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倩文
当今的国际竞争是“硬权力”和“软权力”二力综合的较量,在某种程度上,“软权力”具有比“硬权力”更强的威力,运用非直接军事和经济手段增强国家实质力量、提升本国国际影响力已然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的新常态,作为“软权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软权力”的建构也越来越受重视。目前,中国已明确将提升国家文化软权力作为国家政治安全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内容。
一、档案与文化软权力
要揭示和实现档案在文化软权力建构中扮演的角色,首先要对档案与文化软权力的关系进行分析,其次要对档案在文化软权力构建层次中的作用进行阐释。
1文化软权力的基本认知
“软权力”这一概念是由约瑟夫·奈1990年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一书中最早提出的,是相对“硬权力”而言的,“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有学者将其归纳为“吸引力、向导力和执行力”,即将一国的政治导向和意图通过文化等手段潜移默化地对他国民众意识产生影响,并对其产生控制力,谋求其在政治外交和国际规则制定中做出一国预期中的行为。由此可见,文化是软权力最重要的资源,文化吸引力是软权力建构的第一来源,文化软权力是国家软权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档案作为社会记忆,如实的记录了各民族的发展历程,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是各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各民族凝聚在档案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是其能在文化软权力构建中发挥作用、扮演角色的根源所在。
2.档案在文化软权力建构中的作用
文化并不等同于软权力本身,它不能自动地让他国去做一国预期中想让他国做或接受的事情,只有经过转化的文化才具有软权力的作用力。约瑟夫·奈从权力资源即 “无形的力量资源”的角度来界定文化(包括观念、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主要指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它是一种软权力资源(soft power resource),以区别于软权力(soft power)本身。也就是说,当文化进入到一国与他国的关系中,它就具备了转化为权力的可能,而只有当他国的民众认可并被一国的文化观念、意识形态同化,才意味着文化真正转化成了“软权力”。即文化软权力的建构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代表一国政治意图的“价值观念”的顺利输出。在这一层次中,作为民族文化代言人的档案无疑可以为价值观念的顺利输出提供最佳的智力支持;第二层次是“价值观念”的同化和以此产生的政治导向力和执行力。当他国民众认可并被一国的价值观同化,那么一国就有望在国际政治中对他国的决策施加影响,使其做出一国预期中的行为,这就是约瑟夫·奈书中所言的“把他人转化为按美国人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的人。”档案对这一层次的影响是间接的、无形的,主要是依仗于第一层次影响的延续。
二、档案在文化软权力建构中的角色定位
档案作为文化软权力的第一来源,档案在文化軟权力建构中扮演着“传递政治价值观的使者”“塑造文化吸引力的资源宝库”和“产生导向力和执行力无形的推手”三种重要的角色。
1.档案是传递价值观的使者
文化软权力发挥作用是一个国家价值观获得理解、认同并被同化的结果。在某种程度表现为“一种对对方信念偏好的影响乃至改变,一种对普通人心灵的控制和争夺话语之所以产生“权利”,在于它所包含的价值理念。”文化软权力的力量大小取决于他国对一国“价值观念”的认同和被同化的程度。
对国内来说,“价值观念”是指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和抉择,也就是一国国民在认定事务、辨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对于国际政治中国家间的关系而言的,指各国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所作出的各种政治行为和在国际关系中所持有的立场和态度等。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的整个历程都可以在档案中找到足迹,它是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活动的同步性记录,如实地记载和反映了该民族所抱持的政治“价值观”,无不体现着该民族的政治立场和想达到的政治愿景,为国家文化软权力提供事实依据和凭证扫清障碍。中国一向奉行的是在“和平、友好、独立自主和包容”观念下的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多边关系,致力于“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在中国外交部第三批解密档案中,尤其是《周恩来总理出访亚非十四国大事记》《法国外交部欧洲事务负责人谈中法建交》等档案如实地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中国在双边和多边领域的原则立场、对外交往的态度:中国积极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关系,改善同发达国家的关系,为构建一个和平友好的国际政治局势努力。
2.档案是打造文化吸引力的素材供应者
档案是开发和创新各式各样具有吸引力的文化产业和产品的素材供应者,蕴含在档案中的优秀文化可以在不断的文化创新过程中提升其感召力。通过对档案更高深度和广度的挖掘,让中华文化不断的丰富和深化,与时俱进,最终达到提高本国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的目的。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主要包括电视剧、影片、电视节目、书籍等。
作为文化输出最为成功的美国,在“1994年它的包装软件占世界市场的75%,音乐声带占世界市场的60%;在影视方面,它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节目有60%一80%的栏目内容来自于美国,而在美国自己的电视中,外国节目的占有率只有1%一2%,美国公司出产的影片产量只占全球电影产量的6.7%,却占据了全球电影总放映时间的50%以上,电影总票房的三分之二。”对这些文化产品的认同意味着对该文化产品携带的文化观念、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的认同。把本国的价值观念压缩成文化快餐并以他国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给予传递和扩散,并对其思想观念起到潜移默化的同化作用,这种文化软权力比起硬权力而言毫不逊色。此外,美国之音在档案的基础上通过每周平均1200小时、52种语言播音不断地向世界8600多万听众传递美国推崇的价值观念,成为宣扬美国价值观的重要路径。
3.档案是产生政治导向力和执行力的无形推手
档案是文化吸引力的第一来源,但其对导向力和执行力的影响并不是直接的、有形的,相反是间接的、无形的,其影响力的大小主要是依仗文化吸引力所能达到的效果决定的,只有他国认同了一国的价值观念并被同化,一国才对他国具有控制力,才有可能使他国在政治立场、外交政策和国际规则制定中做出一国预期中的行为。而且一国的文化吸引力越强、他国被同化的程度越高,他国的执行力与一国预期达到的效果偏差就会越小。
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文化软权力之所以能导致强导向力和执行力,与日本国家的档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美国谋求对日本进行文化同化的同时,美国学界也开始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能反映日本发展史的档案信息资料,在其基础上对日本民众的价值观念进行全方面的解读,以寻求同化的突破口并通过新政策法令的颁布将美国自身所推崇的价值观念有意识地扩散到日本民众生活的各个领域,慢慢地让日本民众在精神和心理上形成对美国永久性的半依存结构。事实证明这种文化同化是卓有成效的,当时的日本国民“把美国视为奔向美好新时代的指路人。”并开始了唯美国马首是瞻的民主化道路。档案作为一种社会记忆,是反映民族价值观念的载体,充分了解他国的“价值观念”,可以加大一国“价值观念”顺利进入他国的成功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是这个道理。美国对日本成功的文化同化使得日本在政治行为和处理国际政治关系的立场上长期追随美国。由此可见,在文化软权力建构中档案产生导向力和执行力的作用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三、档案在文化软权力建构中的角色实现
