童画、儿童绘本以及杂志上的广告、文章等的分析,但很少用其对专业性的美术作品进行分析。他们以《阅读图像》(Kress &Van Leeuwen,1996)这本书为理论基础,其理论框架同样是参照系统功能语言学(Halliday,1985)中的三大语言元功能并提出图像的分析框架。几乎在同一时期,《展览艺术的语言》(Michael O’Toole,1994)问世,作者于2011年做了比较大的修正,影响了整个多模态研究领域。
鲁道夫·阿恩海姆在其著作中提出的视知觉理论把视觉艺术中的知觉概念看作创作和鉴赏的基本源泉。视觉语法分析因深受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符号学的影响,所以被称为系统功能符号学(systemicfunctional semiotics)。系统功能语言学可看作是系统功能符号学的一个分支。
近四十年来,世界许多城市公共建筑和休闲广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以陶瓷为主要材料的现代表现形式的环境艺术作品,包括陶艺雕塑、建筑壁画等。日本等国家涌现出了一大批以创作环境陶艺作品闻名的陶艺家。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越来越重视形象与环境,环境陶艺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各大小城市的公园、广场、车站以及大街、小巷、校园等公共区域。
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对环境陶艺作品的分析千差万别、莫衷一是。本文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视觉语法分析等多模态研究为分析和评价环境陶艺作品提供了新视野、新方法。
视觉语法分析继承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假说(metafunction hypothesis),认为视觉话语与只包含语言符号的话语一样,是意义的源泉并具有多功能性。社会符号学包含某种文化所涉及的内容和该文化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和表达类型。苏珊·朗格的符号论美学认为,艺术是“人类感情符号形式的创造”,“艺术符号是非语言的表象符号”,因此强调“外观”的重要性和符号的意义系统。
根据Halliday(1985)提出的语言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Michael O’Toole 将视觉艺术的意义系统同样划分为三种对应的类型-再现意义(representational meaning)、情态意义(Modal meaning)和构图意义(compositional meaning),并为分析各种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建筑等符号代码贴上标签,这些代码仍然代表相似的功能或者意义关系类型。不同的艺术作品类型所贴的标签不尽相同。本文主要借鉴Michael O’Toole对雕塑作品的研究方法来分析环境陶艺作品(见表1)。
“一幅图抵得上一千个字”,人们通常习惯于或不假思索地看图像并理解其意义,直截了当地诠释了图像与语言的关系,所以图像如此重要且魅力强大。系统功能符号学认为其三大功能(再现、情态和构图)都含有意义,条件是只要它们在语段里被激活或者实现,非线性并且同时发生的结构体(比如图片)亦不例外。尽管图片的系统或者范式选择有多种多样的实现形式,但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自身的意义(包括再现意义、情态意义、构图意义)。
所谓再现意义,系指图画或雕塑代表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物体、地方或事件。它们像古典时期或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一样,不管是历史的还是当代的,都比较神秘。Michael O’Toole认为,最明显的‘意义’功能是再现功能。
所谓情态意义,系指图像或雕塑通过角度调整人们的视觉或姿势,并通过突显和框架特殊组成方式吸引人们目光进入它们的世界。Michael O’Toole认为,区别雕塑与其他艺术作品的许多特征都来源于情态系统的因素,如范围(scale)、巨大性(mass)、平衡、可触知性以及称呼(Address)等。
