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冠军、天才少年付云皓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人物》记者的专访以“奥运天才坠落之后”为名,引发了付云皓的自白书《我没有坠落,我正在脚踏实地处》。不少人批评记者已经先入为主,将在二本院校任教的付云皓视为“坠落者”,无论他如何表现都会写出一个类似“伤仲永”的故事。在自白书中,付云皓用提出孪生素数的张益唐先生的例子来提醒记者,过平淡的生活未必意味着学术能力差,更不能将之等同于人生失败。而记者却在报道中暗示付云皓提起张益唐只是一种自我安慰,是“对18岁的自己的一个交代,也像是为了抚慰心里那座喷薄的火山”。
读罢《人物》报道,总觉得记者希望看一个悔恨的付云皓,巴不得他展现出“坠落者”该有的样子。结果,先入为主的记者失望了,却也并未因此放下执念,坚决要写出自己腦中的“付云皓”。曾几何时,有记者问亚洲首次获得“雨果奖”的科幻作家刘慈欣:“一生中就只有一部伟大的作品,你也觉得没有遗憾吗?”这种问法实打实地将被访者逼向一个“遗憾者”,仿佛不成为 “遗憾者”,就称不上志向远大。这类提问方式并不是孤立的,反而凸显出了当今社会结构性的焦躁和不安。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日益富起来、强起来,社会结构也处于急剧转型之中。人人求进取,唯恐落后于这个时代。伴随着阶层固化的加剧之势,焦虑似乎成了一种流行的社会病症,每个人都被时代大潮裹挟着前行,绝无退出这场游戏的可能。如今,在一些网络论坛上,买房叫“上车”,很有上不去车就会被落在后面的画面感;翻几番的房价让许多年轻人欲成房奴而不得,感叹“无心工作”;网上热传的帖子《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也让年轻人焦虑不已,似乎不套现15亿,分分钟就会被时代抛弃,坠落无底深渊。在教育领域,“天价学区房”“疯狂课外补习”“家委会乱象”表面上看是家长们在担忧孩子坠落,实际上也是在害怕自己的社会位置摇摇欲坠、难以为继。这里,不得不问一句,我们为什么就要那么害怕坠落呢?不管前面是悬崖还是“流着奶和蜜”之地,在恐慌和焦虑中奔跑,真的能触碰到美好未来吗?成功很多时候意味着成为人上人,而这必然带来无尽的焦虑与烦忧。甚至,在取得世俗意义的成功之后,不少人却感觉到人生的虚妄和幻灭,天才少年出家,甚至选择结束生命的例子并不少见。极端的苦修和焦躁带来的是对自我的束缚、对天性的压抑,即便成功也并不幸福,结果就像古希腊不断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落入永恒的轮回之中。
在多年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看似非常努力,成绩却总是不理想。谈心时,他们表示父母总是有意无意地拿他和周围的孩子比较,自己心理压力很大却又不得不努力,唯恐离那些“别人家的孩子”越来越远。也经常有学生发出这样的感叹“爸妈就在乎我的分数”。一些家长也有苦难言,明知孩子学习压力大,却总担心孩子上不了重点高中和大学会耽误未来,所以即便家境并不宽裕也拼命给孩子报补习班。“为孩子好”成了最大的正当。可是,如果孩子无法感知知识的魅力与学习带来的成就感,无法感受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也无法体会师生、同学情谊,那么就很难全身心投入学习。更糟糕的是,被压抑的自我不会一直沉没在冰山之下,一旦上浮就会表征为强烈的抵抗,最终伤及自身,甚至整个家庭。结果,越是害怕坠落,越是真的容易坠落。
父母总习惯于把问题的原因归结到孩子身上,埋怨孩子不听话、叛逆,可是,为父母者真的有去倾听孩子的想法、支持过孩子张扬自己的生命意志了吗?孩子对于他们来说究竟是附属品,还是独立的、有自己独特感受和看法的人呢?我们究竟是害怕孩子无法触及一个美好未来,还是根本无法接受一个平凡但快乐的孩子?在亲子关系中,如果父母影响不了孩子,如果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真切的关爱,很难说只是孩子单方面出了问题。时至今日,许多教育界人士依旧把判断是非对错作为唯一准则,大学里有无心教学只顾发论文的学者,中小学里亦有只管分数不管成长的教师。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恐怕很难指责一些学生蜕变为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因为许多为师者、为父母者本身就近乎这一类人,或许只是“粗糙”一些罢了。
早在18世纪,卢梭就在《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中深刻反思了科学与技术进步与人类幸福之间的关联,他所提倡的是爱弥儿式的自然主义教育,影响了无数对教育抱有热忱的人。那些曾经能够登上某一个领域高峰的人,取得过成功的人,并不是在无限度的焦虑、不安和恐慌中成长起来的,大多是追随自己的内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取得成功。在电影《头号玩家》中,主角帕西法尔从第一个关卡屡次向前冲的时候,苦苦挣扎于与其他赛车手的比拼,却始终到达不了终点。最终,他反其道而行,从起点处向后开,却意外直接到达了终点。作家梭罗生活在19世纪的美国,他抛开繁华的都市生活,走向瓦尔登湖,开始自给自足的生活,与农夫交往,与野兽为邻,看起来不思进取,内心却获得难以寻觅的宁静。
《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养树的秘诀就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也就是顺应树木成长的本性。如果移植到今天高度竞争性的学校教育上,联想到家长拼娃的心酸、教师与学生关系的紧张、铺天盖地的课外辅导,这话就显得有些奢侈了,“人不如树”也许会成为一些老师和同学的真切感叹。在纷繁复杂的时代里,学生、家长、教师保有一颗真诚、淡然的内心,秉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就成了当下最宝贵的心性品质。如果人人都在害怕坠落,忘记了珍视当下、珍视天性,那就不是个人的坠落,而是整个时代的坠落。当然,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将所有过错推给社会或教育体制,每个人都应负担一定的责任。作为一线教师,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还是希望能向学生传递出教育原本的善意与温润,而不是急躁与焦虑。毕竟,我们都站在坚实的大地之上,慢慢走也许才会走得比较快。
【程兵,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贺疃中学,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谷 月