档案作为文化软权力资源的基本要素,在文化软权力建构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只有将这些角色实现,才能达到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感召力和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权力的目的。
1.将档案建设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创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树立和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权力和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设为总体目标。并强调要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令人遗憾的是档案馆竟不在其中或者说被包含在“等公共文化机构中”,由此可见档案及保存档案的档案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构建中的地位是很低的,不受重视。
档案是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一切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是人类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结晶,各种载体形式的档案无不记载和反映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档案馆是一座中华文化资源的宝库,其中保藏的档案将为阐发文化精髓、滋养文艺创作、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宣传教育等方面提供最为丰富、真实、完整的信息支持。要让档案在文化软权力建设中扮演好“传递政治价值观的使者”“塑造文化吸引力的资源宝库”和“产生导向力和执行力无形的推手”三种重要的角色,为增强国家文化软权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添砖加瓦,就必须还档案在文化软权力建设中应有地位,为能更好的发挥其在文化软权力中的优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将档案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是给档案正名最关键的一步。
2.将档案作为传扬价值观的首选资源
改革开放后,我国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加上外来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入侵,使得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基本不复存在,由此产生了道德困惑和信仰危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集中体现为价值观的缺位。要提升我国文化软权力的国际竞争力最关键的是打造一个全国上下都认同并遵循的价值体系,档案作为人类文明进程的记录者,无疑是打造和传扬价值观的首选资源。
档案在打造和传扬社会价值观中可以助力实现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教材体系建设,根据受教育者的学段将档案中承载的中华传统的优秀历史文化和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由浅及深的编入教材,通过将传统的戏曲、国画、书法、中医药、武术、太极等传统文化经典纳入教材体系,增进受教育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沃土和氛围,为国家文化软权力的构建输送人才;通过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解释和讲述,充分发挥其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激励作用。第二件事是加强研究和阐释,对档案中蕴含的中华优秀文化的经典要按照创新性发展、创造性继承的原则加强研究阐释,完成现代性转换,和时代接轨,以便于本国国民和其他民众的接受和理解,使中华文化在国际文化软权力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第三件事是讲好“中國故事”,用档案来传达我国一向秉持的价值观念是增强感召力和说服力的最佳方式。如对古时我国与土耳其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建交文书和现今中国与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签署的有关“一带一路”的合作备忘录等相关档案文献的展出,向世界传递中国为建立“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决心和努力,为吸引并说服其他国家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制定提供了新的力量。
3.提炼档案中的优秀文化元素助力文化产业发展
在文化软权力建构中应充分发挥好档案塑造文化吸引力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的对蕴含在档案中的优秀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不断挖掘档案资源的深层价值,让中华文化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和提升,以提高本国的文化感召力和影响力,更好地应对国家间文化软权力的较量。
撒切尔夫人和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都曾在公开场合表示:能输出价值观的国家,不能说它是一个强国。她们所说的价值观,简单的说,就是有稳定性、持久性的思想。中国一直以来都备受美国、日韩等国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侵蚀,中国国土上随处可见的星巴克以及哈韩族、日漫迷等,这些带有他国价值观念的产业和产品的输出,是一种将他国推崇的价值观念有意识地扩散到中国民众生活的各个领域的行为,是极其危险的,远比任何一种武器对人的伤害更加致命。因此,必须致力于打造和输出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和产品,以谋求在文化软权力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为打造文化吸引力的素材供应者,我们必须将凝练在档案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加以提炼,助力文化软权力的建构和作用的顺利发挥。在G20文化主题峰会上华策集团总裁赵依芳提出:“中国要打造优质的文化产品,还是要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去汲取营养、寻找灵感……这样才能引发人们的共鸣,向世界展现中国的文化魅力。”这是在强调内容的重要性,档案毋庸置疑是内容质量的最佳保证,2016年在档案史实基础上制作《解密》《亲爱的翻译官》等剧在海内外的热播就是明证。此外,此次峰会上无论是中华书法、字画作品的魅力展出、中华传统剧目的完美演绎还是会场处处彰显的中华文化符号,档案无疑都是最大的功臣,向世界展示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迈出关键性的一步。只有在本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成功输出后,才有望在国际政治中对他国的政治取向和行为产生导向力和执行力,实现档案在文化软权力建构中由打造文化吸引力的素材供应者到产生政治导向力和执行力的无形推手的角色转变。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