所谓构图意义,系指图像或雕塑为了在结构内或者在底座上实现平衡,利用垂直、平衡和对角线的几何学原理,以及结构内平衡和对立的交叉来实现其构图。雕塑的构图功能不仅包括语篇、衔接和语境特征(与韩礼德提出语言的语篇功能相提并论),也包括绘画所包含的构图组成部分比例(compositional proportions),一致(correspondences)与对立(oppositions)的构图功能。值得注意的是,雕塑具体形式的不协调以及强调使用材料本质(硬度、重量、颜色、反射和可触知性)趋向于前景化了。
表1 雕塑中的功能和系统Tab.1 Functions and systems in sculpture
选择环境陶艺作品作为分析对象的主要原因是它有三种特性:一是生命性:与古典雕塑和文艺复兴时期雕塑作品相仿,大量的环境陶艺作品使人易联想到身体等生命物质。二是三维立体性:人们可以从任一角度欣赏陶瓷环艺作品,并把它与自己所熟悉的人物或环境联系起来,这与世界的系统联系及系统论观点一致。三是欣赏性:当人们置身于陶瓷环艺作品前,自身被它所散发的艺术光辉与美感所吸引和震撼。最具环境依赖性(contextdependent)的案例,如为装饰建筑物大楼或者震慑广场的陶瓷环艺作品,每天都在不同人群中散发自身的光辉。
作为视觉语言的一种艺术形态,环境陶艺的本体语言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特征,并在当今视觉文化影响下不断得到文化关注,其审美特征在视觉语言的解读方面也具备了图像化时代的语义特征。环境陶艺作品是设计者根据特定环境的需求,满足不同场所人群的审美需要而有目的地进行创作的成果。它区别于自由创作的陶艺,也区别于博物馆中的艺术。陶瓷环艺的设计与所处环境及其中人群心理密切相关,这一点充分体现了视觉语法的情态功能。而这些都与系统功能符号学的再现意义、情态意义和构图意义等息息相关。
形式语言包括了形、色、质以及表现形态,结合陶瓷材料泥、釉、火这些特殊的语言符号剖析其审美特征与优点,并区别于其他环境艺术材料和形式。作为形式语言,出现在特定环境中的陶艺作品首先给人带来感观体验。陶瓷艺术自身的专业性、技术性、材质的特殊性以及悠长的历史传承都激发了欣赏者独特的审美感受。这些形式语言的特征都始于视觉引发的知觉感受。
本文尝试运用表一中的三大功能和行列的子标题,对当代环境陶艺进行符号性解读。
陶泥模型的建造过程定义了环境陶艺作品表面的构图功能,同时也定义了构图标签里动态平衡和关系的加强与减弱。凭借这些标签与人打招呼,要求人们用自己的身体作出识别,陶泥模型的建造过程又影响了环境陶艺作品的情态功能。而人们从视觉和精神上识别环境陶艺作品的行为最终实现了再现功能。
构图功能的最大特点是通过材料进行反映,在图表的作用、图形和成员单元里也都有体现。材料性质所带来的视觉触觉和知觉上的感受体现了某种材料的质感。在构图功能的成员单元里有材料品种等项目。陶泥材质的美直观地体现泥土本身的质感,从陶瓷材料质地来说,瓷泥分为粗瓷和细瓷,陶泥又有粗陶、细陶和精陶,还有一种根据原料配比,介于瓷与陶之间的炻瓷等;瓷泥细腻温润,而陶土颗粒感较强,质地疏松,表现粗犷古朴。由于陶泥材质的丰富多样,即使没有釉料装饰,环境陶艺作品依然能呈现出肌理质感之美(见图1)。
图1 肌理表现(朱乐耕作品)Fig.1 Texturing by Zhu Legeng
陶泥本身的自然纹理和人为加工制作的工艺纹理共同构成肌理,它所带有的韵律、连续、重叠、交叉、错综(构图功能里的图形单元)的美感,以及引发人的软硬、轻重、缓急的空间感受和质感联想(情态功能),都是陶艺家运用材质语言特点配合作品与环境的需要进行选择的结果。陶艺家充分利用泥土材质的特点,通过手捏、机械硬边的打磨、压印等烘托各种肌理效果,表现出理性的美,这些都是材料的物理可塑性(plasticity)带来的视觉体验(见图2)。
图2 韩国首尔圣心医院系列环境陶艺(朱乐耕作品)Fig.2 Environmental ceramic installation series at Kangnam Sacred Heart Hospital in Seoul, Korea by Zhu Legeng
色彩在视觉语法的构图功能里的作用(work)单元扮演着重要角色。色彩是视觉艺术形式语言里最活跃、最能带给人视觉冲击力的因素,它充分传达了人的心理和情绪(反映了视觉语法的情态功能)。釉料的色彩多种多样,是陶瓷表现除黏土本身的色泽以外其他色彩中的重要语言。与其他用于上色的颜料不同,釉料需要经过高温烧制才会熔融于陶瓷制品表面,不易渗透,利于清洁和持久。裂纹釉、亚光釉等不同质地的釉加上釉上、釉下各种彩料,使得环境陶艺作品大放光彩。更重要的是,温度、烧制以及窑内摆放位置的变化和施釉厚薄不均等因素,都会影响陶瓷制品的最终呈现视觉效果。这些微妙的色泽变化所具有的象征性、情感性和知觉性等特点,引发人们对各种色彩产生华丽、含蓄、极简的想象和联想以及紧张、轻松、兴奋、冷静等各种情绪。如冷暖色调会使人视觉上分别产生扩展收缩或者前进后退等感觉。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不同,引发对各种色彩的喜好和偏忌,色彩呈现出不同的象征意义。
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前的2018年11月4日晚,一幅长达16.8米的陶瓷釉画《诸光开物》(见图3)景墙吸引了各国政要和嘉宾的目光。该作品画面以万花筒、国家会展中心建筑形态四叶草等传统文化因素,与二维码、智能生活、大数据、北斗导航等抽象图案构成的前沿科技元素交互辉映融合(interplay with space),演绎自然、人文、科创和智慧之光。以此寓意中华风清,诸光璀璨,国展四叶,八方荟萃,科创潮涌、万物兴盛、风云际会和开物成务。这幅陶瓷釉画只是原作的局部展示,原作总长达80米,高2.6米(体现情态功能的巨大性),呈现在国家会展中心北入口的上海地铁17号线诸光路站地铁空间。除了具备气势宏大的特点之外,釉料的丰富色彩在这幅作品里得以最大显现。各种色块和图形的强烈对比运用,交替挥洒,鲜明醒目的色调和釉面微妙的光泽感使其洋溢着热情和生动,具有很好的视觉效果。这幅作品同时也暗示了在大型环境陶艺作品中,作者对釉料的细节处理和釉色的整体搭配是实现作品艺术美感至关重要的一步。在随着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消费需求不断涌现,当代艺术家敏锐发现并抓住新的朦胧需求和流行元素,融合创新,将传统艺术转化为一种适应时尚的应用艺术,从而焕发出更旺盛的生命力。
图3 《诸光开物》局部(蒋国兴、郭爱和作品)Fig.3 Part of “Works of Lights” by Jiang Guoxing and Guo Aihe
Michael O’Toole在分析雕塑作品情态功能的作品和图形单元里分别都提到巨大性(mass),并提出自己的系统(见图4)。
图4 作为系统的巨大性Fig.4 Mass as a system
环境陶艺作品情态功能的巨大性有三种表现:一是陶艺作品的中心重力以及与水平面的关系;二是陶艺作品的硬度和不可穿透性(涉及到程度因素);三是陶艺作品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广阔的圆弧比有角度的或者尖角的弧度暗示了更大的巨大性。
与传统雕塑作品一样,许多环境陶艺作品演绎展示人的行为或令人记忆深刻的个性特征,如恋人间的亲吻,某人对天长啸等。纵观整个艺术史,雕塑作品比绘画作品更偏好抽象的再现意义主题,如体现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对爱情、健康、战争、胜利等的寓言。现代环境陶艺作品也愈发看重主题的象征意义,体现在再现功能图形单元的作品主体选择等方面。Michael O’Toole在分析雕塑作品再现功能的图形单元里提出作品主体的系统(见图5)。
从表中可以看出,Michael O’Toole把主体分为有机和无机两类,有机主体又分为与人物、动物和生物相关。譬如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贵族就充分利用龙(与动物相关)作为图腾象征符号,九条龙寓意“九五之尊”(见图6)。
图5 作为系统的主体Fig.5 Body as a system
图6 九龙壁(清)Fig.6 Nine-dragon wall built in Qing Dynasty
系统功能符号学的视觉语法分析是多模态研究的一个分支,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诸多新观点、新视角和新方法。Michael O’Toole关于类型-再现意义(representational meaning)、情态意义(Modal meaning)和构图意义(compositional meaning)等多种视觉艺术的意义系统,以及触觉、听觉等其他模态,可以从功能与意义符号等角度(如形、色、质、图等多种表现形态)对艺术作品进行解构和分析,为我们分析环境陶艺作品等专业性的美术作品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和方法。对环境陶艺作品的视觉语法解读等多模态研究虽然最终以主观形式出现,但它却是通过大量承载多种客观因素和系统选择来实现,所以其对环境陶艺作品的分析具有一定的普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